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节(1 / 2)

回去后,气动布局设计、气动外形设计、内部机构设计、控制系统布局、人机功效模拟……各个专业组飞快地转动起来。

虽然蒋乔给划了一个框架,让研制工作少走了很多探索的路。但具体的细化是无比繁杂而艰巨的。

为了缩减周期以及更好地试错累积经验,蒋乔让所有专业组边实验、边设计、边制造,这是违背常规的研制过程的。但所里不缺钱,能源源不断地投额外的钱进去。

航电系统号称飞机的“神经系统”通过它来控制飞机执行各种战斗任务、对空、对地、远程、近程的各种飞行目标,从导航到通信机,飞机上的每个系统都要编成软件,建立一个完整连通的网络。在信息化时代,航电系统才是真正的资本。

蒋乔作为总师兼任航电专业组的组长,为了更高的安全保密性,在电子战对抗中不易被入侵系统攻击,首先得设计出一套全新的计算机语言出来。

夜色如墨,一辆白色大巴从夜色中缓缓驶进一座建着高高围墙的院子,车内没有灯,二十个人把车厢塞得满满的,除了司机所有人都在闭眼沉睡。

前方出现了璀璨的黄光,蒋乔似有所感地睁开眼睛,她拍手喊道:“各位醒醒,我们到了。”

虽然气动布局的大体设计已经确定了,但要细化,细化到哪里直哪里曲,细化到每个小单元长宽高是多少。

没有合理的气动布局,飞机能不能飞起来也就无从谈起。气动布局作为框架基石,要进行大量的风洞试验,只有大山深处才有的专业风洞群,上万次的风洞试验,技术人员、描图人员、领导全上阵。

为了尽快处理分析风洞实验的数据,蒋乔他们连夜从大山深处赶了回来。

所有人一下车不是回宿舍休息,而是直奔办公楼。

因为研制任务的艰巨,蒋乔提高了工作时长,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两班倒。

十六个小时是蒋乔的底线,不能再多了。她有信心在最后期限之前把三代半机造出来,没必要让组员苦熬甚至累死。

蒋乔还没有进入自己的办公室就被圆脸短发神色焦急的谭湘拦住了。

蒋乔习以为常淡定问道:“飞控组出什么问题了?”

谭湘飞快说道:“一个飞行状态我们给不出解决方案。”

电传飞控最大的挑战就是数字技术,机械操作的方式改为计算机控制,这是一次革命性的跃升。

电传飞控就是提前将可能出现的飞行状态进行分析整理、并给出解决方案、判断和应急处理、存储在计算机内,让计算机的处理器进行记忆。执行飞行任务时由计算机给出快速的控制指令,毕竟电流的速度比人的动作快。

虽然三代机也是电传飞控,但三代半机涉及数十亿条飞控指令程序,海量的机械操作和飞控数据收集分析,所有的路都必须事先设定好。

蒋乔给的设计要求是,每千万飞行小时出现一次故障才可以忽略,工作量不可同日而语。

谭湘作为飞控专业组的组长,实在是解决不了,才会来找蒋乔这个大佬求助。

蒋乔转身抬步说道:“我去看看。”

创新是充满了趣味性的,任你自由地加减,而研发不是,它是枯燥无味日复一日地试错迭代,一毫米一厘米往前移。

但对于研制组的人而言,他们感觉不到累,因为真正兴奋了是感觉不到累的,每个人都在激情燃烧。

蒋乔坐了下来,慢悠悠地喝了口茶,也算是难得休闲时刻了。

廖开遇好声好气说道:“蒋乔,要不你多学一行吧,你看看你才二十八岁,吸收新知识还是很快的。”

“有一位老前辈在大学时,可是学历史的,物理只考了五分,最后却改行成功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物理科学家。你看,物理和历史差得那么远,都能行,发动机和计算机差得也不是很远嘛。”

其他专业组都在平稳地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只有发动机专业组在不断地失败,从未成功过。

矢量发动机可是发动机界的最高工艺,喷口可以向不同方向偏转产生不同方向的推力,能大大地提高战机的机动性。

发动机一直没有好消息传来让廖开遇陷入最后没有发动机可用的恐慌中,他都病急乱投医,想要蒋乔去造发动机了。

蒋乔把茶杯放下,抬眼看着说道:“我读博时的工程院,有航空发动机工程专业,你以为我没有动过去偷师的想法嘛。”

她能不知道矢量发动机有多难研制吗?可是她无能为力,她以前不是没有试过把相关的发动机设计制造的专业书啃了下来。

可即使能把现有的技术原理吃透,她没有灵感,无法融会贯通,脑子就跟短了线一样,说什么也是白搭。

她的工作的大头虽然是在航电系统上,但其他的方面都能帮上一点小忙,唯有隐身涂料和发动机她是一点忙也帮不上。

就像她预测的那样,隐身材料、发动机和航电系统一定是最后完成的,事实的发展也正是如此。

要是蒋乔能偷师,她一回国就把技术上交了,听了蒋乔的实事求是的话后,廖开遇颓然地坐了下来,重重地叹了口气,无奈说道:“蒋乔你要是既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又是个全才就好了。既然这样,你回去吧。”

蒋乔没有起身,而是开口说道:“老廖,我们所里的工资补贴是不会该升一升了。”

廖开遇指着她,瞪大眼睛一副谈钱伤感情的模样,说道:“老乔,你一上任就带人‘罢工’,现在又想要钱?怎么能那么庸俗呢?谈钱多伤感情。”

蒋乔是个能让人忽略她的性别和年龄的人,现在所里跟蒋乔差代的人,都开始叫她“老乔”了。

蒋乔耸耸肩,说道:“老廖,嫂子最近没跟你抱怨钱不够花吗?”

所里的职工工资大基数是几十块,现在都九十年代了,万元户已经不稀奇了,几十块的工资慢慢地就不够养家糊口了。

蒋乔这么一问,廖开遇就想起他上次回家时,看到家里空的地方都堆着纸巾,起码能用上七八年的。

爱人跟他抱怨,物价越来越贵了,连纸巾都要涨价了,所以她聪明地在纸巾涨价之前买了一堆囤着。

蒋乔继续说道:“老廖,虽然没有人跑到你面前说,工资太低了,但你也不能忽略,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但钱也是越来越不够花了。”

“所里的人付出的劳动跟工资根本不成正比,我没想给国家增加负担,就从自创的营收中抽一部分钱出来,作为所里的补贴,行不行?不能因为同志有情怀,就心安理得地不提高待遇,让他们养不起家。”

廖开遇沉思了一会,笑道:“你怎么就那么贪钱呢?明明是清风朗月的人,就喜欢这些俗物。”

蒋乔回答道:“老廖,现在所里是阔了,但以前你一定是睁眼就是小钱钱,闭眼也是小钱钱吧,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我不能陪伴家人,能他们给的只有钱了,我爱人可会败家了。”

这些年她随身携带的全家福上面的人越来越少,跟家里人通讯说的最多就是对不起,她几百年说过的对不起加起来都没有这些年的多。

想起因为研制组需要蒋乔无时无刻盯着,蒋乔一次都没有回过家,廖开遇说道:“老乔,你培养了好几个副手,要不你回家一趟,正好借此机会让他们锻炼锻炼。”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