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的古代日常 第60节(2 / 2)

所谓荫补,便是裴清钰可以不通过科举,而根据他父亲如今的官职直接荫补入仕,这是朝廷明文规定许可的,而每个官员能荫补的子嗣也是有限的,一般情况只有一个,裴清钰如今瞧中的就是这荫补的机会。

他生来便是伯爵府的公子,明明有捷径可走,为何父亲偏生要他去走那最难的一条路呢,明明自己是父亲唯一的嫡子,为何不把这个机会给他呢?

裴原砚多次想要与裴清钰好生谈谈,可总是忍不住被儿子气得发怒,然后原先准备的谈话自然是不疾而终,这次他不打算揪住裴清钰去诗会这事,而是道,“今日清泽的旧时同窗来访,我瞧着那少年不错,不过才年十四就已是秀才……”

他觉得就算儿子要与人结交,也该是与这样的读书人结交,而不是那些权贵子弟,日后他们家的爵位没有了,裴清钰终究还是要像这些读书人一样靠科考入仕,如今结交这样的读书人,才是日后真正能用得上的人脉。

裴清钰冷不丁问道,“那少年是哪家的?他父亲是几品官员?祖父可曾入仕?”

裴原砚皱眉,“倒不是京中人家,从江南而来,家中原先以耕地为生……”

裴清钰瞬间没了结交兴趣,不过是一个农家子而已,哪怕考中了秀才又如何,只怕腿上的泥土都还没洗净。

“便是家世差些也不打紧,还可以找一个得力的岳家,俗话说‘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后,莫欺少年穷’……”

裴清钰不在意扯扯嘴角,“父亲,那还是等他成为了举人,孩儿再去结交吧。”

如今也不过是一个秀才而已,以其家世,便是再努力三十年,裴清钰觉得那少年才有资格来与自己结交。

裴原砚恨铁不成钢地看着他,“你也不想想,若那少年不是人中龙凤,如何会让清泽引为好友,你若能跟着清泽……”

“父亲,你为何总要将我与裴清泽放一起?”裴清钰眼里露出厌烦,那裴清泽不过是一庶房所出,哪怕在读书上有些天赋,但也不值得父亲这般对待,竟连国子监名额都给了他,想到这里,裴清钰就生气,国子监里面有不少学子都是他想要结交的,可父亲偏偏将名额给了隔房的侄子,而不给他这个亲儿子。

顾成礼不知道他去了裴清泽那里一趟引起了多少人的心思,他在听了傅五的传达后,便径直走向傅府的书房。

书房是设在前院,属于傅茂典处理公事的地方,一般情况下,便是傅茂典的夫人与子女们也很少会过来,这里有侍卫看守,见着是顾成礼过来,侍卫立马放行,应是提前得了傅茂典的叮嘱。

书房的门并未关上,顾成礼走到门前时,出声道,“大人?”

“进来。”傅茂典手里捏着一封信,眼角眉梢都是喜意,“你快来看看这信上写了什么?”

顾成礼心里升起好奇,他走过去接过傅茂典递来的信封,打开一看,竟是赵义鸿所写。

顾成礼心里寻思着,看来即使傅大人进京了,那《国风》还是交由赵家来办,只是不知道赵家何时会将萃文书肆的分铺开到这京城来。

傅茂典好久没这么畅怀地笑过,看向顾成礼的眼里满是笑意,“你是写了什么文章,竟在严迟瑜那老顽固手里拿了解元?”

他心里真高兴,原本还担心顾成礼这次乡试会考不过呢,没想到如今不仅过了,还成了解元。

傅茂典想知道若严迟瑜发现自己选出来的解元竟然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会作何反应?

顾成礼将赵义鸿那封书信一目十行看完,上面写了他们离开同安县后发生的一些事宜,其中便提到了顾成礼乡试中解元的事情,上面还道已经有官兵去顾家报喜去了。

顾成礼放下书信,虽未像傅茂典那里欣喜激动,嘴角也微微上翘,眼眸亮闪起来,“不过是侥幸罢了。”

傅茂典见他眼里欢喜,但仍没得意忘形,面上添了一分满意,点点头,“确实侥幸。”

他不知道严迟瑜究竟出的是什么题,竟然能让顾成礼拿解元,要知道顾成礼的很多观点都是与他相悖,这次能中解元,只能说顾成礼实属幸运,若是让严迟瑜见了他那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只怕连举人都考不中。

“其实严大人问的是强军之道。”顾成礼轻轻开口。

强军之道,傅茂典眼里露出诧异,原先的肆意欢喜敛去几分,心情多了一丝沉重,对如今的大周来说,如何强军太重要了,他们不缺军队,甚至还养着百万将士,可这百万之军遇上那戎族与匈奴,竟像是群羊撞进狼窝,只能溃败逃散,完全是不堪一击。

去岁傅茂典虽然是在江南,但也听闻戎族最近不太老实,不仅多次滋扰边境百姓,竟还提出了要娶大周的公主来和亲。

戎族只是大周西北部的游牧民族,虽然厉害,但是人数不是很多,每次也只是在边关那里扰乱生事,或是抢劫一番就走,并不能动摇大周的根基。

大周真正忌惮的是北部草原上的匈奴,那才是真正吃人的狼。

如今连戎族都敢上门来挑衅,若再不震慑住这些异族,后果不堪设想,可要拿什么去震慑呢,如今他们的军队犹如一盘散沙,真派出去反而会让人看轻。

傅茂典心里有些复杂,他与严迟瑜一向不对付,真没想到这次江南府乡试居然会直接问计兵事,而顾成礼居然还是解元?

“你作了什么文章?”傅茂典好奇顾成礼究竟写了什么,竟然连严迟瑜那个老顽固都颇为认同。

“不过是提了五点建议罢了。”顾成礼的思绪飘散,想起前世历史上的那个宋朝,如今大周在很多方面都与大宋相似,就连军事也如此。

大周并非是弱国,军队也是很庞大,但是却发挥不出多大作用。大周的开国皇帝就对武将设防,对于在外领兵打战的将军更是防之又防,几乎是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换一个将领,这样的话将军与士兵在一起呆的时间短,不会产生极深厚的感情,从而不会为效忠将军背叛朝廷。

除此之外,还在各将军与士兵之间设置了层层监督的机制,而在这监督机制之外仍存在着一层机制,来负责督促这监督机制的运行,可谓是环环相扣,严密至极。

这样一来,大周的武将造反难度的确提高了,但也将军事水平拉下来,将军与士兵常年不得相见,彼此之间根本不熟悉,又如何能并肩作战。不仅如此,士兵们对将士也不服管教,将下令,兵不听,又怎么会打赢战?

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军事水平拉垮下来,大周的军事机构也很庞大,其间过多的冗官,反而让大周背上了沉重的军费负担。

顾成礼记得前世宋朝时期有一个王安石变法,似乎就是针对这样军事产开的变革,他总结了一下,又针对大周如今的具体情况作出了一些调整。

首先一点就是裁兵。大周足足有一百万多的士兵,可这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上了战场依旧会输,还要让大周承当繁重的军费,不若先裁去一半的军队。

傅茂典听顾成礼一上来便要裁去一半的军队,顿时吸了一口凉气,怀疑那严迟瑜当真看了顾成礼的文章吗,这种提议他也觉得不错?

顾成礼并没有做停顿,而是继续往下说,第二点是训民为兵,全民为兵。

对乡下的庄户,尤其是边境地区的庄户进行编组,包括富户与贫户,每五家为一组,每五组为一支队,而十支队则为一大队。但凡家中有两个及以上的男丁的,都必须出一人为保丁。在农闲的时候集合起来进行军事化训练,而在夜里这些保丁轮流当差值夜,维持当地的治安。

傅茂典眼睛微亮,此法不错,若真发生了战事,这些平日就训练有序的庄户随时可以换上甲衣上战场,平时却又能进行农事,可谓是两不误。

而第三点则是以民养马。

如今大周的战马都是由朝廷官方来养的,但是其间折损率却很高,至于究竟是何原因很多人都心知肚明。若是由民户代替官府养马,按照先前划分的组、支队、大队,一组五家养一匹马,朝廷将幼崽发放给庄户,由民来养,等马成年再由朝廷来收购,若马病死,则一组五家要偿其半。

傅茂典若有所思地听着,顾成礼讲得很详细,甚至还提及要对养公马、母马都做了详细的规划,以免庄户争向养母马从而可以多繁殖产出卖钱,还要对收上来的马匹精壮程度做划分评定,若是不合格,自然也不收,可谓是万事俱细。

傅茂典不仅听得认真,还时不时给顾成礼递杯茶,顾成礼说了这么长时间自然干渴,端起便饮下,又继续说着另外两点。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