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为官指南 第30节(1 / 2)

科举为官指南 枝问雁 8715 字 2021-05-23

摆脱了刚刚那人的纠缠之后,杨云清很快就回到了住的地方。这几天一直呆在那个狭窄闷热的号舍里,杨云清不用闻也知道自己身上气味不好闻。

也正如海伯所说,家里面的小厮已经把热水都准备好,因而刚一进门,他便接过小厮递过来的衣裳,赶紧进去沐浴了。

当他出来后,收拾好了准备用饭的时候,才听来福说,刚刚楚嘉泽他们几个人来过他这边,不过得知他正在里面沐浴,于是便就走了,不过走之前让小厮等到杨云清出来的时候,派人告诉他们一声,到时候他们再过来。

杨云清不知道他们几人找他到底有什么事情,于是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衣裳,随手用了一条发带绑住了还未绞干的头发,就打算去旁边的房间找他们了。

不过杨云清刚刚出去了之后,便和楚嘉泽王向松还有李高朗他们迎面遇上了。

“文平,你来的正好呢,我们刚刚还想去找你呢。”楚嘉泽上前说道。

“你们找我是有什么事吗?竟然还是一起来了。”杨云清问完之后,便邀他们去他的房间里坐下说话。

进去房间之后,几人坐了下来。杨云清让人去沏了几杯茶,端了过来递给大家。

楚嘉泽喝了口茶后,清了清嗓子,然后略有些严肃的说道:“今日放榜出来之后,我遇到了一个人,那人称他又第二场和第三场的考题,五十两卖给我。而且为了取信我,他还拿出了我们第一场的考题,我看了一眼,和我们第一场的考题一样。”

杨云清皱着眉道:“这个也很有可能是打了个时间差,有人出来的早,把考题迅速透给了外面的人,然后这才有了这个“真的”考题。”

这个时候,杨云清又望向了王向松和李高朗他们两个人,他们两个人中,李高朗表示他也遇到了,王向松则摇了摇头,表示他自己没有遇到。

“文平,你遇到了吗?”李高朗在一旁问道。

杨云清点了点头,说自己也遇到了。楚嘉泽就又问道说:“那文平你买了他的那份所谓的考题了吗?”

“没有,后面我没有搭理他,让人直接驾车走了,你们是买了吗?”杨云清想到了这个可能性,有些担忧的问道。

楚嘉泽摇头说没有。他家里人也是有人做过官的,楚嘉泽在耳濡目染之下也知道了不少东西,自然也知道不管这份考题是真是假都不能买,否则不管最后结果怎样,只要被查了出来,便是死路一条的事,以后不仅与科举无缘,甚至严重的连身家性命都要丢掉,因而他自然不会去沾手这东西。

他现在过来,也是为了问一下杨云清与没遇到这种事情,虽然在他心里,杨云清肯定会聪明的知道这些利害之处,不会与这事有所粘连,但是还是要来问一下保险。

而这个时候李高朗也连忙摆手说自己也没有。事实上,李高朗一开始刚刚听到的时候,也是有点心动的。他知道以自己的水平,这次乡试肯定过不了,当时院试都是费了好大的力气才过的,这才有了个秀才的名头。现在有了这份考题,若是这是真的话,他要是买了,说不定就考中了举人呢?

只是李高朗他也不傻,知道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这样能改变命运的大事,怎么可能就卖五十两银子呢?因而他按捺住了心动,赶紧回来,想要先找杨云清他们商量一下。

杨云清听了他们两个人的回答,也松了一口气。还好两人没有买那份所谓的考题,要是买了,到时候有嘴也说不清。而且他们四人现在也是住在一起,若是有了一个人买了这份考题,也会牵连他们其余的人。

不管他们到底看没看这个考题,在外人眼里,他们就是住在一处的,还是来自同一个地方,怎么可能就只有买的那个人看了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更别说假如还被人抓住了小辫子了。

杨云清他研究生的时候,涉书甚广,因而自然也看了不少史书之类的,对古代那些有名的几桩科举舞弊大案也是有所了解的,这事只要最后一被捅出去,最后肯定是牵连甚广。

就拿现代人最熟悉的唐伯虎来说吧,他当时就是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下狱,之后再也没有踏足官场。虽然他是冤枉的,但是当时那情况还真是有嘴说不清,谁让他的好友真的还就拿到了考题呢?这个时候,就连他们的主考官都不能从事之中幸免,一起入了狱。

若是考题是假的话,买了考题的人也得不了什么好,被查出来虽然不至于完全与科举无缘,被撸下秀才功名,但是也会多多少少有些惩罚,例如下一届科举不准下场,当然这些惩罚都算小的。而若是这份考题是真的话,那最后就是要丢命的事了,本朝对此的惩罚不可谓不严酷。

不管怎样,杨云清都庆幸他们几个都是脑子清醒的人,没有因为一时的私心,而与此事有了粘连。

“既然大家都没有买这个考题,那么到时候不管有没有事,都牵连不到我们身上来,我们现在只管准备下一场,不用想这事。”杨云清安慰大家道。

虽然上面想的那么严肃,但是杨云清他心中已经有七八分的把握断定那人卖的应该就是假考题了,若是真的,让几个人知道就不得了了,怎么会告诉如此多的人呢?这样风险无疑是高了几百倍。

楚嘉泽几人听了之后,也知道杨云清说的是对的,不管怎样,他们都不应该在此事上多费心神了。因而几人也都向杨云清提出了告辞,回自己房间抓紧温习去了。

第二场除了一道五经试题,还要考诏、判、表、诰一道,这些可不是只读四书五经就能答出的题。杨云清他平时就对律法这些书籍很感兴趣,比起其他人,他在这几项之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因而现在做起了这几道考题,也是驾轻就熟,十分顺手。

之后到了第三场考时务策的时候,杨云清他之前那一年的游学就派上了用场。而且杨云清穿越过来的这八年里,平时就没有一心埋头读书,一路走来,也跟不少人打过交道,之后为了在大周朝更好的的生存下去,他也尽自己的所能打听了不少当今朝上的政事,消息也还算灵通了。可以说杨云清他的心胸还有阅历,已经可以比的上在场的九成考生了。

再者当时他经常去学里的藏书楼里,和那里面负责登记的梁先生也很熟了,因而藏书楼里面邓首辅生前捐献的那批手稿,基本都被梁先生给他指出来让他去看了,那里面的手稿,基本都是与政事有关的,杨云清看了那么多,自然不可能没有长进。

这次共有五道时务策,第一道是“有征无战,道存制御之机;恶杀好生,化含亭育之理……书箭而下蕃臣,吹笳而还虏骑。眷言筹画,兹理何从?”这道题目的大概意思意就是问考生们:打仗肯定是会有人员伤亡的,这个也不是好事,现在边境多事,朝廷正在讨论征战这件事,不过若是能通过谈判,而暂且休战止兵,让双方继续休养生息,这样才是最好的。而对此你有什么建议呢?

杨云清他看了这道题,倒也没有觉得难。在现代的时候,世界大战以后,几国休战了那么多年,国际在大环境上一直是和平的,期间外交事件也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杨云清在新闻联播上看了不少外交的报道,国家的各项政策,他也因为家庭原因了解不少。

现在他只需要结合现代那些前人不知总结了多久才得出的经验,然后再结合大周朝的实际情况,就很容易答出这个题目。

只是他看着这道题目,却想到了些别的。据他所知,现在大周朝西北边疆那边,有些不安分,蛰伏了十年的胡人,似乎有些卷土重来的趋势。镇守西北边疆的那位将军,是当今皇后的亲哥哥,侯府满门,如今也就剩下了这两人。

杨云清他从海伯口中,也得知了差不多十年前战事打的最厉害的那段时间的大概事情,胡人当时势力不可谓不强,大周朝这边虽然和胡人势均力敌,但是也是伤亡惨重,而皇后母族,整个侯府的男丁,在那几年旷日持久的战事之中,虽然将胡人彻底击退,但是侯府男丁几乎全都战死,只留下一个长子,也就是皇后的哥哥如今尚在。

现在近十年过去了,胡人卷土重来,杨云清他用脚指头想一想,这次战事也不会那么容易就平息。这次胡人必定是有备而来,绝不可能偃旗息鼓,打道回府。

边关的那位将军,与胡人除了国恨,还有家仇,因而绝不会是主和派,但是朝中安逸了这么多年的大臣里,主和派估计是不少。

杨云清猜测,这次出卷子的这位考官,估计就是主和派,这次可能也是就这个乡试的机会,在向诸位考生问策。

从杨云清的立场上,他若是也入朝为官,他肯定也是主战派,因为这次胡人既然是有耐心蛰伏十年,到了现在才在边关做出小动作,打算引起战事,怎么可能通过谈判,就休战止兵了呢?

想是这么想的,杨云清自然不可能把这段话写上去,因为现在这道题目,显然是来问有什么策略的,就算他不赞成这个观点,他也要去回答主和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否则就是偏题了。

既然要主和,那么两国之间必须要有利益往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也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因而杨云清他觉得首先要“互市”,互通有无,一来既可促进边关地区的经济繁荣,拉动百姓生活水平,二来这样可以让双方互相交流,减少隔阂。这也和现代的“一带一路”有着相似之处,经济发展与两国和平都能得以有所保证。

“顷塞垣夕版,战士晨炊,犹复城邑河源,北门未启;樵苏海畔,东郊不开。方议驱长毂而登陇,建高旗而指塞,天声一振,相吊俱焚……”杨云清开始提笔了。

这道题目,杨云清纵使不认同他的观点,但是也认真的提出了不少可行性的措施,直到字数快要到达上限,他才停下了笔。

里面写的每一条建议,在现代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杨云清可以保证,这些在大周朝都是有可行性的。但是杨云清他还是觉得,这些估计以后都是用不上的,边关的那场仗,势必要打响。

五道时务策,每一道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杨云清直到最后一天的下午,离这乡试的最后一场结束还有两个多时辰的时候,才将考卷上的全部写完并检查了一通。

这个时候,他刚刚放下手中的毛笔,便听到了外面传出了喧哗之声,好像是喊叫的声音。杨云清心里有些纳闷,按理说这个乡试是极严格的,怎么会允许考生喧哗影响其他考生答题呢?

不过没过片刻,杨云清便听到了隐隐约约的一声短促尖叫,之后便再也没有了任何声响。这个时候,杨云清他待在号舍里,也不能出去,只能继续疑惑着。

等到这乡试最后一场结束之后,大家都被放了出去,杨云清才知道,原来当时的声音是一个考生被拖出去时发出来,后来因为喊叫,就被把他拖出去的衙役给劈晕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