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节(1 / 2)

民国之文豪 决绝 4540 字 2019-04-06

民国时期,中国的丝绸热销过,却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到了民国中后期,很多蚕农因为养蚕亏得血本无归,生产出来的生丝根本卖不掉。

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作者写的作品《春蚕》里,就有“若怕穷,莫养无骨虫”这样的描述,而所谓的无骨虫,就是指蚕。

不想过穷日子,就别去养蚕……可想而知当时养蚕有多亏!

养蚕要买蚕种,甚至可能要买桑叶雇人,最后收获的茧子若是卖不出去……可不得赔上一大笔钱?

偏偏,因为之前丝绸生意好做的缘故,很多人家还不种粮食改种桑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他们没有雇人养蚕,不需要买桑叶,最后茧子卖不出去,也只能卖地填补亏空。

穆琼就是以这个背景,来写这部小说的。

他希望中国能重视一点工业,不要处处被日本赶超。

要知道,日本的生丝出口之所以能超过中国,就是因为早在1889年,日本的生丝,就有百分之四十是工厂生产的了,到如今,他们出口的生丝绝大多数都是工厂生产的,质量有保障,但中国……这会儿还是老样子,主要靠手工缫丝。

第152章找资料

穆琼所在的这个时间,其实中国的生丝出口,还是可以的。

虽然如今国内的生丝出口总量已经被日本赶超,但因为世界范围里对丝绸的需求量大的缘故,生丝还是能卖出去的,江浙一带农村的富户,很多都是靠养蚕富的,他们每到养蚕的季节,就会雇佣长工养蚕缫丝。

至于穷人……人家压根就养不起蚕。

毕竟买蚕种就要不少钱,而蚕是要吃很多桑叶的,穷人家哪有那么多地种桑树?

按照穆琼打探到的消息,此时浙江一地,最好的蚕种是出自吴家的,而浙江每年蚕种的价格,也由吴家定,今年蚕种的价格,就是一元三角一张。

然而,这一片繁荣迟早会被日本赶超。

而要不被日本赶超,最好的方法就是缫丝这样的事情,用机器来完成,并且制定严格的行业规范和标准。

毕竟手工生产出来的生丝,质量实在是参差不齐。

但想要开办缫丝厂,并不容易。

清末就出过这样的事情:有人买了缫丝的机器回来,在国内开了缫丝厂,购买了大量蚕茧生产生丝,结果竟是引得那些没田没地,只能靠缫丝生活的手工业者无丝可织。

最后这些手工业者围住了缫丝厂,不许人家生产。

而当地县令觉得,不能让工厂害得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最后硬是下令让工厂关门。

穆琼查到这些资料的时候,也挺无奈的。

这个国家的问题太多了。

他们需要发展工业,才能赶上别人。

但发展工业,又会让很多人失业,甚至穷困潦倒过不下去。

同时,这个国家绝大多数人,还下意识地排斥那些新东西。

穆琼真的非常敬佩那些革命者,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让这个国家越变越好。

而他并没有那样的本事,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自己看到的,意识到的问题写出来,看别人能不能解决。

落后就要挨打,他希望自己的国家,能越来越强。

穆琼将自己查到的资料整理了一遍,又开始写大纲。

这个故事,主要写的,是一个丝绸世家的小少爷,一心想要振兴国内的丝绸行业,并为之做出努力的事情。

而期间,也会写到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

比如说,他们国家生产了上千年的丝绸,但现在……他们竟然要请日本人美国人来指导他们怎么养蚕,怎么缫丝。

这时的国人,真的应该放眼看世界。

单纯地仇恨那些侵略者,并不能让他们变得强大,他们应该背负着这份仇恨,成长起来。

穆琼花了很多功夫,才把大纲写好。

写好之后,时间不早了,穆琼将自己写的东西整理好拿上,然后就去了隔壁的医院。

傅蕴安的医院就要开了,最近傅蕴安非常忙,穆琼过去的时候,他正在给一些新来的医生做培训。

看到穆琼,傅蕴安对这些人道:“今天就讲到这里。”

傅蕴安同样收拾了一下东西,然后朝着穆琼笑道:“我好了,我们走吧。”

两人到孤儿院的时候,朱婉婉已经做好晚饭在等他们了,而她等着的时候,还不忘跟傅怀安学英文。

她真的特别努力,还带着周围人也努力起来。

之前傅怀安虽然学习还算用心,但时不时就要玩一玩,可见识过朱婉婉和孤儿院的孩子们是如何用心学习的之后,傅怀安便也越来越认真地学习起来。

大概是傅怀安比较年轻的缘故,他这一认真,学习还卓见成效,如今英文已经学得不错了,其他成绩也飞快地提升,在平安中学的成绩越来越好。

同样在这边学习的,还有盛朝辉。

盛朝辉的毒瘾戒了之后,穆琼拜托他帮忙看着点孤儿院的孩子,而他答应了,最近就常常在这边待着。

“你们总算来了,可以吃饭了!”见到穆琼,最近饭量大增总是饿的盛朝辉立刻就道,还主动帮朱婉婉端了碗筷。

而朱婉婉则是招呼起傅蕴安来:“蕴安,快来坐,听说你喜欢吃糖醋排骨,我特地做了,你尝尝看好不好吃。”

“谢谢伯母。”傅蕴安道谢,笑了起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