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久别的人盼重逢(1 / 2)

庄园里面!

李根和学院的少年,自然也听到了长安城,震耳欲聋的欢呼和呐喊声。

李根微笑着走到学堂外面。

他知道,这场大战,终究是大唐完胜。

历史上,在没有望远镜和滑雪板的加持下,唐军依然是大胜。

更何况,现在有了望远镜和滑雪板的加持,再加上适逢突厥遭遇百年不遇之暴雪。

这本就是一场大人与小孩的较量。

还未开始,就注定大人赢了。

午膳前,程处默兄弟俩,骑乘骏马奔驰而来。

“七弟,俺爹大胜而归,活捉突利狗贼。”

“今日俺当与七弟痛饮几杯!”

“对,处亮也当与院长痛饮几杯!”

请功酒跑去别人家蹭吃蹭喝,还说的如此理直气壮。

也只有程处默兄弟俩能干的出来。

李根闻言微笑着点点头,不过是多两双筷子而已。

午宴上,李根从处默和处亮口中得知,征东大军和征西大军的辉煌战果。

李渊和孔颖达都激动的浑身颤抖。

这可是了不得的大胜。

难怪长安城的欢呼和呐喊,一阵又一阵的传来。

“处默哥,你知道东西突厥,加在一起的土地有多大吗?”

“七弟,俺听俺爹说,他俩加在一起,比咱们大唐的土地还要大呢。”

李根深以为然的点点头说道。

“是啊,比现如今大唐的土地还要辽阔,虽然多为苦寒之地,但也不乏水草肥沃之处。”

“西突厥更是丝绸之路必经之路,战略和经济地位不容小觑。”

“眼下,我军大胜固然可喜可贺,可是未来如何治理和管辖,北方广袤的土地,也是一件破费脑筋的事情。”

“蓝田侯可有良策?”

孔颖达不等程处默开口,自己便率先发问了。

做为李世民安排在李根身边,最接近李根的卧底。

孔颖达已经预感到,李根肯定心中有了打算。

“孔院长,上次晚辈曾经跟程伯伯,说起过一旦大胜以后,如何治理北方广袤大地,突人自治是缓和之策,同化才是最终的目的。”

李根的话,让孔颖达郑重的点点头。

“想要实现最终的目标,朝廷需要大量的文化教育人才,去普及和传递大唐的文化知识和理念。”

“如此看来,现如今,科举考试改革,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捷径!”

“哦,老夫愿闻其详!”

“孔院长,自从大军出征后,晚辈便利用闲暇时间,写下这些。”

“若是陛下能够采纳其中的一些建议,晚辈以为,大事可成也!”

李根走到桌子前,取下一沓纸张,递给了孔颖达。

“此事,老夫毕竟尽力而为之!”

孔颖达简单翻阅了几页,便深知,陛下十有八九,会全盘采纳。

下午授课完毕,孔颖达便直奔皇宫而去。

御书房里,李世民和孔颖达相对而坐。

仔细看完李根的建言以后,李世民瞬间龙颜大悦起来。

今日李世民率领文武百官,和百姓们同庆大军德胜。

高兴之余,做为大唐的扛把子,李世民心中更多的,在思索如何治理那片广袤的土地。

上次和程咬金前往庄园,李根所言的治理之法,李世民已经付诸实施,程咬金和李靖分别带着圣旨前往。

目的就是先实施,突人治突的政策。

首先稳定好当地局势,方为上策!

“陛下,臣以为,大皇子,之所以接连推出唐数和拼音教学法,或许早就想到了有这么一天……”

听了孔颖达的话,李世民深以为然的点点头,开口说道。

“仲达言之有理,朕也有此猜测。”

“朕的大皇子,属实不简单啊。”

“明日,朕便与百官商议此事,科举改革,朕以为势在必行!”

第二日,一大早,李世民神采奕奕的直奔显德殿而去。

显德殿里,百官们,人人红光满面。

胜利的喜悦,足以让人们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而这一切,不过是才刚刚开始,程咬金和李靖大军,押解的突利狗贼和颉利狗贼,抵达长安城,将会达到一个高潮。

“臣等,参见陛下!”

“众卿,免礼平身!”

“谢陛下!”

李世民正襟危坐,微笑着扫视群臣。

“众卿,昨夜,朕一夜未眠,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

李世民又一次,要将李根的功劳据为己有。

反正是自己儿子想出来的主意,老子拿来用用,也是天经地义之事。

“众卿,我军大胜固然可喜可贺,可是接下来如何让那片广袤土地,真正成为我大唐的土地?”

“如何让那里的子民,真正成为我大唐的子民?”

“众卿,这是一個我们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啊!”

“一旦治理不当,造反随时都可能发生,若是如此,我们又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和财力,去再次讨伐。”

“长此以往,朕的国库,即便是有再多的金银财宝,也经不起战争的消耗。”

李世民话音落地,显德殿一片安静。

李世民看着皱眉思索的文武百官,知道是时候,展现自己真正的计策了。

“众卿,朕一夜无眠,终于思得良策。”

李世民一挥手,内侍总管李德禄,将宣纸送上。

李根所有策略,全部被李世民重新抄录在宣纸上。

如此,才能更加确定无疑,这些策略,都是他李世民熬夜苦思冥想而来的。

“众卿,若想让北方广袤土地长治久安,朕以为,文化和思想灌输是关键。”

“从少年做起,从娃娃抓起,让他们学习唐数,学习汉字,学习我们的拼音教学法,学习我们大唐的文化思想,如此以来,多年以后,等这些娃娃和少年长大后,他们骨子里都会把自己做为一名唐人,做为一名大唐的子民……”

“……”

李世民侃侃而谈,说到精彩处,神采飞扬,表情也叫一个精彩。

文武百官们,也是个个激动不已!

他们知道,陛下所言,绝对是一条可行之路。

一旦付诸实施,未来北方草原将会真正的融入大唐文化,而到时候,他们的后代子孙,自然也会以唐人自居!

“陛下,臣有事要奏!”

李世民精彩的演讲,竟然被人打断。

这让李世民心里很是不爽。

当看到是,一脸激动之色的魏征时。

李世民开口询问道。

“玄成,有何事启奏?”

“陛下,臣以为,您刚刚所言,确实是一个极好的办法。”..Com

“可是,如此下去,要派遣多少大唐的教员啊?”

“如今,我大唐的教书先生,仍处于捉襟见肘之状。”

“陛下,想法固然美好,可是实施起来,那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啊!”

魏征的话,让文武百官们齐齐俯首点头,魏征此言可谓是一针见血。

李世民自然看到了百官们的反应。

李世民嘴角弯起一抹弧度,脸上绽放出灿烂的微笑。

魏征这番话,说的太好了,正好给了李世民,继续展示自己真正才华的机会。

“玄成,所言甚有道理,可是,朕既然能想到解决之道,自然也就想到了,如何让这件事情顺利的开展下去。”

“哦……”

魏征闻言,瞬间一愣,继而开始若有所思起来。

“众卿,刚刚玄成,说的很好,这件事情,朕的想法固然美好,可是实施起来,难度甚大。”

“朕,岂能不知,这里面的难度。不过,朕已经有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朕以为,从今科科举开始,朕便要有所改变。”

“而这个最重要的改变,便是从科举考试开始!”

呼!

呼!

呼!

群臣齐齐倒吸一口凉气,有些人已经想到了些什么。

比如房相杜相等人,瞬间便猜测到了陛下所言何意。

就连魏征,也能猜测个八九不离十。

“陛下,您的意思是,今科科举录取人数,开始大幅度提升?”

听闻魏征的话,李世民微笑着点点头,开口说道。

“玄成,提高录取人数只是其一,达到人尽可用,才是最终的目的。”

“何谓人尽可用?就是每一位破格录取的科举考生,都是用一技之长之人,他们或专攻唐数,或汉字拼音擅长,或策论考试,有其独到见解之处。”

“而这些人,都是大唐未来的希望,都是让整个北方彻底同化的根基所在!”

“………”

群臣彻底被李世民的话给惊呆了。

难怪人家能够当上皇帝,这智商绝对甩他们一条朱雀大街。

而李世民的高光时刻还在继续。

“众卿,朕以为,从地方各州府开始,就要降低科举录取门槛。”

“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和青年才俊,齐聚我大唐长安城。”

“朕也知道,此举也许会让整个长安城人口剧增,客栈爆满,甚至是让许多考生找不到客栈居住。”

“困难只是暂时的,这些问题,咱们可以再想办法,比如长安城周边空置的军营,或者长安城周边的百姓家也可以借宿吗。”

“陛下,若是如此,贡院考场,根本就容不下这么多考生。”

魏征再一次,成功打断了李世民表演。

群臣闻言也是频频点头示意,确实如此,若是这么多考生齐聚长安城,即便是贡院考场挤爆,也塞不进去这么多考生。

“玄成,言之有理,对此,朕早就有了解决之道。”

李世民对于魏征,接二连三打断他的表演,并没有生气。

相反,魏征的疑问,更让李世民越发的从容起来。

“众卿,贡院考场,肯定容不下这么多考生,届时国子监也会做为考场。”

群臣闻言,纷纷点头,对于陛下这个决定深表赞同。

“若是贡院考场和国子监,还是容不下这么多考生的话,朕会视具体情况,而延长科举考试时间。”

“务必让所有前来参加科举的考生,都能走进考场,都能参加科举考试。”

“相应的,今科科举,吏部会工作量倍增,阅卷考官和考场考官的工作量也会大增,对此朕也有所准备,届时在座的每一位官员,都要做好巡视考场或批阅考卷的准备。”

李世民的话,让百官们都不约而同的点点头。

做为朝堂重臣,他们义无反顾的,服从陛下的管理和分配。

“今科科举考试,还有一个重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朕决定,所有考生都必须考满三场考试。”

李世民话音落地,显德殿满堂皆惊。

这是一个他们任何人,也没有想到的结果。

殊不知,这正是李根决策里面,李世民最为看重的决策。

“众卿,自从科举考试以来,每场考试都要张榜公示,此举不但让众考生压力倍增,也无形中增加了朝廷的负担。”

“而贴经,诗赋和策论,之所以让所有考生参加,因为只有如此,方能最大可能的发掘人才。”

“众卿,如今朝堂之上的马周,便是最好的例子,前年科举考试,马周便是第二场诗赋考试落榜,让朕差点失去一位人才啊!”

“朕今科科举,不仅要连考三场,而且落榜考生还可以再考两场!最后两场是唐数和拼音字母考试。”

“而最后两场考试合格者,就是朕心中,派往东西突厥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将会成为第一批,在那片土地上,刻下大唐烙印的根基所在!”

显德殿里的文武百官,算是彻底听明白了。

原来陛下真的从一开始,就想到了解决之道。

一夜未眠,能想到如此良策。

那也只有陛下这脑子里,才有如此智慧。

“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短暂的安静以后,百官们齐声高呼起来。

文武百官们,能不激动的欢呼吗?

跟着这样一位英明神武的陛下混,他们以后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李世民龙颜大悦的,享受百官们的欢呼。

“众卿,既然如此,接下来,咱们一起商议一下,具体的,今科科举细节问题。”

李世民将手中的宣纸,交到房玄龄手中。

示意房相看过以后,逐一让百官们传阅观看一番。

百官们逐一观看完毕后,对陛下佩服的,那叫一个五体投地。

接着来,显德殿进入议事阶段。

针对此番科举考试之改变,百官们也都尽情的各抒己见。

有了李世民的大方针,剩下的便是诸多细节方面的问题。

对此,李世民非常满意。

所有官员的献言献策,李世民尽皆仔细聆听。

有许多都被采纳了下来。

最终,今科科举考试的详细计划,尘埃落定。

李世民当机立断,立刻宣布旨意。

一道道圣旨,从长安城,传向大唐十二省道的各个府县。

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各地刚刚获悉,大军大胜的消息,如今再次收到科举考试改变的圣旨。

各地布告一出。

举世皆惊,最为激动的,莫过于今科参加科举的考生。

相比于以往,今科科举无论录取的比例,还是考试的规则,都有所改变。

考生不再担心一场考试便落榜。

即便是三场考试落榜以后,他们还有一次考唐数和拼音的机会。

而布告里面,明确公示,三场考试落榜者,若是唐数或拼音特别优异,也可直接被朝廷任命为官身。

毋容置疑,这里明确公示,只要唐数或拼音考试,有一门特别突出,他们这次科举考试,就可以成功上岸。

各地考试的难度降低,录取门槛放大,让诸多少年都信心倍增,彻夜难眠。

而,此时长安城,最为兴奋的,无疑是平康坊的姑娘们了。

往年只有数千名考生,她们都忙的不可开交,以至于夜不能寐,双腿发软,莫处红肿。

今科科举,布告一出。

至少有数万考生蜂拥而至长安城。

她们不得不做好,日夜开战的准备。

万人大战,想想都让人激动的浑身颤抖。

而,状元学院里。

李根听闻消息后,甚感欣慰。

因为,他知道,陛下最终还是采纳了他的建议。

如此一来,不但能广纳人才,更重要的是,会让更多的少年看到,科举不再是一条难如登天的道路。

又是一个休沐日。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坐着马车来到了庄园里面。

“根儿,陛下亲自诏见为父,对你的建议深表赞赏,为父也很高兴啊,因为你接连立下大功,为父很快也要升职了。”

李世民的话,让李渊嘴角使劲抽搐一下。

至于李渊心里作何感想,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李跟闻言,自然非常高兴,自己所做所为,不就是为了父亲能有个好前程,这个家能一直兴旺下去吗!

长孙皇后怀抱里的李治,看到李根就伸手,让抱抱。

已经九个月的李治,咿咿呀呀的声音,很是讨人喜欢。

看着李根抱着李治,兄弟俩开心的模样。

李世民心里也非常高兴。

毕竟这可是实打实的亲兄弟。

虽然不是一母同胞,可都是他李世民的皇子啊!

午膳过后,李世民终于将此行的目的,开口说了出来。

“根儿,陛下希望你能为大唐培养更多的人才。”

“眼下东突厥和西突厥,尽数归我大唐所有,人才,是当今陛下最为头疼的问题啊。”

李根早就想到,这一天迟早要来。

“父亲,现在玄策和君买,也完全可以授课,多开设几个学堂,也是无妨!”

听了李根的话,李世民颇为惊讶的开口询问道。

“根儿,他们二人,莫非不参加此次科举?”

“父亲,孩儿已经征询过他俩的意思了,他俩想在孩儿身边,多学习几年。”

“哦,既然如此,为父觉得可行!”

三月十五日。

天空飘起毛毛细雨。

可是,长安城的大街上,依然是行人如织,热闹异常。

诸多科举考生,已经赶到长安城,聪明的人,早就料到,会发生一房难求的局面。

所以提前订下一间客栈,也有利于自己的科举考试。

就在这蒙蒙细雨中,两匹骏马,从金光门奔腾而入。

“喜报,喜报……”

“突利狗贼和颉利狗贼,被凯旋大军押解会长安城,此时距离长安城不足十里。”

“喜报,喜报,佂东大军和征西大军凯旋归来,凯旋队伍此时距离长安城,不足十里。”

呼!

西市场周边,瞬间沸腾起来。

“陛下,陛下,陛下!”

震耳欲聋的呐喊和欢呼,响彻整个长安城。

李世民和显德殿的百官,瞬间知道外面发生了何事。

这是,李靖和程咬金,率领的凯旋大军,归来了。

“众卿,随朕摆驾出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