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节(1 / 2)

想当年刚进驻沙漠的时候,荒无人烟,没路、没电、没房子;多风,风起沙即起。沙尘暴虽不频繁,但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也是遇到过的。

吃饭更是最大的问题,煮挂面、熬米粥,常常碗底全是沙子,不敢用牙咬,往往囫囵下咽;有时风太大,做不成饭,只能熬茶水、就干饼子凑合一顿——这种情况一直到有了后勤车才算缓解。

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自然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笑嘻嘻接受。这几年,魏明不止一次被同事找上门来,流着泪说,这里风沙太大,他没法再干,想卷起铺盖离去。

齐政其实也是理解的。

不要说“开荒”的阶段了,就算是现在,绿洲内看似有电有水有网络,家电什么的都一应俱全,但绿洲里的生活也实在说不上舒适。

沙漠气候不是一两年,甚至不是一二十年就能完全改变的:正午动辄是38℃以上的高温,如果外出没有带好遮阳帽、护目镜、防晒药品等个人防护装备,被晒脱一层皮可不是说笑的;早晚温差也大,一般会有10摄氏度以上,最大可达到20摄氏度……

西北地区不少人都喜欢搬到更宜居的东部生活,出身东部的员工却要反其道而行,适应不了,再正常不过了。

市场需求和市场供应永远都是不协调的。在共产主义来临以前,总是需要一种东西来调节社会与人的关系。对现代人类来说,只有两个选择,万恶的金钱或者万恶的权力。

相比权力调节资源的公共性,金钱简直堪称能使鬼推磨。

当然,还有更理想主义的社会调节利器,道德品质。

可惜中国用5000年的历史证明,这条路也是走不通的。

好在,万恶的金钱嘉谷还是不缺的——以齐政的思维,也是愿意给更多的钱,将人留在最能创造价值的岗位上。

体现在工资标准上,就是同样的岗位,沙漠开发团队中至少会高50%。

除此以外,后勤也是向国企靠拢的。中国的国企,在后勤保障方面一向是企业的楷模。

在绿洲基地内,干净帅气又美味便宜的食堂、免费的住房都不算什么了,随着沙漠里交通条件变好,嘉谷后勤部还为员工及其家属提供免费的交通安排,方便员工与家人往来;还有帮他们在后方的孩子安排学校,帮他们在后方的父母安排体检等等,简直是贴心到家了。

也是考虑到适应性问题,对于治沙团队的员工,有一个三年的工作期限,待满三年,即可申请正常调岗。

饶是如此,坚持不了三年时间的,每年都有那么一批。

归根到底,还是人性使然。在繁华地区,时尚潮流、教育资源、医疗水平等各种诱人的因素,是沙漠绿洲里永远难以比拟的。说得难听点,扎根在绿洲,赚了再多的钱,都花不出去。

不是所有的人都追求上进的,享受生活也未必不是一种活法,齐政倒也不认为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人生的一个岔道口而已,只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想明白究竟想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嘉谷能做的也只是尊重员工的选择。

“而且强留也没多少意义,反而会起反作用。”魏明很有主人翁精神的道。

齐政颔首。

营造一种团队努力的状态,是魏明在沙漠开发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这种气氛在集体“会战”中是非常有意义的。用来形容的话,就是军队中的士气。

拧成一股绳向前进的团队,就像是士气充足的军队,往往能以弱胜强,人定胜天。整天想着划水摸鱼蒙混过关的团队,就像是没士气的军队,碰到硬壳就会一触即溃。

魏明这么多年来身先士卒不说,在调节气氛也是一把好手,他的经验是,宁愿人手紧张点,也不要心不在此的员工。

齐政想了一下,定性道:“那就这样吧,大浪淘沙,最终能沉下来的才是金子。”

说着就在调离报告上签字。

魏明也是很有信心地说道:“走就走了,以前条件那么差的条件下,我们都能锻炼出一支队伍来,没理由现在条件好了,还能没人用?”

齐政“嗯”了一声,却是看着他道:“你呢?我打算任命你为董事长助理,你有什么想法吗?”

要说治沙团队中,最大的“真金”,还是魏明这厮。

几乎是从开荒阶段就加入,一直干到治沙团队负责人的位置,在沙漠里坚守了六年,不管从贡献还是从培养的角度说,他都理应挪位了。

魏明眼睛微微睁大,然后嘴角的弧度越来越大:“我没有任何意见……”

不但没有意见,他内心快要笑出猪叫声了。

别看董事长助理似乎不如一个诺大的绿洲基地负责人那样能独当一面,但换任一个人来选,都会选择前者。

这不仅仅代表着能经常在大BOSS面前刷好感,还代表着能熟悉整个集团的业务流程,培养大视野大格局……在嘉谷体系中,这意味着大佬已经将他当作后备高层来培养了。

齐政看着难掩兴奋的魏明,笑了笑道:“那你要准备做好交接工作了。”

……

第687章更多的人来了

今年,是嘉谷沙漠开发事业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接期,势必会有不少人离开,但也将有更多的人补充进来。

不久之后,齐政就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阿拉鄯盟政府同意了嘉谷的诉求,将动员更多的农牧民搬迁安置到两漠水库及嘉谷绿洲附近。

那仁满达吉作为牧民代表,首次踏足在全国声名渐起,在阿拉鄯声名赫赫的嘉谷绿洲。

从漫漫黄沙到满目青翠,昔日“一场风起,所向披靡”的流动沙丘,如今已被一片片绿毯牢牢锁紧。烈日下,风梳林草而过,风中无沙,吹来一丝凉意,印象中面目狰狞的沙漠,顿时变得温婉随和。

正在打量天翻地覆的绿洲的时候,第一批搬迁至此的牧民代表敖特根图迎了过来。

两人的视线一交叉,就知道大家都是同一类人——相同的外貌特征:一样黝黑发亮的皮肤、一样粗糙结茧的手掌,以及相似的性格特质:脾气倔、韧劲足。

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牧民,就生活在沙漠中,如同沙窝里一株株梭梭,有点水分,就能成活,而且活得分外坚强;又如同根系深埋沙丘之下的植株,紧抓深层的土,筑起一片片绿。

这让那仁满达吉的抗拒消减了不少。

敖特根图很懂考察者的心思,首先带着他到移民新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