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节(1 / 2)

明夏见她风风火火跑去,加快了脚步进门,进门就扬起嗓子:“三姐姐这又是作甚?”

“把堂老太爷家的礼单落在南和哥处了。”通秋道。

“她就是不记事,”明夏叹道,“一个事要跑两个来回,还好她腿脚快,不怕跑。”

但无论什么话只要一经三姐的耳,她就能记个只字不差,这本事可不是一般人有的,通秋抿嘴一笑,心想她若有三姐这本事,娘子也会爱使唤她。

“娘子,用些热汤面罢。”明夏说着接过了小丫鬟手中的木盘,走向炕上的炕桌。

这一路行来,她们在北边也是走了好几天,已知道他们北面人会在热呼上的炕上用膳的事了,这与他们南边人的习惯不同,着实令人有些不习惯,但娘子说入乡随俗,不要另外添置多的了,明夏便按着娘子的吩咐走,不去想那多的。

苏苑娘穿戴梳妆好,又走向了此前没下来多久的炕上,正想着趁着今日不用和常伯樊出门把家中归置好的事,面汤还没用完,就听三姐气喘吁吁跑回来道:“娘子,家里又来客人了,来人说是您外祖大人家的人,得知您和姑爷来京了,差人送点家里要使的东西来。”

苏苑娘连忙放下汤勺,转身到炕边穿鞋,“可请进大堂了?”

“请进去了。”

“来的是什么家人?”

“是家里的老人,姓戚,奴婢问过了,叫戚伯。”三姐说着咋舌不已,“这一早我们家来的亲戚可不少,这还是我们家头一天到呢。”

三姐啧啧称奇,又喜不自胜,跳着接道:“这可着实是好运象,用我娘的话来说,就是福气来了,拦都拦不住。”

“是老家人?”苏苑娘等着通秋与她穿鞋,等一穿毕,她也已想好,站起来道:“我过去见见。”

此前堂伯家的人没见着,外祖家的人来了本不好见,省得日后传出去了有人多心道她厚此薄彼,但世事不是事先谋划好了就可万事周全的,现眼下她想见见外祖家的人,问问他们的安好,她还是按着本心走罢。

苏苑娘便去了前面前堂。

等问过好,得知外祖父外祖母身体很是康健,便是冬日,两老一顿也能用两个大馒头一碗菜,苏苑娘便放心不已。

等到中午回堂伯家的礼,苏苑娘没有拖着等到后些日子去拜访的时候一并带去,而是当日送了份礼,随礼奉书信一封。

常府的当家夫人,常孝昌之妻明氏见夫侄媳妇回礼还附给她的书信,当下就拆了信来看,看罢等到常孝昌散值回来,就与他说道了侄儿媳妇这封道歉兼与闲话家常的信。

“说今日等到侄儿子回来,就知道明日能不能过来家里吃饭了,还问家里老太爷可想念家乡的饭菜,他们家带了两个家乡厨子来,道想给老太爷送一个,问我们要不要……”明氏说着掩嘴乐个不停,“这孩子,这事都问我们,着实太没心眼了。”

常孝昌听了细细一想道:“听说家里养的娇,老状元是个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想必这是女儿肖父。”

“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女儿。”明氏颔首,掉头问他道:“那要不要啊?”0

第161章

“先问过父亲。”常孝昌微一思忖,道。

这人要了就是人情,承了情就得还,但如若老父亲想要,这人情承了也可。

“那我们等会儿去了就问。”明氏道。

常孝昌早上要上值,孔氏早上要忙家务,等到常孝昌散值回来了,夫妇俩就会带着孩子们一道去常家老爷常瑜的屋子去请安,且同老父亲一道用晚膳。

白日若是有事,孔氏也会过去。

等到下人招呼好孩子们,常孝昌与夫人带着住在身边的一子二女去了家宅东侧的主屋。

常府的宅子是从一个要回南方的致仕官员手中买入的,此宅是这位官员入京买来地自家建的,建得颇有南地南宅之风,主宅内里建着几处小筑,皆是坐东朝西,又仿北宅大门开在南边,后门开在北向,不似卫都当中那些仿皇宫坐落建得方正的大宅一般。

常瑜和其夫人带着大孙子就住在东侧。

常孝昌二子二女,皆是明氏所生。

常府由常母当家,只是这厢常老太太不在家中,由娘家侄儿把这位姑奶奶接去了娘家商量分家大事,暂且由明氏当着这当家主母。

一家人到了东院,其长子常生文站在门口迎他们,明氏忙快走了两步,上前扶住躬身行礼的长子,心疼道:“这天寒地冻的,怎地出来了?一家人天天见,哪还要迎的?你在屋里头陪祖父等我们进去就是。”

“爹,二弟,三妹,四妹。”常生文与家人称呼过后,方回头与母亲笑道:“今日在屋里念了一天书,闷着了,想出来走动一下。”

“进去罢。”常孝昌拍拍长子的肩,领着一家人进了门。

等到小的们请过祖父的安,孔氏带着女儿们去摆饭,常孝昌则带着两个儿子坐下,和常瑜说起了家中刚刚收到的信来。

他把礼单和信一道送向老父亲,口道:“早上我们家送去的吃食,孝鲲弟妹下午就给我们家还礼了,这是礼单,还有弟妹的信中,问道了一事,父亲看看。”

常瑜看了回礼的单子一眼,交给了长孙,接着看信。

看罢,他和常孝昌道:“这苏家女儿你是见过的罢?”

“是。”常孝昌恭敬回道。

常瑜沉吟了半晌,道:“还是拒了,这厨子就不要了,让儿媳妇也去信一封,道明我早就习惯了都城的膳食,倒也不怎么馋家乡那一口。”

常瑜实则是在北地出生的,不过因他父母亲喜吃临苏菜,在世的时候家里时不时有老家那边带过来的干菜等物,他倒是知道临苏菜是什么味。

但那都过去许多年了,他在北地一生,此生也就去过临苏四五回,娶的妻子也是都城女儿,儿媳妇也是北地人,家中的临苏菜,也就大年那几年在桌上见得着。

不过人家是好意,是示好,常瑜也承这份心,尤其来信的那一位还是苏谶的女儿,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常瑜道:“你和你媳妇好好说说,让她解释清楚。”

常孝昌笑道:“儿子知道了,自不会让孝鲲弟妹误会。”

坐在他身侧的二儿子这厢看看祖父,又看看父亲,秉着不明就求教之心,张口道:“爷爷,爹,为何不让这位婶婶误会?她有甚好要紧的?”

“自因是你孝鲲叔叔之妻,”常孝昌掉头与他道:“你孝鲲叔叔乃一家之主,她乃家中当家主母。”

“哦。”其二子没有听懂,一介女流之辈,有甚要紧的?但父亲已作解释,他若是还不明就有愚钝之感了,就聪明的没有问下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