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室(作者:平山客) 第63节(1 / 2)

贺九笙负手站立:“倘若真死了,那也不难。”她转过头对秦舒道:“其实以陆赜小心谨慎的性子,肯带着你上船,只怕是极信任你的。”

秦舒并不赞同:“他只是瞧不起我而已,一介妇孺,怎能坏他的事?”

贺九笙笑笑:“好了,人死了就不必再提了。你回府去,照旧筹备票号小额银票发行的事情,现在一滩浑水,只需以静制动。”

秦舒并不太懂这些朝政,只是陆赜为官快二十年了,自然有一派上上下下的势力,即便是他死了,围在他四周的人就肯这么善罢甘休吗?

贺九笙道:“陆赜刚刚端了定武侯的老巢,回来的路上就出了海难。这种不清不楚影影绰绰的事情,最能叫陛下疑心了。这个时候反而什么都不能做。”

秦舒问:“倘若锦衣卫上门查探,我该怎么说?说到什么地步?”

贺九笙摇摇头:“叫你来,就是为了嘱咐你,什么都不必说。无论问你什么事情,你不要否认,也不要承认。”

秦舒默然,回小檀园的时候,珩哥儿正在烛下对着一幅海棠图填色。他在里头听见外间秦嬷嬷给秦舒请安的声音,立刻放了笔,跳下凳子往秦舒身上扑过来,像个小狗儿一样趴在秦舒颈窝处乱蹭,小声抱怨:“娘,你怎么才回来,说好了元宵节带我出去看灯会的,你说话不算话?”

秦舒闻得他身上一股糖味儿,抱了他往里走,问秦嬷嬷:“又给他糖吃了?”

秦嬷嬷面露难色,她是一向溺爱珩哥儿,叫他说几句好话哄一哄就什么都依他了,秦舒又问:“还照常喝牛乳没有?”

自然也是不肯喝,秦舒皱眉,叫丫头端了一碗上来,亲自盯着他喝过了,又拿起他一旁写的字、画的画来瞧,果然比走之前要长进许多。

两个人用过饭,梳洗过了,秦舒一边拿了帕子给珩哥儿擦头发,一边问他:“咱们去江南怎么样?”

珩哥儿手上摆弄着一幅白玉九连环,头也没抬起来,问:“江南?”

秦舒嗯一声,拿了牛角梳给他头发梳顺:“江南这时节,已经草长莺飞,出门去踏青,一片片红艳艳的桃花、满城飘雪似的梨花。你不是学过晏殊的词么,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你难道不想去看看吗?”

珩哥儿手上停住,问:“那我们以后还回京城来吗?”

秦舒道:“大抵是不会回来了。”

珩哥儿微微片头,沉默了一会儿,这才问:“是因为陆……是因为他死了吗?”

自陆赜出事,他船上留下的心腹便已经往京城飞鸽传书,又在海上耽搁了十几日,因此秦舒回来时,早已经传得沸沸扬扬。秦舒把梳子放下,问:“是谁同你说这些的?”

珩哥儿转过身子,见母亲一脸严肃,老实道:“是先生说的,先生说他是朝廷柱石,却被奸妃所害,葬身鱼腹,死无全尸。”

秦舒沉脸:“他是什么样的人,同咱们无关,从今以后,别再提这个无关紧要的人了。等去了江南,把这些事都忘了,大江大河、大好风光,娘带你去看。”

珩哥儿看着秦舒的脸色,只觉得那个人死了,她母亲说不上高兴,也说不上难过,但与往日淡定从容的模样也绝不相同,他低头问:“那他的葬礼,咱们要去吗?”

秦舒摸摸他的小脑袋,叹气:“如果你想去的话,就去上一柱清香,给他磕个头吧!”一个孩子对自己的亲生父亲,怎么可能没有孺慕之情呢?

倘若陆赜活着,秦舒自然不想叫他的那种封建士大夫做派影响珩儿,但是他死了,自觉死去万事空空,叫孩子拜祭一番也无妨,也怕将来珩儿后悔。

这样又过了十余日,秦舒小额银票发行的章程早就写好了,只是陆赜是户部尚书,此刻生死未知,陛下也没有任命新人。此前那番条陈叫陆赜扣下了,此刻户部无人做主,倒是也批不下来。

倒是派去天津的锦衣卫回来了,朝廷上上下下都吵成了一锅粥,有人力主调了闽浙的军舰来,扩大搜救范围,话里话外都是北边的水师不可信任的意思。有人说已经葬身大海了,现如今最要紧是叫衣冠入土为安,查清海难的真相。

雪片般的折子飞入了玉溪宫的御案,老态龙钟的皇帝渊默不语,他双腿盘坐在阴阳八卦阵中间,外头传来皇觉寺幽幽的钟声,听得十八声,这才睁开眼睛来,问左右:“昌元到皇觉寺祈福去了几日了?”

旁边站着一身道袍,头顶还带着香叶冠的冯大监:“陛下,公主正月初七就去了,已经快两个月了。”

广德帝老了,虽说他年轻时就不大看奏折,老了就越发不肯看了,只问问这掌印太监:“内阁怎么说?”

冯大监弯着腰站在那阴阳八卦阵外边,不敢踏进去:“崔阁老说,陆大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即便是找不到尸首,也要叫衣冠入土为安才好。已经找了一个月了,说有身还的可能,那只是狂生胡言。”

广德帝站起来,虽然已经三月份了,他身上还穿着厚厚的棉袍,沉着脸道:“朕好好一个实心用事的学生,都叫这些人给祸害了。”

这些人是那些人?这样的话,冯大监不敢答,只当做没听见,卷了袖子过去倒水磨墨,过一会儿便见广德帝挥笔写到两个字——文襄。

经天纬地曰文,辟地有德、甲胄有劳曰襄。陆赜三元及第,奔波战事,平定倭患,这谥号倒也算名副其实。

第98章朝野上下人人噤若寒蝉

秦舒乘着马车到尚书府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一路行过去,一整条胡同都挂满了素白的挽联和花圈。

珩哥儿撩开马车帘子,就这路旁的灯笼,缓缓念道:“是名臣子,是真儒将,当代郭汾阳,到此顿惊梁木坏;为天下悲,为后学惜,伤心宋公序,从今谁颂落花诗——玉熙散人,娘,旁人的挽联都写明了姓名,怎么这个只写别号?”1

秦舒把帘子放下,道:“玉熙散人是当今陛下的别号!”

马车停住,车夫放下马凳,秦舒抱了珩儿下去,丁谓已经等在侧门了,一身素白的麻衣:“姑娘,小公子,这时节只有家里的下人,吊唁的人都散了,你们随我进来吧!”

秦舒点了点头,进得门,走过一条长长的甬道,这已经是三月快四月份了,天气已经热了起来,只这甬道十分阴冷。

到了放棺木的正堂,守灵的人已经叫丁谓遣了下去,空荡荡的乱飘着白帆,珩儿紧紧跟着秦舒,他年纪小,无可避免地害怕起来。

旁边丁谓用托盘承着一套斩衰孝服,满目悲戚:“小公子这半年来,眉眼越发像爷了。爷从前在宣府的时候说过,那折子给了姑娘,用不用都在姑娘您自个儿。倘若您还是不愿意,也由得您。”

旁边有个黑漆盒子,丁谓拿过来,打开来,一份儿一份儿的文书摊开来:“这是爷在日昌隆的份子,留着给姑娘和小公子体己。这一份儿是爷历年来积攒的古籍书画,以前说过是要留给小公子的。”

秦舒此时已不缺钱了,但是接过这文书瞧了瞧,却也吃惊,竟然是日昌隆一层的干股,此刻抛手也不下百万两银子。

秦舒却觉得拿着烫手,陆赜的死虽然只是自己顺水推舟,但是海船航行到何处,具体方位的确是自己传的信息,她放了回去,道:“丁谓,这些钱,等老太太赴京奔丧,你交给她吧,我不便拿。”

她蹲下来,把那套斩衰孝服一层一层给珩儿穿上,见他小脸崩得紧紧的:“别怕,待会儿磕三个头,敬一柱香,咱们就回家去。”

香案上挂着一幅陆赜身穿红袍仙鹤官服的画像,正襟危坐,威严赫赫,珩儿望了望,低头道:“好像画老了,是因为画了胡子吗?”

秦舒拍拍他的肩,见他迈着小步过去,跪在蒲团上,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又接过丁谓手里的香,稳稳插在香炉里。

他仰着头,瞧了那宽轴画像好一会儿,小声感叹:“原来长这个样子啊,我都没仔细看过呢!”

秦舒并不催他,只等他自己瞧够了,过来拉自己的手:“娘亲,咱们回家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