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节(1 / 2)

当年叱咤桃花村的气势又回来了。

他们家供养了长子这个读书人,自然清楚得很,寻常人家想要培养出来一个读书人,究竟有多难,钱财是最主要的,供养自家子孙,尚且还舍不得呢,更何况姚家有儿子有孙子,干什么要供养一个外人?

沈老太太又问:“你婆婆答应了?”

“那倒没有。”

沈蕴倒完苦水,倒是舒坦多了,继续道:“她也没有糊涂到那个份上,拿自家的钱去供养外人,就算川柏不愿意读书,还有志远呢,他现在还小,将来倒是说不准。”

姚志远是她前两年得的小儿子。

想到亭亭玉立的外孙女,沈老太太不由得道:“咱们玉竹这么出色的小娘子,可不能嫁给这种人。”

沈蕴深以为然。

她又端起茶喝了一口,思及母亲方才对玉竹的满意程度,心里那个想头便更加急切起来。

放下茶盏,试探着开口问了句:“阿娘,珏哥儿今年有十三了吧?”

提到自己最满意的大孙子,沈老太太脸上自然而然地就挂上了笑,点着头道:“是,他是十月份的生辰,再过几个月就十三了。”

“前些日子老大那边送信送东西过来,珏哥儿还给老头子跟我也写了信呢,信上说他现在在福州府的那个什么紫阳书院读书,又考了旬考的头名,山长还亲自指点了他的文章。”

说起珏哥儿来,沈老太太就变得滔滔不绝起来。

沈蕴耐着性子听,越听越多,心里又是满意又是担心,侄儿这么优秀,万一……

不过暂且不急着提,娘把珏哥儿看得跟眼珠子似的,肯定是不会应的。

等沈老太太好不容易说完了,沈蕴适时替她杯子里添了茶水,然后故作愁苦地道:“娘啊,女儿实在是放心不下玉竹,等回头回到家里,我婆婆只怕是还不肯放弃,也不知能有个什么法子拖一拖……”

沈老太太闻言也皱了眉,没过多久复又展开了,摆了摆手,道:“这也值得你犯愁?你药铺的生意都做得,怎么这会儿没个主意了?”

“女儿这是关心则乱,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娘莫不是有什么好主意?”

“想拖一段时间还不容易?”

沈老太太睨了她一眼,不满地虚点了点她的额头,像是想不明白她怎么这么迟钝,哼了一声才道:“让玉竹留在京都就是了,你婆婆若是问起来,就说我这个做外祖母的舍不得她,非要她留下来陪我。等回头,我在这儿给她挑个门第差不多的清白人家,不比你婆婆的侄孙强?”

“我怎么没想到呢!还得是娘有主意。”

沈蕴听罢,面露惊喜,赶忙谢过沈老太太。

说罢,她便在心里松了口气,虽然现下她娘还没有往自己希望的那个方向想,不过只要玉竹留了下来,总是有希望的。

……

远在兴化府的沈伯文,自是不知自家长子的婚事已经被二姐惦记上了,新的通判迟迟未定,好在黄裕阳是个实干派,有他相帮之后,原本忙得脚不沾地的情况已经好转了许多。

起码每日都能回家用饭了,不必在衙门加班太晚而同下属们一道了。

他倒是觉得还好,只不过下属们是不是愿意跟上司一起吃饭,那就说不准了。

沈伯文陪家人们用过午膳后,便去了书房,坐在桌前翻看起上面放着的几篇文章来。

竹帘被撩起,周如玉端着洗好的水果进来,见状便了然地问道:“还是珏哥儿写的?”

“是。”

沈伯文显然看得还算满意,回她的话中都带着笑意。

周如玉也没急着走,放下手里的东西,便坐到了窗边的罗汉榻上,也拿起一本书看了起来。

夫妻二人各看各的,一时之间,书房内极为安静,偶有翻动书页的声音,也很快消失。

也不知过去多久,周如玉掩唇打了个小小的哈欠,抬头便对上了自家相公好整以暇的目光。

这人真是……

她懒得同他计较,合上书,刚想起身去午歇,就见他把桌上的一封信推到自己跟前,然后面带笑意地道:“紫阳书院的池先生让人送过来的信,如玉也看看。”

只说让她看信,不说内容,显然是在卖关子,周如玉配合地拿起来,展开一看。

片刻之后,她抬起头看向他,惊喜极了:“池先生想收珏哥儿做弟子?”

沈伯文“嗯”了一声,语气中也有几分感慨:“池先生乃当世大儒,家学渊源,是当今文坛的中流砥柱,饶是我在读书之时,也曾拜读过他的文集,珏哥儿这小子,还当真是……”

不知怎的,周如玉好像从自家相公这番话中听出了几分酸意?

应当……是自己听错了吧。

第一百零二章

不过酸归酸,自家儿子拜师毕竟是大事,沈伯文与周如玉还是专门寻了个空闲的时间,准备好束脩之礼,亲自去了趟位于福州府的紫阳书院。

池先生,姓池名修,字安之,号双清先生,当代大儒,紫阳书院现任山长,出身福州望族池家,祖父曾官至内阁首辅,其父早逝,由祖父带大,三元及第,后辞官回乡,专心致学。

“见过双清先生。”

“沈大人不必多礼。”

双清先生是个年近花甲,头发与长须都已经花白,但仍然精神矍铄的老人,与沈伯文这样的后辈说起话来也没什么架子,态度温和地同他闲聊了一会儿,还问起关于兴化府银矿案的后续,以及百姓们的生活来。

人家会知道这件事,沈伯文并不觉得纳罕,既然对方感兴趣,打开了话匣子,他自然也不会介意多说一些,随即就将后续和百姓们的现状一一道来。

双清先生听罢之后,不由得捋了捋长须,感叹了一声:“民生多艰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