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上京赶考(1 / 2)

乡试放榜后已是九月,而会试,也就是春闱则一般在二月开考,也就是说,此时距离春闱已不足五个月。

春闱考试地点在一国首都的京都。

池家距离京都相当遥远,之前船运尚未改进前,池梨从京都回家需要费大约两个月的时间,自从船运改进后,官船行驶速度快了不少,若是他们乘坐官船上京,路程大概能缩减个十天左右。

但总得来说,从大垵县到京都还是得不少时间,所以如果池梨想去参加春闱的话,最好能够提前动身,以免时间上来不及。

一般按照他们这边地区想上京赶考的学子的计划,人家一般只会提前两到三个月出门,到了京都那边就会立马找地方住下然后适应个几天便可入场开考。

为了保证路途上的安全,同地区的学子会聚集在一起,一起出钱雇佣镖师或是跟随大商队赶路,如此既能彼此照顾一二,也能减轻些路途费。

毕竟也不是人人都家财万贯,大多数人家里也只是个普通人家罢了。

而大老远上京一趟费不便宜,还得承当相当大概率考不上的风险,即便成了举人后收入有所增加,也经受不住几次这种消耗。

所以还是大多数人还是能省则省。

池家则不同,他们没有按照随大流的赶路方式去京都,反而现在就已经准备动身出发。

做下这个决定也是经过池家夫妻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原本他们还以为女儿考完举人后至少得沉寂三年再去尝试考进士,但她既然现在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试试挑战那个更高位,而他们家也不是供应不起,那自然得尽量配合孩子那颗想要上进的心。

可能是自家生的是个女孩儿吧,所以他们这当父母的就会提前对各种情况设想得比较多。

其中一个就是气候问题。

南方即便是冬季,也是比较暖和的,甚至温度最低时顶多也就下两场薄雪完事,甚至连树上的叶子都还带着绿,并不会枯萎凋零。

作为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他们能耐高热,却绝对不抗冻。

而北方那边,即便池家夫妻从没去过,也能知晓那儿究竟有多么寒冷,夫妻俩担心女儿去了之后不适应环境,身体会有什么不好,别到时候把好端端的人给冻坏了。

哪怕会试在春季举行,但谁不知道其实春季才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所以他们会有此担忧很正常。

即便池梨一直在向父母强调,自己的身体很健康,甚至比许多同龄人要强健一些,还能耍得一手好剑术,打败恒禄书院无敌手,奈何她爹娘不这么认为。

池家夫妻俩熟练地无数掉女儿小小的抗议,只自顾自地开始安排起提早出行的行程。

他们是这么想着,若能早点去到京都,也能早点去适应一下那边的环境,中间如果因为不适应而生了病,还能及时请大夫医治,兴许赶在春闱开始前,能将女儿身子调整到稍微适合北方环境的地步。

这样也不至于临到临了,却因为不适应环境而生病,最后耽搁了考试。

“好像也有点道理。”

池梨被父母的理论说服了,她这具身子再怎么健康强壮也只是个凡人身躯,可比不得仙人的神躯,如果受寒太过,或者一下子环境转换太大而水土不服,也是会生病的。

她可不想因为这点小事影响科考。

输在学识不足上还能说是因为自己读书读得不够,回家继续努力便是,但若输在其他方面,即便无人责怪,池梨自己也是会相当懊恼的。

所以她最终接受了父母的安排。

池家夫妻没办法都陪着女儿上京赶考,毕竟这一去一回,少说也得费半年时间,若夫妻俩都走了,家里这一大摊子事情就没人管了,留给别人代管他们可不放心,所以夫妻俩必定得留下一个主事的。

经过商议后,许氏被留在家里。

由池秀才陪伴女儿上京赶考。

这么决定也是有原因的,一来考虑到上京路途太过奔波,许氏身子娇弱一些,又上了年纪,不大好经受这种折腾,二来则是父女俩出门在外,有池秀才在,还是相对比较安全一些,至少比母女俩出行要好很多,能少掉许多麻烦,三来嘛,则因为相比起需要管家里田地与铺子等经营事务的妻子,池秀才比较容易空出时间来。

他的私塾现在已经不大需要他一直存在了,其他夫子在教导学生上也是尽心尽力,即便池秀才离开半年,影响也不大,只是需要许氏辛苦些,帮忙多看顾一下,免得私塾中间出什么事处理不及时。

池梨对于究竟是父亲陪自己出门还是母亲陪自己出门没什么意见,甚至如果父母都不方便,她也能自己一个人走,又不是没经历过。

奈何她爹娘是绝对不会同意她这种危险的想法的。

之前那一次已经吓坏了人,再来一次他们夫妻俩恐怕真得被吓出什么毛病来。

池梨也是明白这一点,所以对于这种危险想法那是提都不敢提。

父女俩要一起出远门那自然不可能就这么走,先是池秀才,他得先安排好家里与私塾里的一切事物,然后再做足准备才能出行。

再是池梨,她得一一写信,回复亲友们对自己考中举人的祝贺,并顺便将她要上京赶考之事给说了,也好提前有个交代。

这些信送出去后池梨应当是等不及别人回信了,只希望接到消息的大家别太惊讶才好。

约莫等待父亲准备了一个星期时间,父女俩才终于定于明日一早正式出发。

夜里,池梨刚洗漱完准备上床睡觉,就连她母亲抱着个小木匣过来找她。

“娘,这么晚了,您有什么事?”

池梨坐在床上疑惑地望着她娘。

许氏在女儿床边坐下,将手中的木匣子打开放在她面前,只见里面正装着两张五十两的银票,与两张薄薄的金片,瞧着约莫一张有一两左右。

“都说穷家富路,你这一出门要钱的地方多了去,且京都那边东西必定会贵一些,费少不了,这些钱你自个儿收着,遇上什么想买的东西就尽管买,还有这两张金片,是娘特意请人打的,你出门时将其藏在鞋底子里头,以防万一,若是路上不慎出了什么意外,也能拿出来应应急。”

“娘,不用了,我自己有钱。”

池梨这不是说来哄她娘的,她是真的挺有钱。

哪怕她没有特意去赚钱,但之前考中秀才与举人她就收了不少值钱的礼物,里面也不乏真金白银。

另外从她开始外出求学后,父母每月给的零钱就从一两提升到五两,她外祖母那边还另外给了五两银子,等于池梨每月固定收入就有十两银子,都够普通三口之家舒舒服服地过上一整年还有多的了。

而她不管是在自己家还是在外祖家,基本上吃喝穿戴都不需要自己钱,读书的一应费更是无需她操心,自然有家里人为她安排好一切,所以那些零钱基本上就没怎么过,都给存了起来。

现在池梨自己存的钱就差不多有两百两,只是去个京都考春闱而已,完全够。

更何况这回她爹还跟着呢,有她爹在,哪有池梨钱的地方?

就算有,也不过是她自己买点喜欢的小玩意什么的而已。

所以池梨是真的不想要母亲给的钱。

别以为她不知道,最近家里又打算买田了,毕竟她考上举人后能免税三百亩田,加上父亲的,家里一共能免税四百亩田。

他们家的田地总数加起来倒是超过了这个数,但是里面不全都是良田,拿这种珍贵的免税名额去免除那些非良田的田地税收,未免太过浪费。

因此许氏就打算趁着秋收刚过,地里还未进行新一轮的播种时,卖掉家中一些中等田与旱地,转而多买些良田回来,最好能够凑够四百之数,这样就能都放在父女俩名下免税了。

如此家中收入也会往上狠狠提升一大截。

“若非家里钱财不够,为何还要卖田再买田?您给我的这些银两都够再买上好几亩良田了,娘您还是把它收回去吧,我不会要的,就留着给家里多买些良田。”池梨反劝说着母亲。

要不是知道她娘铁定不要她的零钱,池梨都想把自己攒的钱拿来补贴家里,怎么会再要母亲给的钱?

许氏不死心,又劝了几回,奈何女儿油盐不进地,死活不答应,最终只能无奈地将银票拿回去,但那两张金片还是留下了。

这可是她特意请人打的,是给他们父女俩留下的以防万一的保障,若是女儿连这都不要,那许氏就要生气了。

知道不能再得寸进尺,池梨也就退了一步,收下金片后哄着她娘回去休息。

明日一早许氏必定还是会早起给他们送行,今晚就不要太晚睡了。

天还未亮,池家门口就停着两辆马车。

下人们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将主人家的行李一件件地搬上车,待一切都装备妥当后,池梨与她爹也差不多收拾完自己走了出来。

身后紧紧跟随着的是许氏。

一家三口在家门口依依惜别许久,直到眼看着时辰实在是不早了,这才终于放开手,登上马车离去。

池梨并不与父亲同乘一辆马车。

就算是亲父女,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也还是要遵循女大避父的原则,所以他俩只能分开坐两辆马车。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