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为官指南 第20节(1 / 2)

科举为官指南 枝问雁 7941 字 2021-05-23

在古代,读书人做官后但凡是有了钱了,除了买房置地给后代子孙留下一份家业后,大多数的人都喜欢藏书。

古代社会强调:“忠厚传家诗书继世长”,因而藏书也是给子孙留下的一份家业,而且在交通不发达的社会环境下,这些藏书很多时候随便拿出去都能换不少银子,藏书中的有些孤本可以说是有价无市了。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邓首辅死后把藏书全部捐赠给府学,造福无数读书人,而不是留给子孙,放在家中继续珍藏,这一点实在是不得不让人敬佩这位首辅。

二人现在达成了一致,杨云清当即放下手中的书,整理了一番衣裳后,就跟着楚嘉泽出去了。

府学很大,景色也不错,花花草草还有假山等,一路走来随处都可看到。

除了这些,杨云清还注意到了府学里还有不少已经年纪很大的学子,看样子肯定得有三四十岁了。这些人之所以年纪不小但还一直在府学里也是和府学的规定有关。

府学虽然每次院试过后只在本府招收寥寥几名学生,但是只要学生没有考上举人走上仕途,就可以一直保留着府学生的这个身份,并没有现代的“毕业”一说。

而且在府学里,只要学生们待满规定的天数后,以后就可以随意进出府学了,就算不来也没有关系。

而且每年能考上举人的秀才那是屈指可数,许多人甚至考了七八次都考不上。这种情况下,许多秀才因为多年没有考上举人,早已经囊中羞涩了,若不省一点,恐怕连下次赶考的路费都拿不出,所以大都会选择继续留在府学里继续学习,这样每年府学里还会发些补贴,还能攒下一些银子。

而且学里夫子们的教学水平也很高,总比他们去外面求学来的好。

因而现在府学里的学子年纪相差都很大,有十一二岁的,也有三四十岁的,这些大家也早已见怪不怪了。

两座藏书楼,因为尊经楼在府学的西北角上,离杨云清他们有些远,所以二人先去的是魁星阁。

魁星阁分为三层,第三层放的便是各种藏书孤本,因而这层的书不允许学生借出去,只能待在里面看,当然也允许抄写后带出去。

进去之后杨云清和楚嘉泽就直接分开了,各自去找寻自己感兴趣的书。杨云清他先去的是二层,在一个角上发现了很多与律法有关的书,其中还夹杂着近年朝廷各项律法变更的记录,里面甚至还有几本书专门记载着大周朝建朝以来作出的历项决策。

杨云清对这些十分感兴趣,律法主要是包括六律,即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研读这些,不仅可以从中窥得几分朝中各部的大概情况,而且这还对了解时务还有以后写策论都有很大帮助。

杨云清他估计在外面的书肆根本是找不到这些书的,得亏府学是官学,这里面这类书籍才这么齐全。所以现在的杨云清自然是见猎心喜,从里面把感兴趣的四五本书全都挑了出来,打算带回去慢慢看。

这个时候三层杨云清也不打算上去看了,反正以后也还是有的是时间过来,现在也不必急于一时了。

最后杨云清直接抱着他挑选好的几本书到魁星阁门口那边去登记,而且他还想着到时候还要再誊抄一份留着,毕竟这书最后还是要还回来的。

“确定是要借这些书?”门口桌案前坐着的先生登记之前问道。

“嗯,就这几本。”杨云清他也不知道这人为什么问自己这个,他以为借完书直接登记就好,没想到还会询问。这个时候他甚至想到难道是这些书不让看吗?毕竟学里还有不得涉政的规定,而这些书籍也与政事沾边一二。

不过没等杨云清想多久,那先生就笑着说道:“没想到还会有学生对这些书感兴趣,我常在这,律法这些书枯燥无味,这几年来借这些书的学生是没有几个,因而看你一借四五本,有些惊讶,刚刚才问你一下。”

“学生也是觉得这些书对以后写策论也有些帮助,所以就想带回去看看。”杨云清又答道。

“这你倒是说的没错,多看看这些文章才能做得言之有物。这样,你下次来的时候去三楼的八号书架上,那上面放着邓大人的一些手稿,有很多都是关于律法的一些心得体悟,拿着看一看你也能学到不少。”

邓首辅当初捐献的藏书中也包括着许多他当官多年的各种手稿,不过夹杂在各种藏书之中少有人能找的到。而这个在这边负责登记的先生也是个秀才,他早早地就不再参加乡试了,不过生□□书,因而当年好不容易进了府学,到这边当了个这么个负责登记书的先生,所以这些年整个藏书楼都要被他逛遍了,自然也在其中发现了那些手稿。

他观杨云清才十一二岁,便很快就推断出了他便是今年那个中了小三元的案首,心里对他是更欣赏了,至少喜欢看这些律法的都是愿意沉得下心的人,他也在心中感叹,不愧这少年小小年纪便拿下小三元,这心性就不一般。

所以见这个叫杨云清的少年对这些书感兴趣,便也善意的提醒他三楼那边手稿的存在,这样对这少年也算是一点帮助。

杨云清听了自然很是感激,拱手作了了礼,然后又出言感谢道:“多谢先生提醒了,学生感激不尽,下次来的时候便会上去看一看。”

登记完后杨云清和这个负责登记的梁先生聊了起来,不过很快楚嘉泽也从里面拿了两本书出来,正走过来登记,这时杨云清也就停止了话头,站到一边看着梁先生给楚嘉泽登记,后面才跟着楚嘉泽一起带着书出去。

出去之后,一边走着楚嘉泽一边说道:“这魁星阁里的书果然和我想的一样,有许多外面找不到的,特别是三楼上面的那些孤本,我刚刚上去的时候恨不得一直呆在上面看下去。”

楚嘉泽也算是有些家学渊源的,连他都对这藏书楼中的书感到欣喜,这足以见出当初邓首辅捐赠的那批藏书的价值了。

因着杨云清他们回去的时候也已经到了中午,这个时候也该吃饭了。而楚嘉泽他今日要先回去和爹娘说一声情况,所以这天中午就不在这吃了,得先回去。

最后杨云清便一人独自去了膳堂。

他去的时候也是正好算是不早不晚,膳堂里的人并不多,因而也显得比较安静。

虽然膳堂里也有府里拨下来的补贴,但是补贴也不多,再加上又是大锅饭,所以味道也只能算是不好不坏,不过营养倒是均衡,两素一荤,也还算可以。

这日是杨云清他们这批新招的学生来这的第一天,所以也暂未有什么课,下午就让他们自行安排了。

杨云清刚刚才和楚嘉泽讨论了一个问题,外面就有一个小童过来敲门。

让那小童进来后才知那小童是钟训导派来跑腿的,手里拿的便是他们上午写下的申请外宿的文书。

钟训导想着让他们二人下午再去一趟也麻烦,所以文书交给教授看完批准后,就直接递给身边的跑腿小童,让小童给他们送来了。

现在文书签好了,以后杨云清他们两人才算可以外宿还有自由进出了。

接下来,杨云清便开始正式在府学读书了。

府学的读书模式很像大学,采取的是走班制。每位夫子专精的东西都不同,各有各的特色,所以讲授的内容也不同,而他们这些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去听哪位夫子的课,并没有强制要求。

杨云清他对这样的读书模式很是适应,在府学里过得也算是如鱼得水了。

而教授过杨云清的夫子们对杨云清也都是很是称赞,一则是因为他才年仅十二岁便中了小三元,这也可见他是天资聪颖,二来便是杨云清一直是格外谦逊,并未因自己小小年纪就中了小三元而娇矜自喜。

杨云清他自是不敢自负骄傲的,他并不是天才,只是比平常人聪明一点,而且这府学里每年招进来的都是院试的前几名,大家都是从几千人中厮杀出来的,大家之间的距离也差不到哪里。

现在人群里,十个人估计就有两个是曾经他那一届的案首,杨云清自觉自己中了小三元也是没有什么可自矜的。

一日,杨云清正在学里湖边的静心亭里读书,楚嘉泽从外面疾步走了过来,兴奋地说道:“我刚刚得了消息,咱们府学里过几日要请大儒来讲学了!”

第45章讲学杨云清听完也有些惊讶,……

杨云清听完也有些惊讶,忙问道:“这消息是哪来的?我还没有听夫子说过这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