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1 / 2)

进击的生活流 青竹叶 6191 字 2020-03-25

大队长拿着这个播种机去了公社里,公社的干部又带着去了县城。这样半个月,奖励就发下来了,每个参与的知青都记了二十个工分,还有一份荣誉报纸是的,他们这群人和这个小机器很荣幸的成为了县城报纸的头版头条,甚至还有记者下来给他们拍了照片。

工分不是关键,关键是这份荣誉,和档案上的记录。

这会儿的人都还是比较淳朴,知青们也一样,他们看着报纸,一个个都快哭了。

下来了两年,可算有了一点建设农村的真实感。

机械大佬双目含泪拍着昭明的肩膀,你想想,还有什么咱们能发明设计的,大家都想想,集思广益。

发明从来不是一件容易事,知青们搞出手推式播种机之后一直再无新闻,但村民并不觉得失望,他们干了多少年农活都没整出一个来,这些年轻人几年就弄出了减轻劳动量的工具。

他们虽然习惯了一直弯腰撒种子,但要是不必一直弯腰,岂不更好。

突然就觉得知识也不是坏东西,至少学了之后他聪明啊。谁还嫌这种工具多呢?

负责播种的大多是女性和老人,她们一上手,嘿,不用频繁弯腰了,也不会一天下来腰就跟断了一样。这一下感受到了好处,看那些知青就更加和蔼可亲了。

人都现实,只有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时候,才会真正上心。

那些得了利的人家,家里收了什么,若是有多的,还会送一些过来。

这不,村里一个老大爷种了不少冬瓜,有一个特别大,自家吃了三日都没吃完,多的剩下怕坏了,左邻右舍都分了一些,知青点也分得一大圈。

正巧,知青里的圆脸青年老家刚寄了一段火腿,是陈放了三年的火腿,红褐色的肉,切下一片,阳光下仿佛火焰。小余同志沉吟片刻,双手一合击,就做火腿冬瓜汤吧。

火腿若是做的不好,就会又咸又干,但小余同志是做菜的好手,她把大块火腿过了水,去掉多余的盐分,然后切片,叠成完整一块,中间切开两段,每一片都长不过一寸,厚不过两毫米。

火腿片先煮,见那清水翻滚冒泡如龙吐珠,又如一串串细小珍珠。待到火腿咸鲜滋味慢慢出来,汤汁滚成微琥珀色,再倒入洗净切块的冬瓜,其后放了一点虾米提鲜。

看着步骤仿佛很简单,其实切片要多大,什么时候放冬瓜,都有规矩,一切按着最恰当的位置摆放,才能出来一锅清淡咸香的火腿冬瓜汤。

一众知青捧着自己的饭碗,围着一大锅的火腿冬瓜汤吃得一本满足。火腿片褪去粗盐腌制后过咸过干的缺点,保留了腌物的浓香和鲜香,而冬瓜吸足了汤汁,变得半透明,口感爽糯柔滑,还带着说不出的厚重咸香。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天作之合。

饭碗里面虽然只有糙米红薯粥,桌上也只有一叠本地榨菜和一碗汤,但没有人露出什么不满来。大家都吃得十分开心,工作后吃饭的时间一向是他们最期待的。

小余同志很谦虚的表示这锅汤其实还没有做好,冬瓜有些老了,火腿的部位不是最合适的,她在掌控火候这点还不够老练但是那又如何呢,就算那么多限制条件,依旧不影响这是一锅好汤。

立志要做一个文学家的眼镜同志吃完了饭就文思如泉涌,他说要写一篇散文,别的什么也不写,就写他们今天吃的冬瓜汤。

看着小伙子还被门槛绊了一脚,连滚带爬的站起来去写字,大家先是一愣,继而哈哈大笑。

可恨我实在没什么文字功底,写不出这汤十分之一的好来,否则写出来寄给家里,好叫他们放心。家里人来信,只怕我在这里日子难熬,但他们也没办法叫我回去,所以信中父母一片愧疚之心。虽然没有读书时候轻松,但这里有这么多知己好友,有小余同志的羹汤,我竟不觉得委屈。家中兄弟虽然日子舒坦,但也缺了这样一份历练。一个知青说,话语中流露真情。

从来福祸相依,我们既然已经来了这里,抱怨后悔也是无济于事。咱们一腔热血,又是青年气壮,何苦做出那一番可笑脸孔。我听闻隔壁知青又哭又闹,仿佛地痞泼妇,实在不应该,难道学了那么久的书,就只学会了抱怨不休?别的不说,咱们做的播种机,若是在城里,咱们有机会做么?什么样的坏事,咱们努力,就能转为好事。

你们都有人牵挂,我却是被放逐的,家中五六个兄弟,个个招人喜欢,所以最后我来了两年,家里就仿佛全然不记得还有一个儿子在外头。要说不怨,未免太过清高,要说怨恨,也是太过苦恨,总还有一丝不甘。幸而遇到诸位兄弟姐妹,虽然没有血缘之情,却有同胞之爱。有大家关怀,我是再没有可抱怨的。农村怎么样?照样能成就事业。

咱们能聚在一起就是缘分。何况村里的大队长等人都好,工作虽然辛苦,日子哪怕艰难,也不至于忍饥受冻。还有一群挚友,可以分享哀乐,有书一起看,有好吃的一起吃。以往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看轻了,觉得来了这里就只能种地,却不知道自己还有别的用处,所以日子难过。如今我想了,我们学了那么多年,难道只能沉默等待别人给我们机会?同志们,别忘了,咱们可是过来农村大有作为的,怎么能被眼前的困难压倒?

书恒同志说的是,别的不说,咱们有几位做机械的,完全可以继续开发减轻农民负担的小机器。还有咱们成绩好的,我们就去办学校。上头要是不批准,咱们自己办,下了工还有时间,拿出来教孩子读书,不比枯等好?明天我们就去找大队长,去找公社的社长。

大家一时间被说得热血沸腾,纷纷叫好。

机会不是等来的,是争取来的,播种机的成功,就像是一个小火苗,把知青们的热情重新点燃了。

他们还年轻,年轻就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改变。

老知青们果然就向大队长提出申请,要办一个小学,他们知青里多的是读书人,至少也是个初中毕业,大部分都是高中生,不怕上课的人多,就怕人不学。

大队长找公社反应,公社那边含含糊糊,不说能,也不说不能。社长被大队长堵了几次,最后给了提示,村里自己办小学这事儿没有先例,要想成,就跟公社办工厂一样,你办好了,村民都按了指印说要办,上头的领导不行也得行。

就像是前些日子,那个某国营工厂的厂长,按着卖出去的商品的利润给员工发福利,卖得多发得多,员工就拼命干活,一年涨了两倍的产出,但后来被人告发,厂长差点坐牢去了,员工就闹了,最后那厂长不还是不痛不痒什么事都没有?

Z省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基层领导都是本地出来的,想要保住地位就要得到本地人的支持,所以做事情不能只考虑上头的意见,还得考虑底下民众的意见。

这就造成了这样一样现象,民不举,官不究,公社工厂和自由市场如雨后春笋一样,也像是野草一样,烧不尽杀不完。

公社工厂就不说了,正规的,根据人民公社条例上看,合情合理合法,别的不说,村里还有个笋干加工厂在村里杵着呢,一年能给村民带来十多块的利益。

曾经一段时间销声匿迹的自由交易市场,也就是黑市,在这边一向是半公开的存在,乡下的老太太拿着鸡蛋去换火柴针线,城里的老太太拿着钱去换鸡蛋,哪怕是街上的巡逻队都当自己眼瞎看不到。

一般风声紧的时候,自由市场关闭几日,等人一走,自由市场的大门就又开了。

公社领导这么说,村里几个小领导一商量,那咱们自己办,就拿以前老仓库做教室,现成的老师,干嘛不学?不学就是吃亏,傻子才不学。咱们都有孩子,自己做睁眼瞎还不够,孩子还做睁眼瞎?别的不求,回头我家小子要能像知青们一样搞出一个播种机,我就是做梦我都能笑出来。

队长等人一办就办个大的,他们不但要办小学,还要办一个扫盲班,让村里的年轻夫妇也来上学。他们有决心,也有远见,虽然具体不知道,模模糊糊的还是有这样的感觉:以后读书人还是要出头的。

至于老师,就让村里的知青担任,小学要上一天,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算十个工分。扫盲班下工后上课,就上两个小时,算三个工分,等于一个壮劳力小半天的工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