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节(1 / 2)

这样一来,首都与冀省无不精神一振——水资源短缺的困境有望得到跨越式的改善了!

对于普通首都市民来说,对缺水可能没有多大认知,因为什么时候拧开水龙头都有水;而对于首都管理层来说,缺水可以说是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了。

首都人均水资源量甚至不足10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0;这样的人均水资源量不仅远低于国际极度缺水标准,连以干旱著称的中东、北非等地区都不如,即使中东缺水的以色列人均水资源量也还是387立方米,是首都的三倍多。

这个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其实早已超过了其资源承载能力。能维持到现在的供水安全,是用尽了各种方法——密云水库蓄水、超采的地下水、动用的岩溶水、从冀省调来的水成为维系首都发展的几大水源;这还不算通过中水再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节省下来的水……

而冀省同样是“干巴巴”,每年水资源缺口高达50亿立方。

现在嘛,南水北调中线尚未贯通,但知情人士已不再焦急。

“赤埕水库”就是一个起点。设计库容90亿立方的赤埕水库,是密云水库的两倍有余,不管对于坝上地区的开发,还是对于密云水库的入库补充,都意义重大。

因此,国家大佬文老都参加了水库的开工奠基仪式。

——这才没多久,齐政又跟文老碰面了。

而文老见到齐政,心情都变得更好了。

没办法,齐政这家伙,太能“折腾”了。关键是,他总能折腾出一些意外之喜。

他之前邀请嘉谷到冀省启动花果田园综合体项目,不过是想着让嘉谷发挥“第六产业”的经验,探索出一种环冀省贫困带的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谁也想不到,嘉谷一转头,首先就发掘出了在冀省的“深循环地下水层”。

“嘉谷的这一发现啊,为环冀省贫困带的开发,增添了最大的一块砝码!”出席奠基仪式并致辞后,文老找上齐政,笑眯眯道。

齐政小小地谦虚了一个:“侥幸,侥幸!”

文老开怀一笑:“说实话,这样的侥幸,我真的希望能多来几次……”

作为手握无数资源的国家大佬,文老虽然是开玩笑,但还真的是带着几分认真的。

阿拉鄯盟的深循环地下水层,让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变绿洲成为了可能,甚至整个大西北都可能因此翻天覆地;半环绕冀省的“地下河道”,也让“干渴”的首都和冀省,都看到了“解渴”的希望。

这样如同带着欧皇附体的嘉谷,谁不喜欢?

文老有时候甚至觉得,如果能多来几个嘉谷,治国都能轻松几分。

……

奠基仪式后,文老又在齐政的陪同下,考察了嘉谷在赤埕县进展惊人的花果田园综合体项目。

在嘉谷的大力投入下,国内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的核心区,按照“一心七区”功能分区进行打造,已经初具规模。

“‘一心’是综合服务中心,对整个综合体的生产、流通、食宿、各类产品开发等相关业务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品牌。而‘七区’即花果田园景观区、牧野放歌体验区、坝上文化修心区、生态循环农业区、养生度假区、美丽乡村居住区、加工仓储物流区……”齐政亲自介绍道。

而其中,“花果田园景观区”是投入力度最大,建设程度最完善的一个功能区。

文老脚步颇为矫健地登上景观区高处,看着漫山遍野的黄桃树,和树下璀璨的玫瑰花交织,赞不绝口:“不错,不错,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已经相当有看头了。”

齐政自信道:“今年新桃初立,桃花尚未成规模,只有三三两两盛开点缀;玫瑰也只是娇艳初时。我相信,再过一年,此地将是百花齐放。届时,我们会推出桃花节、玫瑰花节、黄桃采摘节等一系列特色乡村旅游节会,欢迎八方宾客到赤埕,赏花踏青住农家……”

黄桃林下种玫瑰,嘉谷精心挑选出来的两个品种,一如设计般进入了“同频共生”的状态,彼此促进生长,生长状况让本地人无不对嘉谷心悦诚服。

美景总能让坏心情变好,好心情变得更好。

文老带着满面笑容离开了“花果田园景观区”,走进了田园综合体的另一个重磅板块——“美丽乡村居住区”。

潺潺的溪流,绚丽的花田,一幢幢拔地而起的中国传统风格的民居,组成了集旅游﹑度假﹑观光﹑农耕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村庄。

这次文老不用齐政介绍,他亲自走访了多户居民。

“这样的光景是我以前从未想象过的。”面对文老的走访,刚过而立之年的冯勇憨厚笑道。

时光倒回一年多,那时的他还在首都打工,虽然挣到的钱还算过得去,但常年在外奔波的他,疏于照顾家里老小,这让他很是愧疚。

然后,就听说嘉谷在老家赤埕县建设田园综合体,发展起万亩果园和花园,而冯勇乘着家乡这股大力推进农旅结合的“东风”,毅然辞去在首都的工作,返乡就业。

回乡后,他自己有幸成为了嘉谷的正式员工;而家里也在“美丽乡村居住区”办起了农家乐,年初正式开门迎客。

“开张营业时正赶上踏青赏花的好时节,生意不算火爆,但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而刚送走赏桃花季节,又迎来了火热的玫瑰花赏花期,农家乐的营业开始进入了火爆期……”说起农家乐的经营,冯勇一家都压抑不住嘴角上扬。

这还只是第一年,只要一想起日后赤埕县越来越旺盛的人气,冯勇就觉得回乡发展真的是走对了。

一户户像冯勇这样在嘉谷的花果田园综合体项目中找到出路的老百姓,见证了赤埕县的逆袭之路,也让文老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

在走访过程中,文老亲眼看到了嘉谷田园综合体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这也是他最看重的一点。

他看到了有家庭负债累累的贫困户,抱着试试的心态,加入嘉谷合作社种植果树和玫瑰花,去年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原来种田的收入……

他看到了有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不便、饮水困难、住房破败的贫困户,易地搬入了嘉谷和赤埕县联合新建的聚居点,而他们不适合种粮的山地都种植上了果树……

他看到了在过去人们普遍都办有每月100元低保的赤埕县,今年脱离低保的居民数量直线飙升……

这让他充分理解了环冀省贫困带近来兴起的“田园综合体”申报热潮。

多年以来,脱贫是主政者常年奋斗的目标。如何使贫瘠土地上的人们摆脱贫困,这让主政者们绞尽脑汁。

谁都知道要“产业脱贫”,但选择什么产业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要因地制宜,也必须要有市场的效益。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冀省农业发展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定位之一,就是把冀省作为京津的菜篮子供应基地。

嘉谷的赤埕县田园综合体项目,是在做好菜篮子的基础和前提下,适应于全国尤其是京津冀地区休闲度假大时代的宏观背景,有针对性地打造环京津都市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模式。此举无疑是带来了相当的样本效应,也迅速引起了同处一片贫困带的其他区县的关注。

但文老要思考的是,嘉谷摸索出的这一模式,究竟能有多大的可复制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