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室(作者:平山客) 第21节(1 / 2)

这个小院子,是前面开店,后面住人,也不大,不过五、六间房的样子。他刚走到院子里,就见丫鬟夏荷坐在小几子上做针线活。

他咳嗽两声,夏荷这才站起来,见那一筐豆腐:“少爷,今儿豆腐没卖完?”

周宏生哼一声:“不卖了,留下几块儿自己吃,剩下的你送去养济院吧。”

夏荷喔一声:“少爷,你去跟小姐说吧,她不吩咐我,我是不敢乱跑出去的。叫我说,给养济院那些老头,还不如给陈婆婆吃。他们本来就是孤苦老人才叫接去养济院的,现如今不过吃饱穿暖一点,往门口外晒太阳,瞧见大姑娘小媳妇儿,还嘴巴上干占便宜呢,真不害臊。”

周宏生没得话说,怏怏道:“随便你。”

夏荷哼一声,往前面走了几步,在穿风堂里喊:“小姐,我送豆腐去陈婆婆家去了。”

里面便有女子清脆的声音传出来:“知道了,去吧。”

夏荷便从那筐子里拣出来两块儿豆腐,放在厨房里,一边把袖子挽下来:“少爷,小姐说了,晚上做鲫鱼豆腐汤吃,等我回来就做。你要是饿了,有春食铺子的点心,你随便吃一点,”说罢,手上拿了一把伞,便提了豆腐,往外头去了。

周宏生把小几子上的针线筐挪到一边,见那是绣的一副绣球花的手绢儿,坐了一会儿,便飘起小雨来,他连忙把东西收捡进屋内。

肚子咕咕叫起来,他往后面去,走近些,便听得织布机的声音,唧唧复唧唧。

周宏生站定,就见一间大阔屋内摆放了四、五架织机,外头雇佣来的四、五个妇人正在手脚麻利地织布。那几个见着他,都笑着同他打招呼,有一个道:“早上绣庄冯娘子来了,说是有个大户的小姐赶着出嫁,要赶着时间绣个屏风出来,姑娘往那边屋子做绣活去了。”

周宏生干巴巴道了一句‘几位嫂子辛苦了’,便往旁边屋子去了,靠河的一边开了个大大的窗户,此刻叫木头撑起来,便能听见哗哗的流水声。

窗下坐着个绿衣女子,前面是一大架绣架,一旁的屉子上密密麻麻摆满的各色丝线,此刻手上正不停的飞针走线。

这是七月里从南京找来的姐姐,说是周母原先在南京生下的女儿,在那边嫁人了,现在死了丈夫,举目无亲,便想着来投奔自己的亲身母亲。

周宏生还记得那是个下了小雨的晚上,外头咚咚敲门,他在里面读书,就听得周母一声惊呼:“我的姑娘,你怎么来了?”

他出门来,刚想问问怎么了,就见周母拉了那姑娘进了房门,不一会儿就听见哭声传出来。

周母哀哀嚎哭了半晌,倒是那姑娘宽慰道:“我没事的,现在不是挺好的吗?不少胳膊不少腿的,您眼睛本就不好,一时哭坏了,反倒是我的不是了。”

两个人在屋子里细细密密说了许久的话,周母开了门出来,便对周宏生道:“这是你那苦命的姐姐,本是我原先在南京国公府园子里当差时生下的,后头叫主子瞧上,留下伺候了。现如今也嫁了人,只是丈夫得病死了,那边又无亲戚,便回这里来。论起来,倒是我唯一的一点骨血了。”

周宏生是过继来的,周母夫妻原先在南京大户人家当差也是知道的,只是从来也没说过自己有一个女儿,便是一个字也没有提过。他自十岁上便过继过来,自己亲身的爹娘早就病故了,因此便把周母当做亲身母亲来侍奉,见此也没有二话,只当多个亲人罢了。

周宏生进来,往凳子上坐着,忽然想起来往年间回乡下祭祖,那些族人的闲言碎语,说周母夫妻两个是在人家大户人家犯了事情,这才叫打了板子赶出来的,听说回来的时候屁股都烂了,没准儿这位姐姐也是犯了事情叫赶了出来。

秦舒见他坐着一句话不说,停下针线,往旁边到了杯白开水喝,问:“这是怎么了?自己兴冲冲的要开铺子卖豆腐,这么会儿又不卖了?”

她说话的口音与扬州土生土长的人都不一样,说的是官话雅韵,是自小生在南京养在南京才有的口音。

周宏生闷闷道:“魏老大又来捣乱了,我听他那些不三不四的话,就生气。”

秦舒抽开屉子,换了个新的顶针,笑笑:“开门做生意,哪有不受气的。他说他的,你卖你的豆腐,当没听见就是了。你越在意,他就越来劲。你不当一回事,他三五下觉得没意思,自然不来捣乱了。”

周宏生见她手上功夫不停,脸上淡淡的,道:“说我自己也就算了,可是他嘴巴里不干不净的,往阿姐你身上来,我就一时没忍住。”

秦舒笑笑:“这就更加不必了,我自在里头,听不见外头的那些话。什么样的人家,自然有什么样过活的手段。我们家人丁少,只得你一个人撑门面,你又还小,旁人说些闲话,自然只有忍了。等你大了,自然会好一些的。”

周宏生叹了口气,问出来:“那阿姐在南京的时候,是什么样过活的手段?”

秦舒有些惊讶,他这样好奇,倒不如说明白:“我在南京的时候,是做人家的奴才丫头。主子起之前,我就得在门口候着,主子睡之后,我才能在主子脚踏上和衣而睡。主子一时喜欢你,便受底下人的记恨,三五个抱团排挤你起来。倘若一时犯了错,不说挨板子,往雪地里跪上几个时辰也是有的。人家是什么样的豪门贵胄的手段,同我这个丫头无关。”

周宏声闻言瞧着秦舒,难为情道:“阿姐,我不该提起你的伤心事的。不过,日后咱们一家人,总不会再叫人欺负你。”

秦舒便道:“咱们虽然不是同一个爹娘老子生的,但是都姓周,出自同宗,你过继来,侍候母亲多年,我也只把你当做亲生的兄弟。”

周宏声重重点头,笑起来,带了些孩子气:“阿姐,我一定认真念书,以后考了功名,叫旁人都不敢欺负你跟娘。”

他年纪小,不过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总做出一个小大人的模样来,说起来在现代也不过是个初中生罢了。秦舒在他这个年纪,绞尽脑汁的想些主意来少些一点功课,多看一点动漫。

两个人说开了,坐着吃了会儿点心,便见外头周母周大娘打着伞从外头回来。

她这次回乡下穿了一身新做的绸子衣裳,早早买了布料回来,自己新手剪裁的,还往压箱底的箱子里取了二两重的银镯子戴上。

秦舒同周宏生两个人听见响动望出去,就见周大娘发髻也散了,身上的裙子也叫沾了半裙子的泥水,细细看,连脸上都叫人抓了几条血痕,整个人好不狼狈。

周宏生下了一跳,忙出去扶她:“娘,你不是回乡下走亲戚了吗?你上哪儿打架去了?”

第36章绣娘路有名的歌舞人家,专做瘦马生……

周大娘先站在外头,用竹篾子刮了刮鞋底的厚泥土,进得屋子来,灌了两大杯茶水,这才掐着腰道:“你大伯娘那个老俿婆,我早瞧她不上,以前打量自己占了个长嫂的名头,动不动寻我的晦气,我这次回去可给了她一回好看了。”

她生得并不好看,凸嘴龅牙,原先在园子里时,不过外院的大厨房里打杂,本来是留不下来。因为老太太夸过一回,她做的豆腐羹好吃,这才叫配了人留在园子里当差。

如此过了几年,一日里往三爷院子里送饭菜,叫撞见三爷同武大家的媳妇儿鬼混。三爷一向怕三奶奶,怕嚷嚷出去,反说周大娘手脚没有个轻重,打碎了禹王府送来的琉璃盏,要把她发卖出去。

那个时候秦舒也不过才十三、四岁,心里头明白缘由,又见她可怜,便同三奶奶道:“这个下人倒无足轻重,只是老太太夸过她一句。咱们园子里,也向来只有买人的,卖人的时候到少,再则,她要卖出去,只难保不会编排府里。倒不如打她几板子,不止她,连同她男人都放了身契,他们保准回老家去,不会乱嚼舌头。”

那时节秦舒才接了老太太库房的钥匙,三奶奶见她也说情,免不得给了个面子,拉着她的手:“好姐姐,我才嫁进来,不懂这些,难为你提醒我。既然老太太夸过她,我们就少不得尊重些。不过她的确是犯了错,就按姐姐说的,放出府去算了,也算全了咱们这等门第的慈悲之心。”

秦舒亲自送了她们夫妻出园子,又自己额外拿了十两银子给他们,也算是做一桩好事。

因为这桩缘故,秦舒在镇江府的时候,想着一个落脚的地方躲个一、两年,便立刻想到了周大娘这个实诚人。

周大娘注定与寻常的审美无缘,生得膀大腰圆,见着秦舒又在做绣活儿,啧啧两声:“怎么没有个歇息的时候?不说我卖豆腐,便是街面上杀猪的,也每月里歇一日呢?哎,日做夜做,当心不到三十就熬坏了眼睛。”

秦舒放下针线,笑:“娘去乡下做什么了?怎么这么高兴?”

周大娘见秦舒叫自己‘娘’,几个月了还是有点不习惯,不过说到乡下,她顿时神采飞扬起来:“你们姐弟两个今儿真该随我去,亲眼瞧瞧老太公那张势利脸,瞧你们大伯娘一张脸被气成猪肝一眼的颜色。啧啧,真是解气,比吃北边的人参还养人呢。”

她如今卖豆腐为生,秦舒做绣活儿,每月里又给她一两银子的家用,加上乡下分的田地里的进项,倒是比原来过得宽松多了。

周大娘翘着二郎腿:“老太公说是要修祖坟,每家每户都要出银子,我是没什么的,只是当初你大伯娘指着鼻子骂我不是周家的人,我如何出银子。管叫她给我斟茶赔罪,我才肯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