第142节(1 / 2)

相反,这种淡然的态度,着实给了刘强栋不小的压力。

此时的刘强栋,事业正在处于一个关键转型期,对于一切资本都嗷嗷待哺。

毕业之后的刘强栋,走上了中关村卖碟之路,并且在此路上越走越深,成为当时国内资深的卖碟人士。

然后03年的sars来了。

形势的逼迫,使得他将业务转为线上,京东多媒体网站正式上线,当时只有100多个单品,页面可想而知是非常简陋的——齐政上网看过,跟后世一对比简直是辣眼睛。

接下来就顺理成章了,尝到了互联网甜头的刘强栋想要把公司线下柜台全部关掉,彻底转型电商。主要原因就是他觉得线下的用户体验不好,而电商的体验远远超过线下,足不出户就能买到产品。

而且还有一点,当时经过了2000年后互联网泡沫的中国,开始迎来了一波互联网黄金发展期,京东线上业务的增速远远高于线下,刘强栋知道做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专注,所以他想全力发展线上业务。

结果这个想法一说,支持的人没几个。

毕竟对于当时的京东来说,他们已经有八九千万的销售额了,已经算不上一家小企业了,按照规划未来可以开几百个门店,业绩再翻个几倍不成问题。

放着眼前的钱不挣,去搞一个未必有前途的电商?以后世的眼光看当然无需犹豫,但在当时,风险其实是很大的。

而且此时线下零售发展也很快速,全国最火的企业其实就是苏宁、国美这样的电器巨头,而他们在忙着干什么呢?全国跑马圈地,快速开店。

这个时候,就显示出来早期创业公司创始人“一言堂”的好处了。即使受到很多员工的怀疑和反对,刘强栋还是“独断专行”,决定把线下业务撤掉,全力发展线上电商。

就这样,京东度过了它早期最关键的创业期。不过它真正的大发展,还要等到07年,京东获得了第一笔融资之后。

很多人都以为京东在07年才获得首轮千万美元融资,但不知道的是,在这之前,刘强栋曾经向国内一家民营企业融资500万元,而这家民营企业给了100万元之后,如今就想撤资,因为京东一直在亏钱。

众盛资本的方荣轩与刘强栋的渊源就是在此时结下的。

方荣轩经朋友介绍,接触了京东电商,不得不说,他的眼光着实不凡,不知道是单纯投资京东这家公司,还是投资刘强栋这个人,总之方荣轩接手了那家民营企业的京东股份。

此后他手中的京东股份价值膨胀了多少倍自不必多说,最关键的是,在京东日后的几轮融资中,方荣轩凭借着持有的京东股份,长袖善舞,跟不少投资机构达成合作,为众盛资本日后的蝶变带来极大的助力。

这是功成名就后方荣轩最得意的“战绩”之一,但今世,他没有这个机会了。

……

邀请刘强栋坐下后,齐政端起咖啡喝了一口,抬头看着刘强栋说道“刘总应该知道我的来意吧?”

刘强栋爽朗一笑“当然,真的很荣幸京东能得到齐总的青睐。”

前期的嘉谷战略部与刘强栋的接触,足以让他对嘉谷有了一定的了解。

齐政就开门见山道“先说一句,这是我个人的投资,跟嘉谷集团无关。但是我有足够的资金能满足你的需求,不过能从我手里得到多少资金,就看你能将我打动到什么程度。”

刘强栋眼前一亮,他才不管齐政是公司投资还是个人投资,只知道有钱入账就行了。

机会不容错过,而且看上去齐政可不是好糊弄的人,刘强栋很是酝酿了一下,才将自己一直构思的京东发展蓝图娓娓道来。

“齐总您应该知道美国的亚马逊网站吧?”

齐政点头。

“我的目标,就是做中国的‘亚马逊’……”

第230章闲棋冷子,疑神疑鬼

齐政想不到刘强栋这么早就想模仿亚马逊的发展模式了。

在他的记忆中,06年以前都是京东打基础的原始积累阶段,只是作为一个垂直类的数码平台;直至第一轮融资后,才借由资本的力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成为了一个全品类综合性的电商公司。

随后京东仿照亚马逊,靠着自营正品,和在全国仓储网络布局上的革新,建立了正品+送货快的客户体验,与阿里平台货品良莠不齐+通达系快递慢的体验形成鲜明对比,借此吃下中国电商的半壁江山,建立了一个电商帝国。

现在看来,刘强栋应该是很早就萌发了这个想法,不过是囿于资金短缺,无法施行而已。

“不同于阿里‘修路收过路费’的路子,靠自营和完善的仓配物流布局,京东可以成为一个独立于淘宝的有特色的电商平台,而非单一小而美的应用……”

刘强栋用自信的语气侃侃而谈,实质心里忐忑不安。

这是他第一次完整地向外人坦言京东未来的规划,要知道,之前他不过是稍微表露出类似的想法,公司的管理层就大为反对,谁都知道,按照亚马逊这个模式发展,需要多大的投入。

事实上,如今的亚马逊模式在美国也是褒贬不一,虽然销售额飞速增长,但唱衰其未来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

如果不是了解到嘉谷集团的发展模式与亚马逊有几分类似,譬如都是前期重资产投入,刘强栋根本不会跟齐政说得这么直白。

齐政安静地听刘强栋说完后,不做评论,反问道“你的团队都赞同你的想法?”

“……大家当然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这都不是问题,我有把握说服我的团队按照我的思路执行,毕竟,这是我的公司。”刘强栋反应过来,说得铿锵有力。

这是一家“创始人标签”极其明显的企业,甚至可以说,京东的成与不成,高度系于刘刘强栋这个拥有至高权威的创始人身上——齐政心里不由得闪过这个念头。

再回想一下后世京东的发展轨迹,作为一家成立之初就没有“合伙人机制”、典型的创始人“独断”的企业,这一基因几乎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京东的命运。

在追求效率和执行力的零售业中,是需要一个有战斗力和前瞻性的老板引导的。这样的模式让京东在成立之初迅速崛起。但公司进入成熟期后,放权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此时,管理问题开始暴露。

据闻,京东的高层内部会议事实上就是刘强栋的“一言堂”。大家会发表意见,但是他会从里面挑选出符合他想法的,引导大家往那个方向讨论,最后形成的结论就是他在会前已经想得差不多的想法——相当于每次重要事件的决定权都在刘强栋手里。

在很多的案例里,这种“独断专行”带来的就是灾难。

京东前期的顺风顺水导致的另一个后果,是创新业务的屡屡失利。作为一家以零售为根基的企业,长期以来,京东在业务创新上的进展乏善可陈。

先是被阿里田忌赛马式的策略一直打压,又连续错过电商两次大的机遇——第一次是以美团为代表的餐饮外卖的崛起;第二次是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新零售。

另外,刘强栋的控制欲太强了,这一点从京东一直没有一个可以承担重要角色的“二把手”即可见一斑;而他个人相对高调的做法,一旦出事,会置公司于危险境地。

可以说,成也创始人的京东,最终也困于创始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