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节(1 / 2)

驶出沙滩浴场的范围之外,船停了下来。

渔夫们在嘉谷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向海底投放人工礁体。

这些活对渔民来说简直是轻车熟路,他们在渔场工作,可不光要出海捕鱼,帮忙种植和收拾渔场种植的海藻也是常有的事。唯一要注意的,就是要注意投放的密度和距离。

渔夫们忙忙碌碌地干活,另一部分人则佩戴好潜水设备,深入海底。

齐政也跟着下水。

寂静的海底,他只能听见自己呼气时氧气瓶冒出串串气泡发出的咕噜咕噜声,视线范围仅有数米。

每一个深入海底的人,都一边感受着渺小与孤独,一边将一株株手掌大小的珊瑚“种”在人工礁体上,渴望长出一片珊瑚礁。

是的!投放人工鱼礁只是第一步,为了重建海洋生态,齐政还花大力气在这片海域人为制造珊瑚礁!

珊瑚礁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或“海洋生命发动机”,覆盖面积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却为近30%的海洋物种提供了生活环境。

即便是强悍的鲨鱼、石斑,也是从幼小的个体长成;这时它们就需要一个地方可以供它们生长,躲避天敌,珊瑚礁就起到这样的作用。这使得珊瑚礁成为地球上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全球变暖以及人类的人为破坏,导致全球很多地方珊瑚礁发生了严重的退化。

对于许多潜水爱好者来说,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珊瑚礁的白化现象。

曾有科学家预言,珊瑚礁将在50年内从地球消失,届时将引发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崩溃。

这是不是危言耸听不好说,但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并保护珊瑚礁,并如同齐政这样,重建海底珊瑚礁。

珊瑚礁的主体是由腔肠动物珊瑚虫组成的。

珊瑚虫与共生的虫黄藻相互依存,珊瑚虫靠虫黄藻光合作用提供营养,珊瑚之所以有颜色也是因为虫黄藻的存在。如果环境不适,虫黄藻离开,珊瑚虫就变成白色,然后慢慢死亡。

其实,齐政他们现在的珊瑚“种植”过程有点类似于陆地上的植树造林:首先培育幼苗,在苗圃中长成小树,再移植到要种的地方。要选择先种一些长得快的品种,然后再培育耐受性强的品种。

珊瑚礁的“幼苗”就是珊瑚虫,它们可以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

利用这一特性,嘉谷实验室与江南省海洋研究所开展研究,已对十多种珊瑚开展了有性繁殖的人工培育,掌握了人工控制条件下的从珊瑚受精卵培育至珊瑚幼体的珊瑚增殖技术。

然后,进一步将珊瑚切成手指大小的断枝,利用其无性繁殖开展人工培育,形成手掌大小的“珊瑚树”。

最后就是现在这样,将其附着到预定海域的人工礁体上。

如果梦想实现,这片海底将是姹紫嫣红,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穿梭其中。那景象绝对是震撼且让人激动的。

当然,与陆地植树造林相比,海底“种”珊瑚更加艰难。

珊瑚虫的生存条件十分苛刻,水温不能太高或太低,最重要的是还要有一个清洁的环境!

另一方面,水下作业工作量大,成本高。科在珊瑚种植成活的基础上,还要想办法降低人力物力成本。

体验了珊瑚种植艰难的齐政浮出水面,登上船,看着不断潜入海底、浮出水面的员工,放出神识。

“青竹百灵阵(三阶)触发,主木系,范围:方圆250公里。效果:润泽,生长。生物处于阵中,恍如初生,蓄养紫华,勃然而长。”

“三星聚灵阵(三阶)触发,五系均衡,范围:方圆250公里。效果:聚灵,化浊。生物处于阵中,能使灵气涤体,魂魄精固,阴阳柔顺。”

没有三分三,岂敢上梁山?

珊瑚礁生长缓慢,即使是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约也只能长十厘米,有的品种一年不到一厘米。正常情况下,要想种出大面积的海底珊瑚礁,恐怕要等待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光。

他不需要等待数十年。

“青竹百灵阵”为它们蕴养生机,海底珊瑚开始疯狂地繁殖,虽然称不上肉眼可见,但却是在默默地蔓延。按照这个生长速度,只需要几年时间,这片海底的珊瑚礁就颇为可观了。

再有“三星聚灵阵”养体,大为增强了珊瑚的耐受性,成活率能接近百分百不说,即使有细菌的侵袭和温度的上升,也不会发生退化。

齐政轻呼一口气,惟愿海底有礁,水中有鱼,蓝天下碧海永存。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仅要“种”珊瑚,还要培育整个生态系统中海藻、海草、贝类等其他生物,使得海洋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重现盎然生机景象。

……

第372章海底“森林”

“吃”的是碳,“吐”出的是高蛋白。

不用投放任何饵料,更不用投放任何有可能污染海水环境的药物,在一个人工构筑的类天然环境中,越来越多的鱼儿聚集,并健体强身,繁衍生息……这样的养殖方式,才是海洋牧场正确的打开方式。

在人工鱼礁的保护下,一方面,嘉谷改变过度捕捞的老办法,把捕鱼变成牧鱼,牧养出天然海产品;另一方面,则利用藻类和贝壳类捕获二氧化碳的能力,净化海域环境。

种植海藻正是打造渔场生态链的重要一环。

如果说珊瑚的“种植”受限于水下作业的艰难,急不来的话;海藻的种植,堪称飞速推进。

在更外围更宽阔的的海域,嘉谷出动了飞机进行播种海藻。

这样罕见的播种方式,环境评估组的周教授等人都过来凑热闹了。

“用飞机来播种海藻,在国内是首开先河了吧?”周教授啧啧称奇。

齐政仰头看着飞过来的农业飞机:“可不是,费了我们老鼻子劲了,要不是有你们的协调,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进行飞播海藻的探索。”

“关键是没人会像嘉谷这样建设渔场!”周教授一针见血。

齐政轻笑:“如果这次我们成功了,以后就不好说了。”说完转头远眺飞机的播种作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