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填房日常 第6节(1 / 2)

“不用备别的了吗?”刘玉真疑问,还记得在刘家的时候,对这些现管那都是一车车的送的,糕点果子有,绸缎布匹也有,若是遇上寿辰这样大的场面还得去府城掏好物件,丹青什么的倒不常见。

“我这个身份,够了,”陈世文笑着,“低了也送不上,其实若我在家里,送首诗也就罢了,礼轻情意重。”

懂了,又是“举人”的隐形好处,这有了功名还就真的不一样了啊,刘玉真专心听他说。

“其他大户人家,周家你是熟的,此番他们家还送了个帖子来,邀了赏菊,不过我想着你应该不愿意去便推了。”又说:“中举后他们家送了重礼来,到底要瞧周大人的脸面,若是周大太太再派人来请你便去露一露脸。”

周家,刘玉真不大愿意去,不过还是点点头。

陈世文赞了句好姑娘,继续道:“师长、同窗、同年等你依着我此前的礼单准备便可,只师长的要重上三分,毕竟我如今身份不同。至于咱们县里的其他秀才,不管此前有无来往,不变即可。”

“至于这些,”陈世文指着一长串刘玉真陌生的名字,道:“都是些乡绅、地主、商户等,日常不必理会,若求上们来只要不伤天害理,不违法乱纪也可酌情帮忙,他们送了礼来求的也是这个。”

“不过若是想将家人、田地、铺子等挂到我的名下以求减免税赋和劳役,那是万万不能应的。”他郑重强调道:“我如今是举人,不分家咱们家里人无需服劳役,族人官府会给几分薄面,田地上头除了家中这些份额外还分给了亲近的族人亲戚。”

刘玉真点头,跟着他的手往下看,不由得咂舌,“这功名真是个好东西,连隔壁县的都来了,这怀远商行的东家还给你送了五十两银子!还有这福源楼二十两,陶员外十两……”

“八十、九十二、……一百三十二……天爷啊,你这都收了快五百两了!”刘玉真转头,震惊地望着他。

陈世文看着她这样子发笑:“南越省下辖一十四个州府,此番咱们整个州府就我与另外一位府城的秀才中举,加上在外为官的周大人,三年一试,无人得中进士,举人不过二十又一,且大半还在府城。”

“所以,你觉得你夫君我值多少银子?”

这么少?虽然从小母亲曾氏就在她耳边说这清源县就是个穷乡僻野,但由于刘家生活水平挺高的所以她一直都没有太大体会。进士就不说了,但乡试三年一科,这都建国上百年了整个州府竟然只有二十一人考上!

这几率也太太太低了吧!怪不得当年他这个有望中举的一说话便让刘家遵从了,刘玉真觉得自己要在脑海中更新对他的重视程度了。

瞧着她这模样陈世文哈哈大笑:“小姑娘,咱们这穷乡僻壤的,北边的大人们都不肯来,朝廷前些年颁了旨,只要我等中了举,便可在这南越省谋缺。”

“不然你觉得你那人精似的祖母为什么这么着急我的填房人选?”

原来如此!

刘玉真恍然大悟,追问道:“那你要做官了吗?”

陈世文那带笑的脸摇了摇,道:“你可知道你祖父,刘老太爷?他老人家当年三次不中,便去吏部候缺,从一县主簿做起,但终身止步于五品,当年常引以为憾。”

“以举人之身为官,非大功者不得晋升四品,若我这个时候去了,那这辈子可就无望中枢了。”

这人志向还挺远大,刘玉真暗暗感叹,又问道:“你此番收了这许多银子,往后是年年都能收这许多吗?”怪不得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功名可真是来钱啊。

“真是傻姑娘,”陈世文又笑:“若年年如此那你夫君我不出两年便会被褫夺功名下狱了,一辈子也就这一回罢了。”

他仔细解释:“一来朝廷规定了新举人必须上京,参与明年初的会试,沿途虽有驿站及官府给的路银,但天长水远的难免会遇到难处,若因银钱不足导致新举子折戟途中这也是朝廷的损失。”

“这二来,如今科举一年难似一年,朝中大相公奏请陛下改诗赋为经义及时策,这一改,咱们州府远离京城,已有一十三年未有人得中进士了。出个举人便了不得,是十里八乡的荣耀。”

“乡亲们送些议程来也是一番心意,凑个喜气以及将来若有了难处也有求神拜佛的地儿。就如几十年前,此地大旱但当时的县令为了不被上官责罚隐瞒不报,致路有尸骨,凄惨之极。”

“后来是先曾祖母休家书一封给了在外为官的令祖父,刘老太爷费尽心思托了御史往朝中参了一本方大白于天下。”

“所以说,”陈世文最后总结道:“这中了举人,便是有了官身,不但可见官不拜,还能庇护乡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啊。”

“曾祖母和祖父?”刘玉真惊讶极了,忙问道:“真的吗?”

“此事你不知道吗?”陈世文也很惊讶,“这是令祖父此生最应以为傲的一件事,当年教导我等时说了不止一回。”每回说都要嘱咐他们照拂乡里,做一个好官。

刘玉真摇头,道:“宅子里头很少会提及祖父之前的事。”

“那我便与你说一说吧,”陈世文起了兴致,“当年……”

显然陈世文对这段往事是很熟悉的,从他的叙述中刘玉真很明显地感觉到他对祖父的尊敬,也明白了几个之前的疑惑。

比如,陈世文虽然敬祖父为师,但实际上并没有拜师,因为这世间师者如父,一人不可能有两个父亲,同样的也不可能有两个师傅,除非一个是乡间启蒙秀才一个是传授经义指导举业的大儒。

祖父觉得他只是一个屡试不第的举人,陈世文若拜他为师那往后便寻不着别的师傅了,他应该有更好的选择所以一直未提此事,后来有了招他为孙婿的想法那就更没必要拜师了。

比如祖父是一个非常重视乡亲的人,凡是在他门下学习的人都被他反复提点要多为乡亲做事。刘玉真猜测这可能和之前母亲提起过的曾祖父小时候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事情有关系。

再比如,二婶在家中宣扬的原本应该给王家侄子的省城明山书院的名额,的确是老太爷给他的。但那只是一封荐书,明山书院是南越省的顶尖学府,非各府禀生不能进。

而王家那边只有一个表哥考中了童生,很明显进不去,二婶并不了解实际情况。

刘玉真忍不住问他,“所以其实祖父是有让你在明山书院那边拜个大儒为师的想法?”

陈世文没有回答这个问答,说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太爷不但传我诗书经义,还教我为人处世,做官为民。有没有师徒名分并无区别,他是我学问之师,道义之师,我已有师。”自然不需要再拜师。

刘玉真莫名感动,这人还真是有君子之风啊,这心里头想着,脸上不免露出了痕迹。

陈世文望着她甜美的笑容,一时间愣住了。

第8章嫁妆的用处

耳房里,段嬷嬷没找到人,转身看见春杏提着个崭新的铜壶匆匆回来,顿时冷了脸道:“春杏,你这是去哪了?姑爷回来都半盏茶功夫了,怎么还没有上茶?”

春杏小跑得脸上泛起红晕,解释道:“嬷嬷恕罪,您先头吩咐我给姑爷上茶,我把姑爷喜欢的毛尖找出来后便想着去厨房提水,可没想到厨房里没有热水,我便等着顾厨娘烧开,这便晚了。”

段嬷嬷脸色稍缓,道:“陈家确有诸多不便,明日理嫁妆的时候你记得把姑娘烧茶用的那一套家伙什找出来安置在这里,多放几个炉子还有那铜锅也找出来,再把那无烟碳搬一袋子。”

“往后这里便是咱们的茶房了,不要断了热水,再有吩咐顾厨娘每次做饭都留几样姑娘爱吃的,你和桂枝挑个没人的时候提回来。”

春杏疑问道:“嬷嬷,姑娘这是在饭桌上吃不饱吗?”

段嬷嬷叹了口气道:“你这傻孩子,新媳妇哪有能在饭桌上吃饱的,谁不是回房再添补?就今日这餐我看姑娘就没吃两口,这一家子人吃饭唏哩呼噜的。”

“尤其是姑太太那小儿子,七八岁也不是小娃娃了,拿筷子将那菜翻来覆去搅动,姑娘那样精致的一个人,哪受得住啊,都没伸两筷子。所以往后你们就在这茶房里常备些点心,挑姑娘爱吃的多端些到房里,可别让姑娘饿着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