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为官指南 第73节(1 / 2)

科举为官指南 枝问雁 11710 字 2021-05-23

之前便已提到了,这封爵一事在本朝除了开国那时候,后面几乎是半个先例也无。虽然诸位大臣本来觉得这杨云清的确是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了,说不定能得个爵位来,但是那毕竟也只是随便想想,现在陛下真的把这事情摆在他们面前了,他们能不惊讶吗?

这事若是成了,杨云清这个次辅不仅是本朝最年轻入内阁之人,更是最年轻的一位国公爷,这如何不让人震惊加钦佩,甚至有些大人甚至在想,有了杨云清这个封爵的先例,后面会不会也会有其他大人能凭借着功绩封爵。

而这会儿呢,朝上众位大人听着陛下的那意思,圣旨是已经拟好了,就差盖章了,虽然现在也拿到了朝上商议一番,但是陛下这其中的意思,谁还能想不到呢?这都拟好旨了,这章难道还会不盖吗?这个时候纵使有几位大臣想要出言反驳劝阻一二,但是这会儿也不敢说话了,陛下心意已决,他们如何能跟陛下对着干呢?更何况经过这提高粮产一事,杨云清这个次辅在民间的声望,朝中几乎是无人能当,封爵一事虽然干系重大,但是对于杨云清来说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这会儿朝上陛下要封爵,又没有人出声反对,这会儿那几个原本抱着反对意思的也不好说话了,不然等传出朝去,说不定就会被编排成他们嫉妒杨大人的功劳,所以才会在众人都不反对的时候出言反对陛下给杨大人封爵了,这样依着杨云清现在在民间的声望,几个出言反对的指不得就成了那画本子里的奸佞,最后被人人喊打了。

所以纵使这会儿有些人私下里心思不一,存着反对的意思,但是也不敢开口,内阁的朱首辅还有几位次辅也都支持,这封爵一事竟就这样波澜无惊的成了。

因为杨云清被封为海国公一事在本朝实在是未有先例,所以这封爵一事传出去之后,可是在京城掀起不小波澜,那些勋贵人家,国公侯爷世子的,因为本朝自开国之后就未有封爵之例,所以这个时候的爵位都是承袭祖辈的,而且这个时候不少人家三代已过,子孙又没有什么大出息,还在担心降爵呢,如何能想到这杨云清一介商户之子居然能做到这个地步呢?因而心中是又羡又叹,纷纷感慨自家为何没有这样出色的子弟。

而民间百姓,围绕着他们的无非也就是生存二字。杨云清早先不说,拿出了肥皂、水泥、玻璃等各种新奇物事,还建造了工厂为百姓提供了做工的机会,还有免费的学院供普通百姓家孩子去读书,还有那不论在百姓间还是读书人之间都十分受欢迎的藏书楼,杨云清这位大人那时在民间就很有声望了。

而现在呢,更是拿出了土豆红薯这等产量如此之高的作物,这三年来,百姓是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只要有一把子力气,尽心侍候着,这一季一亩地就能收获上千斤的粮食,他们交完赋税后,剩下的粮食可以供全家一年都吃得肚皮滚圆,这等好事以前哪能想到。

对于他们来说,这东西好不好吃还在其次,能填饱肚子就成,而这土豆红薯却绝称不上难吃,尤其是红薯,还能让他们尝到甜味,他们普通百姓平时哪有什么太多机会吃到糖,这红薯的甜味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稀罕,虽然顿顿吃也不嫌腻。

而百姓也知道这土豆红薯是谁拿来的,是谁让他们能过上如今的生活,这除去当今圣上圣明,这剩下的可不就是要感激杨云清这位大人了吗?所以这三年来杨云清在民间的声望是风头无两,甚至还有人家供奉他的画像来保佑来年风头雨顺,粮食大丰收。现在百姓听到杨大人被封为海国公了,这只有为杨大人高兴的份,甚至还有些百姓觉得,这封王都是行的,这次的封爵也可以说得上是众望所归了。

而杨云清这是因何封爵的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以这自杨云清被封为海国公后,有不少高官贵族甚至是富商也私底下派船出海,远洋海外,企图也寻回几样高产作物,到那时说不定也能因此封爵,不论怎样,这也是一条出路。

当然杨云清这次被封为海国公也是有其它原因的,一来是此前已有各种惊人功绩,二来当朝首辅尚未致仕,杨云清又是次辅封无可封,再加上建平帝与杨云清之间的私人交情,最后权衡再三,才做下封爵的决定的。

一般的人若是想着像杨云清一样,单单寻回几样高产作物就封爵的,这实在是有些悬。只不过封爵虽然不可能,不代表其它不可能。如果他们派人出海真的寻到什么有用的,大的或许会给官位赏赐,升一升官,小的或许就是金银珠宝的各样赏赐了,不管这赏赐如何,能在当今圣上那边挂上号或许就是一个不小的收获了。

而建平帝裴安也自然是知道这些人私底下派人出海的动作的,却并未阻止,只是冷眼看着,不管怎么样,这以后若是再寻到了什么,总归是对大周有益的,他们愿意做就去做吧。

更何况建平帝裴安之前还被杨云清又科普了一番,这海外番国的确是有不少好东西的,要是能多寻一些回来,指不定能给大周带来什么改变。

而除了那些人私底下派出的船队之外,朝廷这边也派出了一支船队,这也是看看能不能像着杨云清说的那样,与海外番国存在的君主联系上,交换国书,进行一番外交,然后进行一些资源互换什么的。

因为之前带回那些高产作物的是杨云清派去的人,他们也在海上漂了好几年了,对海上的情况比谁都熟悉,所以这次也是安排杨云清之前手下派出去那支船队中的人在这次出海的队伍上担任了重要位置的。

而杨云清还大致记得这海外存在矿产的陆地的大概地理位置,他跟上了船队的手下交待了一番,让他们尽量留意,看看能不能找到。而除了矿产之外,还有橡胶树,这个杨云清惦记好久了,橡胶的用途可多着呢。

最后因为担心这次船队白跑一趟,杨云清还画了张相对精细的海上地图,将他猜测可能有矿产橡胶的几个地方大致标了一下,盼着他这次派去的手下能够根据上面的标识找到那些东西。

第174章国子监海上的旅途变幻莫测,稍有……

海上的旅途变幻莫测,稍有不慎就会在海上迷路,偏离原本的目标航道,所以杨云清虽然希望派去的人能够找到他想要的矿产和橡胶,但是还是交代一切以船队的安全为主,至于能不能找到他想要的东西就看运气了,毕竟这个时代可不像现代一样,有各种辅助探测技术。

因为杨云清现在被封为海国公,再加上他本就是内阁次辅,来日还很有可能会成为这当朝首辅,所以来上府上递拜帖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只是杨云清虽然官职一直在升,在朝廷上的地位也不低,但是他一向是少与人结交的,往先交好的大人也就那么几位。

而且按照他现在的地位,要是来者不拒,结交大半个朝堂的官员,这就很容易有结党的嫌疑了。虽然当今圣上与自己有郎舅的关系,而且也一向信任自己,但是杨云清不愿意以这事来试探人心的深浅,消磨情分,现在皇帝不在意,难保这过了十年八年之后还是能像现在这样信任自己,毫不猜忌。

再者杨云清本就是不爱参加各种宴会,与人应酬来应酬去的性格,所以这不接拜帖反倒省了他的许多功夫,还能多点时间陪着凤阳和安哥儿呢。而且杨云清既然是不接拜帖,那么就是一个都不接的,并没有搞什么特殊待遇,大家都是一视同仁的,这家拜帖不接宴会不去,那家自然也是一样的态度。这么一来,大家见杨云清这不偏不倚的态度,即使他没有接拜帖,也不会产生太大的芥蒂,反正对待大家都是一个态度嘛!

只不过杨云清这边走不通,凤阳那边就成了突破口了,那些大臣的家眷便往她这边使劲,今日想请她去参加赏花宴,明日又有一个茶话会,各种邀约不断,言辞也是异常恳切。往日凤阳虽然因为学院还有藏书楼那边的事情,这些宴会去了少一些,但是偶尔也是会去个几回的,也就是为了打发打发时间。

所以现在即使这请她去参宴的拜帖再多,她也未松口,多去几次。她依旧是按照往日的习惯,一个月顶多就去那么一二回,去的也是往日交情好的,在出阁前就有些许交情的那几位府上,其它的邀约拜帖全都推脱了。反正依着她的身份,就算是拒绝了,也没有人敢怪罪她。

这些事于杨云清和凤阳而言,不过也只是生活中的插曲罢了,两人都未将其当做一回事,现在他们正在忧心的是安哥儿的读书问题。

这几年来可以说是杨云清最忙的时候都没有放松过安哥儿的启蒙问题,凤阳也不是不通文墨的普通妇人,她平日里也没少帮着杨云清一起给安哥儿启蒙,教他读书认字。

杨云清毕竟是曾经鼎鼎有名的六元,这给儿子启蒙,教他读书识字是当然没有问题的,再加上杨云清在给安哥儿授课的时候,用的还是他被改编了一番的现代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平时也没少“夹带私货”,给安哥顺便讲一讲简单的物理、化学小常识,偶尔带他做个小实验。这么一番教导下来,现在的安哥儿虽然只有六岁,但是着实是比一般这个年龄的孩子聪明许多的。

按理说安哥儿这样,杨云清和凤阳本该没有什么可忧心的才是,但是这事实恰恰相反。现在他们夫妻俩就在一直想到底要不要将安哥儿送去国子监的事情。

本朝的国子监,除去那些下面各州县通过举荐上来的士子们,还接收宗室勋贵子弟和二品以上大臣之子,这年龄上倒也没有什么要求,不像前朝需要到了十四五岁才能进,但安哥儿这样年纪的孩子虽然是有,但是也是不多的,因为这宗室勋贵舍得让孩子六七岁就离了人伺候到国子监自己读书的实在是少数,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哪里舍得。

再者这进国子监的名额也不多,一家至多也就两三个,不然谁都能来,这还不乱了套了。所以这一般孩子多的人家,都是在孩子大了些,能看出读书资质后,才从一众孩子中挑选资质最好的那一个或两个送进来的。

这宗室勋贵子弟还有大臣家的孩子进国子监并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这前程,他们比起那些普通士子科举可是要简单许多的,并不需要从县试、乡试一级一级考上来,并且还有可能见到陛下,在陛下面前留下印象,本朝之前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国子监的学生,因为得了陛下的青眼,科举时特意被陛下擢了个好名次,然后就立马提拔起来做事情的,这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了。再加上本朝也十分重视这些宗室还有勋贵子弟,国子监的师资力量也是很强的,这也是不少大臣将家里的孩子送到这的原因之一。

杨云清教导安哥儿是绰绰有余的,所以这国子监的师资力量当然也就不算什么令人眼馋的资源了,而且安哥儿一出生的时候便被先帝封了爵,这前程方面是根本不愁的,更何况杨云清这本身还是海国公,而且因为圣上隆恩,海国公可承袭三代,这爵位可以说只要杨云清愿意,以后也能落到安哥儿头上。

这么一说,原本其他人家送孩子进国子监的理由便在杨云清他们这都不成立了。

杨云清和凤阳这会纠结的是安哥儿才六岁,年纪有些小了,进了国子监虽然日日都可归家,但是在里面白日里除了一个书童,是不可再带任何人的,自然也就不可能像在家里那么舒坦了,而杨云清他虽然不是个溺爱孩子的,但是还是有些不忍心安哥儿这会儿就要开始辛苦读书进学,毕竟在现代的时候,六岁的孩子可是正上幼儿园呢,哪里就像现在还要一板一眼地去学四书五经,正式开始跟着夫子读书了呢。

但是呢,杨云清想的是一直将他拘在家里也不好,总得让他多接触点同龄的孩子,多交际玩耍才好,现代的孩子到了这个年纪也都是上幼儿园,跟同龄孩子玩耍,接触外界了呢,安哥儿。只是这其他人家这个年纪的孩子,平日里玩耍的要么是家族中的兄弟或是堂兄弟,又或是姻亲家族里的孩子,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同龄孩子玩。

可凤阳和杨云清情况不一样,杨云清本就是只有孤身一人没个家族的,与杨云清交好的几位大人家孩子都是比安哥儿大太多的,根本玩不到一起。而凤阳只有一个同胞兄弟,还是当今天子,只是到现在也没有个一儿半女,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与安哥儿同龄的孩子了。凤阳虽然有时出去参加各种宴会也会带安哥儿,到了主人家也能有同龄小孩子与安哥儿在一起玩耍一会,但是这时间也不长,凤阳也不可能在宴会上呆着一整天,更何况凤阳一月去参加宴会的次数屈指可数。

所以考虑了许久,杨云清和凤阳才想到了国子监这个选项,不然杨云清都担心以后孩子性格养的孤僻了,虽然现在安哥儿半点没表现出来,还古灵精怪的,当然了,这也归因于杨云清和凤阳一有时间就没少带着安哥儿一起出去玩,所以这安哥儿虽然平日与同龄人玩的少,但是也每天都过得很快乐。

最后杨云清和凤阳商量再三,还是决定把安哥儿送进国子监,当然他们也没有忘记问安哥儿的意见,只是安哥儿他可半点想不到父母这会担心的点,一点也不怕一个人去国子监读书,一想到有更多小伙伴在一起玩就立马答应了下来。

第175章皇后有孕安哥儿去国子监的事情就……

安哥儿去国子监的事情就这么定下了,杨云清和凤阳打算等安哥儿过完六岁生辰就让他正式入学,现在他倒是能再玩一些时日。不过说实话,国子监里面虽然严格,但是那些夫子们也都是有分寸的,除去那些从各州县通过举荐上来的士子,其余的这些宗室勋贵还有大臣之子,哪一个是家里是好惹的?

他们若是不把握好一个度,就算有陛下在上面顶着,让他们能名正言顺教训学生,他们还要担心这些学生家里的人以后给他们穿小鞋呢!毕竟不管怎么说,就算他们是在国子监里做夫子,这也依旧算是身处官场之中,要想完全心无旁骛搞教学也是有些难。

其他人家要是送家里的孩子进国子监只需要跟那边的国子监祭酒说一声就好,然后祭酒记录下名单,以后有时间统一交给陛下过目一下也就算完了。但是杨云清与陛下除去君臣关系,这还算是姻亲呢,安哥儿也是陛下的外甥,而且平日里安哥儿因为经常进宫,还与陛下这个舅舅关系挺亲近呢,所以不管怎么说,安哥儿去国子监进学的事情都要跟陛下知会一声。

杨云清散朝后去了偏殿见陛下,因为他常被召见,这边的小太监一见他来就迅速地进去通报,很快里面就宣他进去了。

而这时建平帝裴安见杨云清过来后,还没等杨云清过去开口说话,裴安就已经按捺不住激动地心情朝他走了过来,道:“阿英有孕了!”

裴安与杨云清私底下关系并不像普通君臣一样严肃,所以这会儿得了好消息也是忍不住跟杨云清分享了一下,毕竟他现在的心情实在是激动,想找一个人好好说一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