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8(1 / 2)

不烂。

“桥中间加个凉亭会不会好点”这个时候赵教授提出一种意见。

加木质亭子这和老婆最初的设计很相似。刘军浩站在远处看了一下,觉得加个凉亭的话,视觉效果的确要好上许多。

“我觉得加凉亭可行,你家拆房子剩余的不是有松木椽子嘛,用那个正好。”刘老三也开口建议到。

加盖凉亭,那工程量可大了点,刘军浩本不想再费时。不过大家的意见都是如此,他只能从谏如流。

别看就是在椽子上钻几个孔的事儿,对不懂木匠的人来说,那可有的头疼了。本来想让刘老三动手,可是那人是蚂蚁噙石磙嘴上劲大。说起制作流程他头头是道,真让做连墨线都吊不好。

最后刘军浩只得又央求到了二麻子,让他趁着空闲做一下。

怕人家看不明白,他还特意画了几张草图。结果二麻子来一句:“你画的算个啥,我自己知道该怎么弄,”

汗专业的就是不一样,话里边都透着自信。

要说前些年木匠工和泥瓦匠一样,都是技术活,相当吃香的。尤其是木匠工,做一套家具最少要几天时间,一般主家要好吃好喝的招待着。正因为如此,二麻子年轻的时候特地找人拜师学过几年的木匠工,可惜他属于英雄无用武之地那种。刚出师没两年,十里八乡开始流行三合板条几,人家直接从街上买成套的,很少有哪家自己做。于是乎二麻子这个木匠工没干几天就彻底歇菜。

刘军浩交代完,想要转身离开。

“别走呀,你给我打下手,帮我把刨子刃儿磨光。”二麻子说着从角落里拎出一个帆布包。用手在上边一拍,顿时烟尘四起。再往下一倒,老鼠屎、棉花团等等散落一地。

“我说广喜叔,这东西你多少年没用过了”那股刺激性气味差点没把刘军浩熏晕倒。

“要不怎么让你给打下手”二麻子嘿嘿一笑,这堆家具他扔在墙角有几年都没动过,这下总算抓到免费劳力。

等把刨子刃磨利索,太阳也快落山了。

看今天是没机会搭凉亭,刘军浩只能打声招呼回家做饭。

第二百九十四章老将出马

“老公,这是你忙了一下午的劳动成果”刚走回门前。张倩就指着那木板桥叫道。

“怎么了”

“太丑咱们拆了吧。”她画图的时候觉得这桥建出来应该属于很漂亮的那种,在学校上那会儿还想着放学后早些回来看实物,可是真等看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呵呵,干嘛拆了,这可都是按你的设计图做的,我觉得挺漂亮。”刘军浩强压着笑意看着老婆。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她就不会眼高手低。

“真的那等有人问起了你就说这桥是你设计的行不行”张倩脸上完全一副自己丢不起人的表情。

看老婆的样子,他只能点头把这黑锅背下来,谁让是自己老婆呢。

第二天上午,刘军浩又张罗着去河滩上割茅草搭凉亭屋顶。本来按照赵教授的想法,屋顶怎么着也要用瓦片对垒,这样才能上档次。

刘军浩却觉得用茅草垒出更有诗意,古诗不是说“闻道旧溪茅屋畔,春风新上数枝藤。”等那茅草凉亭建成,再在顶上缠些牵牛花枝叶,绝对妙不可言。

沿河两岸的茅草平时根本没有人割,因此长的特别厚实,不到半个小时,刘军浩就割了满满的一拉车。

等他回来,二麻子那边正好把木料抗过来。几个人蹲在地上一组合二麻子的手艺不错。那凉亭上的檩条缝隙均匀,看上去宛如龙骨一般,丝丝环扣。将茅草完全编织在檩条上,这凉亭顿时显现出几分古朴的味道。

众人像搭积木一样把凉亭竖在桥中央,然后用钉子固定好。

现在再看这座木桥刘军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神了原本很丑的东西立马鲜活起来,那凉亭简直是画龙点睛之笔。

凉亭建好,刘军浩又从自家花园中移植几株牵牛花到小花盆中。当然,有石锁这个作弊器,他能保证这花儿一定生长的很好。可以想象,也许用不了几天这小桥就会出现“牵牛花开满桥香”的情景。

一切整理完毕,他和赵教授就搬了两把椅子坐进了凉亭中。别说这凉亭和天然空调真没什么两样,头顶树荫遮罩,脚下流水潺潺,加上蒸发出来的水汽,整个亭子都蕴含着一股让人舒爽的凉意。另外荷叶摇曳,小鱼成群,几只水鸭子在桥下嘎嘎的欢叫真是如诗书画。

可惜他们没享受多久,刘广聚就把电话打过来,喊他到堰塘边捉火头。

“广聚叔,是不是要捉那个大火头”刘军浩一听来了兴致,要说五一最惊险的事儿恐怕就是大火头和水獭的争斗。当时村里有人提出要把这东西捉起来,可是响应者寥寥,这事儿只能就此作罢。

才刚过了几天,怎么又生出变故了

“对,就是那个火头,你快点过来,你家的鱼叉还在不。顺便也带过来,捉火头要用。”

“鱼叉,八百年前就卖废铁了”以前刘军浩家倒是有两把鱼叉的,只是长时间不用早锈的不像样子,他最后当成废铁卖掉。

“你这熊孩子,真是仔卖爷田心不疼,那么好的东西卖了干啥现在赶紧过来,我帮忙给你找一个用。”刘广聚在那边一听,心中只叹息。

“广聚叔,找一个也没用呀,我根本不会用鱼叉”刘军浩哭丧着脸说道。要说捕鱼,刘家沟的汉子各个都是高手,不过年龄不同所使用的工具也不一样。早几十年,附近水中的鱼多的让人不敢想象,刘老头以前曾经形容过,说是站在水沟边随便提桶水,里边准会捉半斤鲫鱼壳。有月亮的晚上站在岸边朝水沟里看,里边白花花的全部都是小白鱼,闪得耀人眼。不过这种小点的一般没人吃,捉住后只是剁剁喂鸭喂鸡的。

村里人真正吃的鱼都是七八斤的以上的草鱼、鲢鱼等等,那个时候粮食少。每次做饭的时候都垛一大块子蒸着吃,人人吃的想吐。也因此,上岁数的人捉鱼大多习惯用鱼叉。尤其是刘五爷,更是其中的高手。他老人家那一手飞叉刺鱼的绝活和捉鳖更是神乎其技,在十里八村赫赫有名。

再后来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人口增多,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大河里鱼急速减少。中年一代人开始结网捕鱼,那样方便快捷,只有碰到大鱼的时候才会用鱼叉。到年轻人手中,鱼叉完全成了过去时,根本没有人再用。

“鱼叉有啥不会用的,看见火头拿起来戳就行。你赶快过来呀,我这等着呢”刘广聚嘟囔一句,接着挂断电话。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