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节(2 / 2)

晋王封羡带人紧急退守豫州城,梁王封逸的行军速度在豫州已被耽误了两日,他没打算再多费时日,因此没再理会封羡,径直带着剩下兵力继续去往上京。

梁王封逸能猜到为何关内侯和宁王没有动作,而晋王又为何会试图阻拦,这些怂货是担心太子还会平安归京?

呵,只要自己进入皇城,再以圣上驾崩,储君失踪,大夏政局不稳内忧外患之名,临危受命率先拿到皇位。

就算是太子回来又如何,若太子要动兵,到时候,就是他封湛造反了。

------

但梁王,你可知道,自己是在找死吗?

第145章得胜

此番大夏同北梁合围进攻突厥的行动打得突厥人措手不及,又有大夏太子封湛带人率先杀入突厥各大军营扰乱突厥军的阵脚,突厥王帐被袭,汗王重伤,突厥当即陷入混乱,遭受重挫。

而封湛和秦烟的人在离开狼谷后,并未回到大夏军营,而是带着各自的精锐,对突厥军发起一次又一次奇袭,里外夹击下,突厥军兵败如山倒。

突厥汗王阿史那契骨于狼谷负伤后就被紧急护送回位于突厥西部的王都。

但由于长时间驰马疾奔,且在途中仅做过一次仓促又简单的伤口处理,因而第二日到达王都时,阿史那契骨不仅失血过多,且因暑热,伤口腐化而高热不退,昏迷了三个日夜,于第四日晚间才堪堪从王榻上醒来。

阿史那契骨在彻底清醒后的第一时间便开口问及突厥当前的局势,下属微顿了一下禀道:

“大汗,大夏和北梁军攻势太猛,我方已退守王都,而突厥各部首领均已带领部众继续西退,王都的守卫堪忧。”

“一个时辰前,大夏和北梁联合向王都递进了文书。文书上说,突厥必须立刻退出同大夏和北梁毗邻的边境以外,如若不然,大夏和北梁将对突厥再一次发起全力进攻。”

“大汗……”

这名下属神情焦灼,他庆幸汗王终于醒来,但突厥陷入此险境已然成为事实,恐怕除了投降,再无他法。

阿史那契骨闭目,深吸了一口气,他一手捂着依然疼痛的腹部,心中暗骂各部首领:这些个老匹夫!

片刻后,阿史那契骨重新睁眼,问向下属:

“北梁裕北王怎么说?”

下属回道:

“北梁裕北王回绝了大汗的提议。”

阿史那契骨有些脱力地闭目,仅时而微动的眼睑能说明他未再度陷入昏迷。

阿史那契骨本以为北梁那位由北梁帝萧潜从宗室选出而册立的作为储君培养的裕北王,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北梁同大夏的和亲,但没想到,这裕北王却对北梁帝立后表现地毫无异议。

北梁帝萧潜亲征,裕北王若是同突厥联手,此次便是他夺位的好时机,但裕北王居然拒绝。

这北梁竟是铁板一块!

此时外间又递进新的消息,片刻后,下属回来禀道:

“禀大汗,有消息称,大夏惠帝崩,大夏内乱。”

“不过,前线来报,大夏朔北军依然没有丝毫要退兵的意思。”

阿史那契骨微掀眼睑,眸光冷厉。

朔北军不退的缘由,应是有大夏太子封湛坐镇军中。

太子封湛!

此次突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地被打成一盘散沙,是因为大夏同北梁的联姻?还是因为太子封湛在突厥的奇袭?又或是因自己被大夏太子妃秦烟和北梁鬼面将军联手重伤?

突厥是由各部族联合而立国,如今阿史那契骨自己身手重伤,已无法重新召集各部重新凝聚。

无论如何,败了就是败了,为今之计,绝对不是自己硬抗。留住底子,才有可能东山再起。

一炷香之后,王殿中传出大汗的命令:

“突厥向大夏和北梁递交降书,并即刻迁都,前往西境。”

------

翌日,在距离突厥王城十里处,大夏太子封湛同北梁帝萧潜亲自领兵前去受降,突厥汗王阿史那契骨带伤前往。

不得不说,阿史那契骨就算是败,也败地颇有些豪气。

大夏、北梁和突厥三国签订国书,突厥举国西迁,直至退出与大夏和北梁毗邻的地域,最终将以西彦岭和达通河作为之后突厥的东部国界。

也就是说,突厥向大夏和北梁让出将近一半的领地。不过,在这一半领地里,也包括了曾经本属于大夏和北梁,只是被突厥强占的的部分领土。

因而此次战胜突厥,也算是大夏同北梁一举收复失地。

当日,太子封湛同北梁帝萧潜议定,大夏同北梁各占突厥让出的约二分之一的领地,并以横亘突厥东部的呼赫山脉、阿萨河、以及加木山脉等地,作为大夏同北梁的南北新国界。

至此,这场大战,就以大夏和北梁完胜草原强悍的狼族突厥而宣告结束。

------

封湛回大夏军主帐时,沈时英刚好同秦烟聊完准备离开。

沈时英起身,在经过封湛时,她半真半假地来了句:

“太子,唤声岳母来听听?”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