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节(2 / 2)

韩修边推着自行车,想着刚花出去的一块四毛六,说道:“看来学校的补助是不够我们花的了。”

蒋乔侧头看了他一眼,淡淡说道:“难道你之前以为够花吗?”

韩修皱了皱鼻子,聪明的换了话题说道:“以后早餐我们就在小吃店吃吧,吃了再去学校。”

蒋乔对在哪吃,吃什么无所谓,她点头说道:“可以啊。”

进了院门,蒋乔边锁自行车,边说道:“将你的暖瓶拿过来,我要烧开水了。”

韩修“哦”了声,弯腰起来,一看就看到了对面院子里的李芳华。

李芳华笑着说道:“韩修,蒋乔,好巧了,你们也住这里?”

蒋乔和韩修齐齐考上全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的研究生的事,顾家不可能不知道,顾家知道了,那么跟顾家来往密切的李芳华自然也是知道的。

李芳华去年考上了清大的中文系,认的干爸许文清是清大的中文系讲师,清大分给他的住处就在蒋乔隔壁。

蒋乔也没有想到这么巧,她点头说道:“是啊。”

李芳华扬了扬手里的铝饭盒,说道:“你们吃过午饭了吗?要是没吃,可以过来吃一顿便饭。”

蒋乔听到了隔壁传来了锅铲翻动的声音,说道:“我们吃过了,谢谢。”

再面对面下去,也是尴尬,李芳华指屋里,说道:“那我先进去帮干妈忙了。”

许家自家的房子离清大太远了,又只通了一路公交车,所以李芳华和干爸干妈平时都是住这儿的房子,到了假期才回四合院住。

第206章

蒋乔先把水龙头打开,让水哗哗流了一会,将橱柜上的铜制水壶拿下来,冲洗了两遍,从空间里拿出一大桶矿泉水,将铜水壶倒满矿泉水。然后放在煤气灶上烧开。

煤气灶只安了一个,平时烧水喝和洗澡全靠煤气了。去学校澡堂洗澡太麻烦了,而且她有些无法忍受跟一群人一起洗澡。

毕竟上辈子过的集体生活已经过去几百年了,后面的几百年,她不说养尊处优吧,起码起居有一个独立的浴室是没有任何问题。

烧了两次,才把房子里面的三个暖瓶灌满开水。

天还不算太凉,蒋乔估摸着今晚烧两壶热水兑一下就可以洗澡了。将三个暖瓶放在客厅里,等韩修午睡醒了,将自己的拿过去。

也没有什么事要忙的了,晚饭去小吃店解决就行。

蒋乔进了房间里,继续写论文,手里第一篇三万字的论文就要完成了。第一篇写完后,第二篇无缝开写,等合适的时机,就投去国内权威的计算机期刊。

两人的生物钟已经很准了,第二天一大早五点半,两人就起来了。快速洗漱完毕后,在屋里锻炼一个小时,两人背着一直用着军绿色挎包和水壶,拿着牛奶证,骑着自行车出了门。

到巷口取牛奶时,碰到了同样来取牛奶的李芳华,三人互相点头示意一下,也没有说话。取完牛奶后,左转进了小吃店,要了一笼灌汤包和四个菜肉包子。

在小吃店里喝完牛奶,直接将空的牛奶瓶还给送奶员。

骑车到了清大的西门,两人分开走了。蒋乔从西门骑车进去,直接到了学院,八点钟时,学院的全体研究生要到二楼的会议室开会。

蒋乔在学院楼下车棚锁好自行车,抬腕看了一下时间,离八点还剩下十分钟。

蒋乔快步走进学院楼里,进了二楼会议室时,里面已经坐了十来个人了,大家都在小声交谈什么。

坐着的一位短发圆脸的三十几的女同志拍拍旁边的椅子,冲蒋乔招手说道:“来,坐这。”

蒋乔点了一下头,顺从的坐在她旁边。

见有新人进来了,教务处的老师走到蒋乔面前,递给她一张纸,说道:“蒋乔,是吧,这是这学期你的课表。”

蒋乔点头道谢,看了一下课表,课表是手写的,里面的课可以分为两部分,数理基础和专业课。

旁边的女同志边看着蒋乔的课表,边说道:“你的课表跟我的不一样,你好,我是电子专业的何悦。”

蒋乔侧过脸看着她,说道:“你好,我是计算机专业的蒋乔。”

何悦疑惑问道:“昨天你怎么没来宿舍啊?”整个学院就两个女的研究生,当然是被安排到一个寝室住。

蒋乔淡淡说道:“我不住学校。”

何悦惊讶说道:“你居然是本地人,听口音听不出来啊。”

蒋乔说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点京腔都没有。

蒋乔简单解释道:“父母工作调动,我跟着他们一起在京市生活。”

何悦正想说什么,一位穿着白色长衬衫的中年男子,站到了会议桌的最中间,拍手开始讲话了。

蒋乔转过脸来,认真听着。讲话的人是学院院长,先是简单的自我介绍一下,然后致词欢迎和鼓舞一番。

最后,他停了一下说道:“除了基础课和专业课,你们还有外语课,学院规定了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英语或日语,而且必须‘四会’,会写,会听,会说,会译。”

“你们被成功录取为研究生了,代表着你们的外语成绩至少是及格的,但你们当中有的考英语,有的考俄语,还有的考日语。所以不能以研究生考试的外语成绩来判断你们的外语水平。”

“现在教务处的老师就给你们发英语试卷,进行分班考试,英语精通或者只认识二十六个字母的人去学日语,其他人去学英语。”

蒋乔从挎包里掏出一只钢笔来,显然大家都是有备而来的,个个都随身带着纸盒笔。

双面的试卷,两大部分,单词填空题和中英文互译题。

蒋乔不用思考,条件反射似的刷刷写出来了。

蒋乔的作答情况被旁边观察的老师注意到,虽然研究生考试的成绩不会当众公布,但学院里的每个教职工对这十个研究生的成绩心知肚明。物以稀为贵,这十个就是他们未来三年要全力为国家精心培养的高技术人才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