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2 / 2)

听说你就是张丞相的新晋儿婿?

杨大宝不好意思地笑着点头。

我跟你说哦,我在魏御史家听到不少有关张丞相的事,都是魏御史府上的下人说的,应该不是假的,你想不想听一听?

杨大宝对张丞相在朝廷上的事不太关心,不是他不想关心,是他实在弄不懂朝堂之上那些事儿,听到这个人神神秘秘这么说着,稍微有点好奇了:好事还是坏事?

如果是好事他就不听了,因为不需要他知道,如果是坏事他就听一听,也好回去跟张华若说一声,看看能不能力所能及地帮老丈人一把。

那人凑近一点,小声道:大家都知道魏御史跟张丞相不对付,能被魏御史家津津乐道的事,还能是好事吗!

第39章

第39章

杨大宝不知道这些,他从来都是安分守已做买卖,偶尔关心一下面粉、猪肉的物价变动,并不会特意去打听朝堂上面的事情。

一般闲下来的时候,身边的那些小摊贩们闲聊的内容更多的是家长里短,或者是那些高官富商后院里的故事,偶尔会涉及官员职位变动,却从不会谈及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要不是因为他现在娶了张丞相的儿子张华若,他估计不会想听这位客人聊这些小道消息,更何况还是从魏御史家传出的消息。

杨大宝虽然不大了解魏御史和张丞相,但从他切身感受和平日里听到的评价来看,张丞相的风评显然比魏御史好太多。

魏御史给普通小老百姓的感觉就是,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徒,但也不算什么好官,凑合着用呗,还能联名请命弹劾还是咋地。

那位客人见杨大宝表现出有兴趣的样子,就走到杨大宝身边悄悄说话,但是因为他天生嗓门大,再怎么压低声音还是能让周围其他几个客人听到。

据魏御史府里的那些下人说,当今皇帝和张丞相最近不知闹了什么别扭,这几日在外人面前都能看出不合的迹象,私底下怕是闹的更凶。说是皇帝上一秒还在笑,下一秒看到张丞相来了立刻就耸拉下脸皮,吓人的很。

一旁的其他客人立刻搭话:是因为张丞相没把张华若送进宫的缘故吧,我听他们说,张华若选亲那天当今皇帝也去了,虽然不是明着去提亲,但谁不知道他也是想把张华若娶进宫里去的,这美人求娶不成,怪罪到张丞相头上也是人之常情。

那位在魏御史家干活的客人闻言摇摇头,一点都不认同这位客人的话:非也非也,如果是因为这件事,早该在大宝和张华若亲事定下那几天皇帝就该给张丞相脸色看,这都过去这么久了,他们都说了,是这几天才开始明面上闹不愉快,如果真是因为求娶不成,现在才来给张丞相脸色看是不是晚了些。

那位原本搭腔的客人不说话了。

杨大宝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堂堂皇帝心胸应该没这么小,要是真发难早就发难了,何必等到现在这个时候,木已成舟,事已定局。

魏御史家的下人们可有说是为什么?

这我哪知道是为什么,这件事恐怕只有皇帝和张丞相两个当事人清楚,别人哪能清楚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过我倒是听到几个猜测,还挺靠谱,可以说给你听听。

有人担心地问:我们在这里说皇上和丞相的事,是不是不太好?

那位客人顿了一下,有些心虚地左右看一眼,为自己辩解:我又不是冲着议论皇上说的这件事,这不是因为张丞相现在是大宝的老丈人吗,大宝了解一下老丈人在朝中的情况有什么不好,毕竟要是张丞相在朝中的势力倒了,谁知道会不会牵连到大宝,大宝你说是不是啊?

面对客人最后一个问题,杨大宝从来没有想过,他现在想了想回答:应该不会吧,我只是一个普通做包子买卖的小生意人,又没掺合进朝廷上的事情,为什么会牵连到我?

张丞相的人品放在那,想来也不会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牵连九族的事,张华若嫁给杨大宝后便不怎么和丞相府密切来往了,大宝又一直安安分分没有借助丞相府的身份为自己谋利,张丞相就算不小心被奸人陷害,都不太可能会牵连到杨大宝这边,所以大可以放心。

算了算了,这里就我们几个,我今天说的话要是传出去了,左右不过你们这几个人嘴不严实。这位客人还是按捺不住自己想要分享小道消息的欲望,用更低的声音跟杨大宝偷偷讲。

这次,其他几个人因为有意避开了些许距离,没有听清他们在说什么。

有一个说法,是说张丞相近日和舒亲王走的太近,让皇帝心生忌惮了,毕竟前段时间刚发生那样的事,皇帝正对舒亲王起疑心呢,这时候张丞相却和舒亲王来往密切,这不是徒增皇帝的戒备之心吗。

杨大宝知道舒亲王,舒亲王是当今皇帝的三皇叔,不常居住在长安城,喜好四处游山玩水,是个闲散王爷。

昨天家里那桶海参干、鱼翅干就是舒亲王送给张丞相的,按照自家夫人的意思,舒亲王和张谢仪的关系一直很不错,送这点礼品是常事。

按照杨大宝平日里知道的情况,皇帝不是和舒亲王关系挺好的吗?舒亲王现下是皇帝唯一在世的叔叔了,没听过两人之间发生过什么大摩擦。

于是杨大宝好奇地问:前段时间发生过什么事?我一直听闻皇帝和舒亲王的关系非常好啊。

哟,大宝你还是太天真,自古以来关于皇家都有一句话,最是无情帝王家,你以为皇帝和舒亲王的关系真像表面上那么和和睦睦啊,其实私底下两个人都防着对方呢。

这位客人说话的时候一脸得意,显然很满足于跟别人分享别人不知道的事情,显的他很有见解,见多识广。

接着说,前段时间舒亲王出游,在路上救了一位邻国乐师,据说是看中了邻国乐师的容貌和乐艺将他养在身边了,谁知道这乐师原来是因为在邻国犯下了重罪才逃到我们这里来,被异国使者发现向舒亲王讨要那个乐师,舒亲王带着那乐师匆匆回到长安,看那样子是要坚决保下那乐师了,皇帝知道此事当然是不肯了,不想因为一个小小的乐师和邻国产生矛盾,但是又劝不动舒亲王,因此有了嫌隙。

杨大宝是不太懂这种国与国之间的摩擦:不就一个人吗,当真这么重要?

我倒是能分析出一点其中原由。

第一笼蛋心流沙包已经蒸熟,杨大宝一边将它们包好分给久等多时的客人,一边盯着这位爱讲故事的客人不放,等着他继续讲下去。

手上的蛋心流沙包还在冒着热气,一时也下不去嘴,客人再次津津乐道地开讲,那些原本保持距离的其他客人也被这位客人所讲的事情吸引,悄悄凑近,一边捧着流沙包放凉一边听他讲下去。

当今皇帝登位也不过四五年的时间,三年前差点被云安王夺了位,好不容易保下的江山,事后自然是心有余悸,肯定在防着,担心世上会有另一个云安王出现。舒亲王是皇帝的亲叔叔,早年手上握有一些权力时得到过不少民心,就算舒亲王现在不管事了,只做个闲散王爷,可是你看看民间大部分人对他的评价,不都是在夸吗!这种情况下,皇帝能不防着他?

所幸舒亲王一直恪守本分,但是如今为了一个乐师倒是叫人看不懂了,一个乐师而已,对舒亲王来说就是一个男宠,皇帝看他现在竟然敢为一个小小男宠就忤逆自己,你说能不生气,能不心生嫌隙吗?这事情要是处理不好,严重点可能就会引发两国战乱,皇帝花了三年时间才差不多安稳了朝内局势,要是这时候跟邻国打起仗来,万一舒亲王真有心搞点小动作,啧啧啧,内忧外患一起来,你说皇帝能不怕吗!

一顿操作猛如虎的分析后,手里的流沙包也差不多凉了几分,已经有些饥饿难耐的客人开始先吃包子,从昨天早上心心念念到现在,可谓是充满期待。

一口咬下去,还是热汤汤的流沙溢满唇齿间,带来浓郁的香气,似是蛋黄的味道,又和平常吃到的蛋黄味道完全不同,味蕾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食欲大开。

狼吞虎咽地吃完手上的两个,这位客人已经忘了自己前一秒还在讲故事,如今满心满眼只有一个想法:这也太好吃了吧,再给我拿三个!

其他客人手上的流沙包还没凉的那么快,但是看到他这副样子,都有些迫不及待地开吃了,一边烫到大口吸气呼气,一边停不下来地享用美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