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为官指南 第52节(1 / 2)

科举为官指南 枝问雁 7646 字 2021-05-23

这笔银子杨云清一半拨到了其它地方,剩下的一半继续留下当做经费等着以后再拨出去。

按照杨云清当时定下的规定,那些养猪种菜等各种小组,来申请了经费之后,若是有盈利就要按照本金的一点五倍再将银子还到州署来,若是赔了就不需要再还会来了。

因为这个,百姓完全不用承担任何风险,所以几乎是全沔阳的百姓都参与到了这项活动中来。

当初那些小组,那些赔了钱没有什么盈利的,自然愿意参加的百姓就少了,最后因为人太少就被解散了。而那些盈利多的小组,百姓见了能赚钱的,自然都想要加入,这人数自然慢慢就更多了。

截止目前为止,有几个盈利非常好的小组,规模已经大的到了建厂的地步了。

就比如养猪厂、养蚕厂、织布厂、成衣厂等,这些在诸多小组中以绝对的优势脱颖而出,最后由州署这边出资,为它们建厂,只不过建了厂子之后,每年厂子里面除去本该交的税以外,还要交半成的利给州署这边,也就相当于州署在那些厂里“持股”了,以资金入股。

这些已经走上了致富之路的小组,现在已经成了大热门了,百姓每天都有想往里面进的。

而且现在因为经费申请得相对容易,沔阳这边出现了许多“创业者”。每个月都有创业“破产”的,每个月也有创业成功大赚一笔的。沔阳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活”了,有了新的面貌。

因为州署这边资金慢慢充足了,杨云清早就想建的学院也在一年前已经建了几所了。因为资金有限,所以规模比起祁县那边小了不少,不过这个没关系,等州署资金再次充足了,可以接着建。

学院建了,之前从祁县那边来的学生们现在终于开始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了。在这之前,他们简直是什么都干,那边需要去哪里,有不少人都混的不错,在那些新建的厂子里任了个不小的职位。他们本来其实是过来当“培训老师”,教学生的,现在差点都要忘记了这件事。

不过他们也没有抱怨的,因为平时虽然干的事情又杂又多,但是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是真的锻炼了他们,也开阔了他们都眼界,让他们学会了许多的东西。许多事情,若不是他们能来到这,跟在大人身边,他们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

再加上杨云清体恤他们辛苦,每月走私账支给他们都月银也是不少,来到这快三年了,有不少人都攒下了不少银子,就算是以后回去,也够傍身了。

因为担心他们想家,杨云清也没有限制他们都自由,每个人都能轮流放假回祁县探亲,所以出来要三年了,这些人也没有谁是十分想家的,有哪一个没有回去过几次的。

学院那边虽然规模没有祁县的大,但是教的东西和祁县那边的学院差不多,而且还是祁县那边来的学生负责授课。他们既然能从那么多人的报名中被选中来到沔阳这边,就证明他们都是有实力的。而之后他们也果然没有让杨云清失望,他们授课教的十分不错。

沔阳百姓之前可是比以前祁县那边还没有发展的时候还要穷不少的,现在有了读书认字的机会了,可不得赶紧抓住?他们以前可是穷的连饭都要吃不上了,年年为税收担忧,打死都没有想到还能有让家里孩子去读书认字的时候。

现在虽然这学院里面基本不教四书五经科举之道那些,但是教那些东西,可都是十分有用的,可不比不认字强?

至于说不送家里女孩去,那是根本没有这回事。现在沔阳的老百姓对于杨云清这歌知州的话都是奉为圭臬的,知州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哪里还会跟着知州对着干呢?

虽然现在的学院受资金的限制建的规模不大,但是再过几年肯定能再多建不少所,到那个时候,只要是沔阳这边的孩子,都能来这里读书认字。

“大人,这是今年审核通过了读书人的名单。”一个典吏拿着一张纸来找杨云清说道。

“嗯,我先看一看。”杨云清说道。

第118章贷款银杨云清他在沔阳这边设立了……

杨云清他在沔阳这边设立了“助学贷款”,每年拨出一笔银子贷款给这边考科举的读书人,让他们读书没有后顾之忧。

既然是贷款,那自然就是要还的,但是杨云清为了激励他们,规定只要是考上了秀才,这银子就只需要还三分之二,而且越往上考,还的越少。对于读书人来说,他们以后若是不考科举去赚些银子比普通百姓自然是容易得多,因为他们平时读书的花费大头其实都是在笔墨纸砚和书籍上,所以这银子自然不可能是还不上的。

“贷款”的还款时间杨云清也给得很宽泛,借款十年后还款既可。所以这也就注定了在前十年之内州署这边要一直做“赔本的买卖”,不断往外拿银子,基本是不可能回本的。

因为这个贷款是自贷款人申请之后就会每年一直给他拨银子的,费用事实上加起来之后也不少,州署这边虽然有点银子了但是也不能在这方面拨太多,所以贷款人数这边自然就是要有所限制了。

于是最后杨云清规定每年有五十个名额,每人每年可以拨十五两银子,至于笔墨纸砚的这类东西,官府这边也会按期免费发放,这样一来,这些被选上的读书人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生活上的压力了,甚至可以说可以过得很好。

要知道在这个时候,一个小康水平的家庭一年来有十几两银子就可以过得很舒坦了。而现在官府这边还会免费发放笔墨纸砚,这些读书人花费就更少了。

因为名额难得,杨云清采取最公平的方法,那就是考试,考试每年都有,只要是参加了的,前五十名就可以得到这个名额,考试每年一次,每次名额都是五十个。

沔阳再穷,但是要读书科举的读书人也绝不止五十人。只是每年能考上的秀才的是寥寥无几,多数的人都是陪跑者。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名额太多也是白费。虽然这样说有些残酷,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当年杨云清那一个祁县,考上了秀才的也不过只有四五个,而考上了举人的只有他一个。现在沔阳这边情况和祁县那边大致也是类似的,这五十人里面,最后能考上秀才的,也肯定是寥寥无几。

杨云清也不会一直贷款给他们,虽说以后会还,但是到底时间还是太长了。所以杨云清还规定,每个人官府这边只会贷款给他们最多六年,大概可以让他们有四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若是六年下来还没有考上秀才,之后就不会再继续贷款了。

而且杨云清还规定,那些如果是没考上秀才的读书人是可以通过到这边学院里教书还银子的,只要通过培训就行。这边学院里一个老师的月银是三两,这样一年下来就是三十六两,而且学院这边还包老师食宿,他们到这边当老师教书,不出三年就可以把贷款还清了。

能得到贷款名额的,本身就不差,让他们教书也是绰绰有余了,杨云清对他们的能力还算是放心的。

杨云清把名单上已经通过的人大致扫了一下,就在上面盖了章,让典吏拿走统一归档了。

现在杨云清来沔阳这边已经要将近三年了,今年等上面考核的人来了之后估计就能调回京城那边了。这次他也不怕会有人从中做手脚,毕竟他在沔阳这三年做出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更别说在第一年的时候,他还拿出了水泥。

因为水泥的出现,江南还有两湖之地那些容易受灾的地方都紧赶慢赶地造出了堤坝,让损失降低了许多,甚至有不少地方还免受了洪涝水灾的侵扰,一点损失也没有。这样一来,朝廷也就免去了从国库里再拨钱粮去赈灾,给国库减轻了不小的负担。

这些对于杨云清来说,都是可以间接算作他的政绩的,任谁也不能轻易抹掉。之前皇上虽然没有嘉奖他,但是意思也很明显了,就是要等到他回京之后,一同论功行赏。前些日子老师也给他来过信,大致就是说等这次回京,皇上估计会大力提拔他。

不过现在他离回到京城还得有一段时间,至少也得等考核完了之后才行。不过不管怎么说,他一个“称职”是跑不掉的,所以对接下来上面来人考核这件事情他丝毫没有担心。

既然还要在这边留一段日子,杨云清就打算赶紧把剩下的没有干完的事情抓紧干了,不然等他走了之后,谁知道这下一任知州会不会“萧规曹随”,按照他留下的部署走呢?

所以杨云清他趁着这个时候,又拨了些银子去接着建学院和乡下的私塾,尽量能让以后有更多的孩子可以上学读书识字。

若是杨云清他在这边再多留一任,再干三年,他就有信心可以把沔阳再往上拉一把,让它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但是他这个时候已经到了该回京的时候了,在这边留下也不现实了。虽然若是他这样上书,皇上也可能会准奏,但是这样一来,他永远也不能掌握朝中大权,成为参与制定政策的“权臣”。

杨云清他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掌握权力。只有掌握到最顶端的权力,他才能着手大刀阔斧的改革,按照他心中的设想,让大周朝强大起来,让百姓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孩子都能上学识字。

他待在沔阳这边,只能改变这一个地方,而其他的地方对于他来说,皆是鞭长莫及之地。杨云清清楚他该怎么做,所以纵使他三年下来了,对沔阳有了感情不想离开沔阳,他也不会意气用事,留在这里。

不过为了让他走了之后,下任知州来这边接任不会破坏他这三年来所做的努力,他又召来付通判他们开了会,叮嘱他们等下任知州来了之后要怎么做。

而下任知州来了之后若是贪污,杨云清就让他们掌握证据之后寄信给他。付通判他们官职低微,自然不敢贸然得罪,甚至就算敢得罪,向上揭发,上面的人看他们没什么背景也不会受理。而杨云清就不同了,他一来也算是有背景的人了,二来等回到了京城之后他肯定会升迁,到时候出手警告打压这个知州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当然,杨云清他更希望来的知州是个一心为民的好官,这样就更是百姓之福了。

越是临近要走的时间,杨云清越是忙绿,有太多的事情得他安排好了才能放心走。

“大人,收到消息了,上面来人了,估计明日就能到了。”付通判道。

第119章回京这来的人自然就是吏部派……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