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节(1 / 2)

但是,在这自豪的背后,齐政隐隐感知到国产农机行业的落后和焦虑的气息。

也是从今年开始,农机购置补贴作为一项长期政策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齐政还知道,后面国家补贴的力度还会不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的机型从少到多到优,补贴范围从部分农民到全体农民。

但是,农机购置补贴虽然帮助农机行业做大,却没有帮助国产农机企业做强。

全球排名前五的农机巨头,现在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国内市场。他们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对后发的国产企业技术创新形成抑制作用。

其实齐政之前在参观黑省的国营大型农场时就发现,尤其在大马力拖拉机、大型农机具上,黑省大量引进国外设备,而国产品牌的采购量几乎是零。

刚好齐政和九三油脂的田仁里在展会上碰上,说起这个话题,他就苦笑道“那是因为,要做10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必须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据我所知,国内不少企业虽然进行过相关领域的研发、创新尝试,并推出过几款200马力以上马力的拖拉机产品,却从未真正实现批量投产。”

“各厂家的国产200马力拖拉机,在驱动、传动等许多方面的关键技术并未真正解决,还处在样机阶段。”

……

“其实主要是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缺失所致!”在一家国产农机企业的展台内,田仁里的一位熟人向两人爆出国产农机研发的痛点。

“农机制造业的关键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高端的液压件、密封件、传动件等零部件,恰恰是这些不起眼的零部件,支撑起农机产品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一般人仅仅是把以上几个部件的定义和分类搞清楚区别,都有些头晕了。但这些关键核心零部件,不仅在农机制造业,在很多制造行业都经常被提及。

零部件虽小,却连接着整个工业体系——金属部件与钢铁业相关,密封件与化工业相连……工业体系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落后,都会制约最终农机产品的质量。

这就是农机研发令人生畏的关键所在,也是国内农机企业感到最难的一点,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问题,是系统性的问题。

这位业内人士甚至对刚出台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表示不满“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应视同为政府采购的。最起码,直接从国外进口的农机,特别是150马力以上拖拉机及配套机具,就不应享受购机补贴;外资企业在国内制造的农机,国产化率达不到60的,也不应该享受政府补贴才对!”

当然,站在消费者一方的田仁里就笑着反驳了“你们农机厂当然是希望设置准入条件啦,但对于采购者而言,就有失公平竞争了……”

接下来两人唇枪舌剑,你来我往。

齐政对这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精神不做评论,但在他看来,国产农机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差距可不仅仅在于技术和资金上。

抬头看看四周国产农机企业的广告语“领导者”、“领跑者”、“之冠”、“专家”等词汇泛滥,而解决方案、填补空白等更是不绝于耳。

在国内,很多农机企业都有着非常雄伟的梦想,动辄要把企业带到世界高端,即便不能,那也得成为中国最牛逼的企业;或者再差,也不能低于同行冠军。

先不说外资农机企业如何固守产品和品质,至少在销售理念上和国内相比,超越了不知道多少个层次。

小的销售手段他们也会使用,但更多的是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忠诚度,而教育员工和向外传达的理念,更是让人心生敬畏。

以约翰迪尔为例,他们的口号是不生产不合格品,而深度的理念传播是基于粮食安全。就是说,约翰迪尔的使命是使粮食顺利产出,让我们有饭吃。同样,凯斯纽荷兰提出了养活地球的口号。久保田的理念,是为土地、水和环境等人类息息相关的产业奋斗……

就算是冠冕堂皇,人家也总比你单纯的吹牛听来顺耳不少,不是吗?

当然,即使落后的事实摆在眼前,嘉谷也不会介入到农机制造的。

但对国产农机的支持还是可以有的。

农业机械不像其他的产品,照着别人走的路走就好。农业机械针对的是土地、土地上的作物,必须因地制宜,照搬别国的可能在我国就无法工作。

农机与轿车等交通工具也不同。

轿车是代步工具,买回来只需要注意有问题时维修就好了,平时使用与其他生活环节并无大碍。农机则不同,谁都知道农业生产不仅仅是种植、收获,还包括储藏、加工、后续处理等环节。

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彼此互有联系。所以一种农业机械的发展绝不仅仅是机械本身的发展,还包括与其相关的所有环节、行业的发展。

所以齐政给嘉谷定下的原则是,找几家有一定实力的国产农机企业,在产学研方面展开合作,适当扶持国产农机的差异化发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岛国的久保田农机。

尽管都是东方人,他们在这一点上与国人颇为不同——我们认识到国产农机和进口货之间的差距,主要就是大马力机械的差距。但久保田不同,他们坚守中小农机市场。

虽然有各自国情的因素,但他们的差异化战略,成功地垄断了水田农机市场这一领域。这对国产农机来说,无疑是一种参考。

……

第167章为何这么吊

跟国产农机企业的合作是长期的战略,再落后也急不来。

回到农博会本身。

为期十天的春城国际农博会,即将落下帷幕。

嘉谷参展成果丰硕。

十天里,嘉谷展厅一直人气旺盛,销售火爆,吸引了很多消费者,单日最高销售额达到四十万元。

当然,这只是小头。

真正让嘉谷成为展会上最大的明星企业的,是与各地客商签订的合同总金额,九个亿。

与嘉谷达成合作的国内采购商有二十家,国外有三家,共实现订单交易额31亿元,合作意向金额59亿元。

事实上,前来咨询、洽谈的采购商超过了一百家,嘉谷也是精挑细选,从中选出了最优质最符合嘉谷产品理念的客户。否则的话,签订的合同金额肯定不止这个数。

今年才是嘉谷参展的第一年,齐政有理由相信,随着嘉谷影响力的扩大,明年将会更上一层楼。

农博会落幕后,十家签订了意向合同的客商,就在嘉谷的安排下,前往南开市参观考察嘉谷的农业生产基地。

这些都是签订了大合同的高端采购商,他们要亲自考察过嘉谷的生产基地后,确认嘉谷的农产品符合规范,才会将意向性合同落实。

嘉谷自无不可,这些都是各地颇具实力的大客商,第一次合作顺利达成后,以后的订单肯定是少不了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