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为官指南 第38节(1 / 2)

科举为官指南 枝问雁 7866 字 2021-05-23

杨云清被引进了任阁老的书房那边,一进去,见到了认阁老后,杨云清便拱手行礼道:“学生初次上门,实在是叨扰了。”杨云清他现在既未正式入朝为官,又和任阁老有着坐师与门生的关系,因而自称学生也没有什么不对,分寸把握的正好。

“嗯,坐下吧。”任阁老温和说道。

“学生几日后就要回乡探亲去了,这临走的时候便想着先来拜访您一下,如此也不枉这科举一场能遇上大人这个座师了。”

任阁老听了显然是高兴的,聊了一会,接下来又考校了杨云清几个问题,当然不是关于四书五经的,而是关于一些政事的看法。

杨云清他虽然没有入朝为官,但是这些问题也都了解,都能说出个一二来。

任阁老听着杨云清回答着他提的问题,越听是越满意,不住的点头。

“嗯,你倒是知道不少,不愧是咱们这大周朝这唯一一个连中六元的状元郎。现在我在最后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科举?为什么想做官?”

杨云清听了这个问题,他想到了很多原因,但最后他脑海里就剩下了张载的那四句话,其余皆不足以表达他的意思,想到了,他便说了,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好,好,好!”任阁老连说了三个好。他没有一刻是这样满意过。

他想过这个杨云清会说出的很多种回答,但是却都没有这几句话来的震撼。

任阁老他很早之前就琢磨着收一个弟子,他现在快要五十岁了,膝下却只有一女,那么多的官场之道,他也没有了传授的对象,以后等他死了,他的为官思想也没有人继承。总之,种种原因之下,他就想收一个弟子,然后来认真培养他。

只是秉着宁缺毋滥的心思,他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现在听了这个回答,他终于确定了,这个就要他真正想要收的弟子了。

“好,不知你可愿拜本官为师?”

第85章新知县拜访杨云清听完,赶紧……

杨云清听完,赶紧起身道:“学生当然愿意,日后定会多多努力,不负老师赏识之恩。”说完便再次拱手深揖向任次辅行了一礼。

任次辅他对这个刚刚才收下的学生越看越满意,当即说让他一会不要走,留下用饭。

面对老师的这番美意,杨云清自是没有拒绝,留了下来。

口头拜师可不算完,这还要有一个拜师礼。本来任次辅他是想挑一个黄道吉日来办的,不过想着自己这个新收的弟子,不日便要归家去了,他也不好在此事上面让他多耽误时间,最后便定下了两日之后行拜师礼,正好那天也是风和日丽,天气正好。

对于自己收了个学生这事,任次辅并没有宣传出去,顶多只是和一二好友说了一下,这事要是说的人尽皆知了,也没有什么意思,他收了个好学生这事,他自己乐着就行,告诉那么多人干嘛呢?

行完拜师礼,杨云清也该回祁县去了。而授官的消息也早就下来了,杨云清作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而榜眼和探花则是授编修,至于其余进士,大都是庶吉士。等他们归乡探亲回来之后,便可以正式进入翰林院任职了。

当然他们一般情况下也就在翰林院待个三年左右,以后还是在翰林院任职的人除外。一般而言,三年后,他们会经过考核,之后或是授予翰林院的官职,或是分配到各部任主事等官职,当然大多数本来殿试就排名靠后的的人还是会被外派出京做知县或是其他小官,而知府知州等官职,没有什么人脉也是这些进士运作不来的。

而像杨云清他不出意外,肯定是可以留着这京城中做官的,除了翰林院,六部能分配到哪个这个也都是不确定的事情。

杨云清很快就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去了,他和老师告辞之后,就坐上马车回去了。

回祁县的路上,他一直手里拿着一卷手札,这是任次辅让他带回去看的,里面都是任次辅自己总结的一些“政事案例”,当然还给了他其它的几本书,他全都带到马车上留着路上看了,不然这一路上时间无聊,也没有什么好打发时间的。

一个半月之后,杨云清终于回到了祁县。他刚回到家的第二天,便有人来上门拜访,杨云清听门房一说,才知道来的人是本县的新任知县。

这新任知县姓周,在原来的秦知县调走之后被派到这来任职的。

前任知县秦知县他当年考核期满的时候,凭借着杨云清这些年给他带来的大笔政绩,成功升了官,到了一个富庶之地任了知府。

在他去上任的那一刻,他可是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么一天,官职居然还能往上升,他本来还以为自己的官路就要走到头了呢,毕竟这偏僻县城很难做出什么政绩。但是万幸,他遇上了杨云清。因而直到他走了之后,对杨云清这个还未及弱冠的少年都是十分感激的。

而这个新来的周知县,他可是靠着家里的人脉,好不容易才运作到这个祁县的。放在以前,这祁县根本就没有什么抢手的,基本都是得罪的人或者是能力差没有人脉关系才会被分配过来任官。但是自从几年前就变了,这祁县简直是突飞猛进的发展了起来,隐约之间,已经要成为了徽州府第一大县。

之前在任期到了统一考核的时候,上面下来的人一统计才发现,现在这祁县,不论是税收还是人口,都已经有在本省领头的趋势,更别说这逐日正鼎盛的文风还有教化了,这整个县城,现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识字算数,连着那县城之外的村子,大多数孩子特别是女孩,几乎也都去读了书识了字了。

杨云清他在祁县这边,投了有几十万两的银子了,就像现代的那句话说的“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这么多银子砸下去,祁县怎么可能不起飞,更别说原本的秦知县他还满是斗志,也一心扑在建设县城这件事情上。

现在的祁县,每天都有许多的外来人口搬到这,有的是找了关系,彻底把户籍落在这里,有的是没能把户籍落在这,就先买或租住在这,这些主要都是因为祁县这边的教育,只要是孩子都能入学读书,表现好以后还给分配工作,这个怎么可能不吸引人?

虽然许多人百姓也没有读书认字,但是最简单的道理他还是懂的,不说科举了,单说现在这县城里招工,都是会认字算数的优先了,还有不少人,就因为这个还当上了掌柜的,他们自然也想自己家的孩子以后也能混个掌柜当当。要是家里有条件,就凭着这些未来的好处,谁不愿意送家里的孩子去?

杨云清虽然也在周围几个县城也建立了几个书学院,但是太少了,到底不如祁县这边多,僧多粥少,根本抢不过。

现在祁县这边就有免费的机会,他们自然也要来这试试,看看能不能把孩子也送进去读书了。

周知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来到了祁县,这边他刚来的时候,虽然之前的秦知县已经将大部分都建设的差不多了,但是到底时间还是尚短,还有许多都只是起步阶段,他还大有可为。

只要他在任期里干的好了,相信估计到时候考核的时候,他也能像秦知县一样,因为政绩升官进爵,这个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他现在才过而立之年,如果最后能成,以后仕途肯定能更顺一些,也不枉他用了那么多人脉关系,才争取到被分到这里任职。

当然,他都知道,这祁县一切都是因为什么。说到底还是因为这祁县出里杨云清这么一个人,除了书读的好,关键是短短几年积累了大笔财富,迅速富了起来。

但是这大周各府各县,哪个没有几户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这说到底都是因为这个叫做杨云清的少年大方慷慨,毕竟几十万两,不是谁都能捐出去就捐出去的。

再加上现在,这个杨云清还考取了状元,更是大周朝这建国一来唯一一个连中六元的,以后定是前途无量,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和杨云清打好关系都是一件好事,他以后这政绩少不得还得仰仗他。

因而为了表示诚意,他是亲自上门拜访,而且这杨云清现在是有功名在身已经授官的人了,他肯定也不能随随便便就让人家到县衙去见他,要真是那样,肯定该把人得罪了。

里面杨云清听完门房的传话后,自然也不好让知县在外面等太久,还好在门房通知他的时候,那边来福已经将人先引去正厅坐着了。

到了正厅,见了面,两人就互相拱手问了好。

周知县他本来过来就是想和杨云清拉近一些关系,表明自己友好的态度,其它也没有什么正事。因而送了一些贺礼祝贺杨云清高中之外,便只是闲聊了几句这祁县未来的发展。没过一个时辰,便告辞了。这个也是他担心待的太久,引起反感。

不过好在这一趟没有白来,这杨云清在最后的时候说了,以后为了这祁县发展,他还会向县衙里投银子的。

这句话就相当于一个保障,周知县这下可放心了,他就怕以后这大展拳脚的时候缺银子干不下去。

送走了这新任知县后,杨云清又用了饭,然后没有一会,海伯就来告诉他说道:“少爷,您之前在临走之前,交代这边人去办的事情有进展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