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62(1 / 2)

既然心安理得,自然不害怕被人看了。

自己刚种下的大蒜需要施肥,刘军浩打算把马粪全部移到后院土地上,以方便人们过来观赏,一边欣赏大南瓜,一边闻着马粪刺鼻的味道,实在不是好享受。

他这边忙乎,赵教授却迈着步子走进院内,手里还拿着两个蚂蚱,显然是给老大小二玩的。

两个孙子都不在身边,老人自然有种孤独感。赵老爷子和王老师对老大小二真是没的说,几乎每天都要过来抱一阵子,老大小二有时候尿在身上也不反感。

“你小子总算要把马粪清理了,”赵老爷子站在粪堆旁指着南瓜点评起来,“别动到南瓜秧,我还想看看这南瓜到底长多大呢。”

“现在啥天气,叶子都黄了,肯定不会再长。”刘军浩从内心深处倒不希望南瓜继续长,主要是自家院里已经够显眼了,不需要再增添精致。

“对了,你家手机是不是停机了”闲聊几句,赵老爷子才想起正事儿。

“不知道呀”一上午打四五十电话,刘军浩也有些懵,忘记查手机话费了。

“老罗身边那个小陈给你打电话打不通,结果打到我手机上。老罗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听说咱们刘家沟要修路的事儿,说可以找人解决一部分。”

“真的罗老爷子也知道咱们村要修路”听到这话,刘军浩顿时高兴起来。这老爷子属于重量级别的人物,他只要开口,那修路费用的问题肯定不成问题。

第五百二十三章野鸡哨

随后的几天,捷报频传。刘军浩手机充完话费后,一天到晚响个不停,都是咨询广告事宜的。他解释的两嘴上火,加上电话里说不清楚,所以只能让那些有意向的公司上门面对面商讨。

最近来刘家沟的游客增多了一倍不止,倒不是来洽谈业务的,而是上山采摘野菊花的游客,其中以老头老太太居多。

前些日子野菊花盛开,沟边、山坡上的野菊花挤挤挨挨,漫山遍野金黄色。刘军浩特意拍了几张照片上传到十八楼,号召大家来采摘野菊花。其实这已经成习惯,他现在担着村里宣传员这个角色,只要有什么信息都会发在网上。

有时太长时间没发帖子,不少网友还会召唤他。

野菊花是好东西,清热去火,据说还对治疗高血压有奇效。不单那些老头老太太,来刘家沟的游客大都会摘一些带回去泡茶喝。

对待这种火爆场面,有游客曾私下担心会毁掉刘家沟那片野菊花生长地。刘军浩直告诉他不要担忧,野菊花是多年生植物,只要不连根拔除,就不会死。野菊花不采摘,过些日子也会开败,白白浪费掉。

摘野菊花的时候,刘军浩随大流去了几次,不过他只是做做样子。石锁内野菊花多得是,而且质量也好,自己犯不着跑这么远。

这两天他挤出时间,特意在石锁空间内摘了不少。

当然他也没有多摘,更多的野菊花留给土蜜蜂。

现在是土蜂蜜最后一个丰盛的季节,野菊花算是比较晚的花了,采完这一茬,土蜜蜂差不多就开始歇息,准备过冬。

这会儿工夫,电话再次响起。

刘军浩原以为还是询问广告事宜的人,一看号码才知道是霍军打来的。对方说是想让他帮忙弄几斤枸杞子,价格就好商量。

“霍老板,弄几斤枸杞没问题,可关键是我现在要照看孩子,脱不开身呀。”刘军浩在电话里叫苦到。

野生枸杞价格贵,上百元一斤,这个信息刘军浩刚开网店时就知道。他曾经也动过心思,不过看到是干货的价格后,彻底打消念头。

农村野生枸杞和野菊花一样,地头、沟边到处都是。一粒枸杞子不过黄豆大小,摘起来太费事,手脚快的人一天最多能摘几斤,等晒干后估计连一斤都不到。辛辛苦苦忙乎这么长时间争百来块钱,也就几斤黄鳝的价格,刘军浩实在看不到眼下。再说他真没有那时间,现在一切以两个小家伙为主。

“你就帮老哥一个忙吧,我这边急需。”霍军在那边攀起交情。其实他倒不是在别处收不来野枸杞,关键是不放心,怕买到带有农药残留的种植枸杞。霍军和刘军浩打过很多次交道,知道他这人实在,不会弄虚作假。

“这样呀”听对方说的真切,刘军浩也不好拒绝,“我找人给你弄怎么样,保证野生的。”

“谢谢,谢谢”霍军表示感谢后,又说起第二件事情:“对了,还有件事情,上次你给我弄得那几个高粱梃子锅拍已经卖光,我这里还有人要,你再给我弄几个。”

“真的卖光了,霍老板,你不是说这种老掉牙的东西没人要吗”刘军浩听到这消息顿时高兴起来。

关于高粱梃子锅拍的事情,还是刘军浩有次上网闲逛,结果看到有人给自己发信息抱怨。说是想买一个传统的高粱梃子锅拍,结果跑了半个市区也没有买到,问他做不做。

刘军浩根本没时间,直接给拒绝掉。不过张倩听说后却动了心思,回头跟老公商量起来,觉得扎高粱锅拍是一门不错的手艺,可以让六婶子多扎些拿出来卖。

她刚来刘家沟时就住在六婶子家,那里也算她的半个娘家,因此对六婶子家的事情,张倩很放在心上。有什么赚钱的事情如果自家做不了,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六婶子,为高粱锅拍这事儿后来还特意在网上做个调查。

刘军浩也觉得这事儿靠谱,只是不知道六婶子是否愿意。因为做高粱锅拍费工费力,现在农村也很少有人家做。

首先要准备好粗细均匀的高粱梃子,然后用针和白棉线将高粱梃子一根挨一根地穿起来,这个过程中,高粱梃子必须排列得密密实实,最后再根据自家需要,把纳好的高粱梃子修剪成圆形即可,这样做好后才坚固耐用,用它来蒸馒头,还带着股淡淡的草香味。

随后张倩给六婶子说了一下,对方半信半疑的扎几个,结果还真卖掉了。将近一年时间,六婶子家卖掉的锅拍不少。

见这门生意不错,张倩再次动了心思。说是六婶子不应该只守着自家门口做生意,应该走出去。

接着她又让六婶子扎了几个,交代老公等霍军来刘家沟的时候给人家,让他帮忙卖。

星期天,张倩在家看着孩子。天气不错,她索性推着老大小二去村里玩。刘军浩也跟了上去,到村里让六婶子帮忙采摘些枸杞,顺便把霍军高粱锅拍的事情给她说一下。

哪知道听他说后,六婶子却为难起来:“小浩,摘枸杞没问题,高粱锅拍做不成,没材料了。”

生意太好也是烦恼,事先六婶子根本没考虑这么多游客对高粱锅拍感兴致,加上自家没有多余的地块大规模种植高粱,结果这几个月她已经把自家种的高粱梃子用光了。没有原材料,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那咋办”张倩一听也傻眼,接着又给出建议,“现在种植已经来不及,明年你家别种玉米了,全部种上高粱。”

听到老婆这话,刘军浩先汗了一个,连说不靠谱。老婆这属于典型的外行指挥内行,说出的话让人笑掉大牙。

“到底怎么回事儿”张倩看六婶子也在那里摇头,顿时郁闷起来。

“你算过成本没有,玉米一块多一斤,一亩地玉米种好可收入上千元,高粱五毛多一斤,而且产量极低,不到玉米的一半,一亩地能收入三四百元就到天边。村里有人家种高粱,主要是一些地块经常积水,别的作物不生长,高粱耐涝。没有那户人家会用好地块种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