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1 / 2)

“快,快,快下令,全力突围,撤退!”

此刻身后有滚滚海水,前方又有大明官军虎视眈眈,后金八旗精兵要想顺利的撤回盛京老巢,那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唯今之计只有力战突围,从明官军的重重包围下冲出去,还有回家的可能!

这就是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策的又一杀招。即使皇太极一行人幸运的逃脱,旗下部曲也十不存一,真真算得上惨得不能再惨的惨败。而经此一役,辽东一带至此自少十年内无患。

…………

到底还是天不绝皇太极等人,在八旗兵拼死搏杀之下,皇太极一行人到底还是杀出了大明官军所部下的重重包围圈。大明官军亦是损失不少、且精疲力竭,只得眼睁睁的看着皇太极一行人冲出包围圈……

“该死!”

也参与这场战斗的锦衣卫千户袁侯山恨得咬牙,鼓劲最后一分力气捞□□射出箭矢。

皇太极此时正在感叹着长生天不绝他,发誓此仇必报之时,异变突生,一支锋利的箭矢夹杂着浓烈的风声呼啸而来,只听‘噗嗤’一声,这箭矢竟然好巧的侧着刺进了皇太极的小腹位置……

皇太极惨叫一声向后一扬,立马从马上栽倒,跌落在了滚滚黄沙之中,当场昏厥了过去。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突如其来的横祸,惊呆了忙于逃命的一行人。好在多尔衮反应得快,忙下马捞起昏厥在地皇太极,抱着他,夹马加速逃命。

看着这一幕,不远处的后阵处,袁侯山遗憾的放下手中的□□,略带遗憾的叹了一口气。“多年疏于练习,箭术到底生疏了。这一箭终究差了些准头,不过好在箭矢上抹有剧毒,中此箭,鞑酋并活不了多久!”

不提得以逃出升天的多尔衮一行人,夹带昏厥的皇太极灰溜溜的滚回了盛京老巢之事,就说追剿豪格的明达以及袁崇焕旗下部曲。豪格这小子到底没他爹皇太极那么好的运气(你确定?),躲藏几日后,被袁崇焕身边一小将当场斩杀。

准备通过鸭绿江旁澧县直入辽东之地的鞑子兵被彻底消灭,明达一鼓作气,拿朝鲜水师开刀。猛烈的火炮炮轰下,载着朝鲜水师的小渔船纷纷沉没,投靠了后金的朝鲜一国重新又回到了大明怀抱。当然这一次,有杨太后这么一位知晓后世的强人存在,朝鲜一国要想像以往一样、只称臣就占尽了便宜那是不可能的。

旅顺大捷、并成功使朝鲜归附后不久,杨太后下令去朝鲜国号,迁朝鲜国君李倧以及一干宗室成员、大臣入京师居住,改朝鲜为朝鲜州,勒令朝鲜国人统一学汉语、说汉话,正式将朝鲜纳入大明的版块之中。

而且为了进一步将朝鲜变为大明的一部分,杨太后甚至不顾言官们的反对,提出、现朝鲜州百姓无论民族皆为汉人,大明政府一视同仁,允通婚,允科考,甚至为了安抚已经迁来京师的李氏宗室成员,杨太后甚至给朱慈燐小皇帝的后宫再添一对李姓的双胞胎姐妹花。

至此,朝鲜上下归心、距离成为大明一部分、指日可待。当然,其中唯一不美的是,言官依然闹腾不休,认为杨太后此举有违圣人之道、不符合□□上国、礼仪之邦的定义。

杨太后被他们吵得脑门生疼,有些惩治一二吧,又怕被他们骗了权杖、骗取了美名,索性在一次早朝上,以朝鲜刚‘归附’不久,尚有很多蛮夷不通教化为由,让言官们踊跃报名,广开恩科,以孔孟之道、教化蛮夷。

要知道言官们大部分都是满腹经纶、喜欢夸夸其谈的货,平时爱好才子风流、喜享受生活的一切美好,算是个穷山恶水的朝鲜,在他们眼中,就跟流放之地闽南差不多。

这不,一听杨太后这么说,言官们纷纷闭紧了嘴巴,一个个就跟闷葫芦似的,死也不开口。他们又不傻,只是嘴巴稍微比常人贱了那么一点而已,这种教化蛮夷的‘好’事,他们要多蠢才开始揽过去。

然而,言官们以为不开口就能躲过教化蛮夷这事,那就太天真了。言官们不自动报名,杨太后可以点名嘛!

这不,杨太后笑得春暖花开的说道:“哀家知道尔等都是谦虚之人,做不出自贱(荐)之事,所以哀家想了想,觉得还是善解人意一点,由哀家开这个口,点名吧。”

于是杨太后开始点名。

于是被点了名的言官们纷纷就跟死了爹妈一样,浑身弥漫着忧伤。

“陛下,臣等舍不得陛下你啊!”

被点了名的言官们纷纷匍匐在地,嚎嚎大哭道。

朱慈燐蓦地眯起了眼睛。

舍不得朕……

呵呵,朕看尔等是舍不得京师一带秦楼楚馆的头牌姑娘吧!

早就从锦衣卫口中得知了这些言官们私下的作风,朱慈燐鄙夷的勾了勾嘴角,还是忍不住调侃道。

“别舍不得朕,也别记挂朕,好好做事吧,朕相信有你们在朝鲜州教学,一定能感化,新归附大明的朝鲜族人,到时朕亲自褒奖尔等的。”

好吧,连他们主要的效忠对象都这么说,被点名远赴朝鲜州、教化百姓的言官们只能认命,万分不情愿的随驻军前往朝鲜州。

看到他们的衰样,幸免于难的剩余言官一边高呼万岁,一边暗自庆幸。要你们瞎蹦跶,这下倒霉了吧。全然忘了他们其实也是属于没事瞎蹦跶的那一波逗比!

作者有话要说:捉了下虫,另外明天请假,有事耽误,怕是不能更新了~o(╥﹏╥)o,后天尽量补回来

☆、第八十九章

光阴如梭,转眼又是一年春。

泰昌六年刚一开春,辽东那边就传来了皇太极不治身亡的消息。因着这一喜讯,即使泰昌六年里,受小冰川时期的影响、依然出现了北方大旱,南方大水的灾情,杨太后也没有觉得有多苦恼。

反正都习惯了,最差也就这样了,还是一边高歌后金落败之象由此起,一边轻车熟路的下旨大开国库、赈济百姓。

“皇帝,今日就暂且将折子批阅到此吧,剩下的明日继续就是。”

杨太后说话时,太阳已经落了山,朱慈燐索性就丢了朱笔,一边揉着酸疼的手腕,一边看似埋怨实者撒娇的道。

“母后,这些家伙们可真欠收拾,每次上折子都是写了九成浮夸无用的文章,真正有意义、倒出实际情况的话语不过寥寥几句!母后,你说儿臣要不要下旨令各地官府写折子时,不要写多余的废话,尽量精简!”

“嗯,主意不错。”

杨太后之所以不曾开那个口,就是为了朱慈燐能自己想出来、提出来,她虽说事事好强,作风强势,但也有慈母之心,不希望她唯一的儿子活在自己的压制下,变得胆怯、懦弱,当不起一国之君的责任……

诚然这样做,朱慈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必然会与她发生纷斥,但那又怎样,她不可能一辈子将权柄捏在手上,一直掌控着这个国家。

为了维护这段母子情,让朱慈燐明白她这个做母亲的不易,自朱慈燐能够识字、熟练的写字后,杨太后都是带着朱慈燐一起批阅奏折,事事教导的。

诚然这样做,无法避免的忽略了两个女儿,但到底不管是朱淑娖也好,朱淑婒也罢都是懂事的,并不会因此吃醋、介怀,反而做到了好姐姐该做的事,时时勉励朱慈燐,让他做一个好皇帝,如此才不辜负杨太后的殷殷期盼。

杨太后是个强势的女人,也是个聪明的女人。她心中想着在朱慈燐大婚之时还政于他,便直截了当的告之了朱慈燐,并且说她也会老的,不可能一直为他遮风挡雨,所以为了朱慈燐好,提前培训怎么做一个好皇帝是必不可少的。

好在朱慈燐除了爱钱了一点,倒没有老朱家人左性,清楚知道自己定位的朱慈燐还是很明白道理的。虽说批阅奏折仍然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倒也似模似样,至少现在的朱慈燐能跟静坐于案桌前,静静地批阅一日的奏折。

“那依什么借口!”朱慈燐转动着眼珠子,显得古灵精怪的道。“要不就以字体繁琐,看得朕眼疼为借口怎么样?”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