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58(1 / 2)

时后,关东军比一九四三年减少了一半,仅二、三十万兵力。调出的主要兵团达十二个师团和一个坦克师团,以及大部分航空兵。于是在一九四五年初,日军大本营制定了驻满兵备大纲,决定让关东军在外观上保持强大军备威容”,“以外貌强大的军备威胁苏联。”

根据这个“外强中干”的决策,一九四五年一至三月,关东军再次被调出八个师团。其中还有一个坦克师团和第六军司令部被调往华中。

到了三月底的时时候,关东军的外貌是:二个方面军,三个军。关东军的实际兵力是:

第一方面军:直辖:第一二二师团;第三军:第一一二师团、第一二四师团、第一二七师团、第一二八师团四个师团;第五军:第一二六师团。

第三方面军:直辖:第一一九师团;第四军:第一二三师团、第一二五师团。

被一直宣称为百万精锐的关东军,在苏军参战前夕,仅为那点可怜的人马。而且,据日军陆军部记载,关东军的师团基本上是一九四四年底至一九四五年初临时征招补充的,名为师团,“实际上与精锐师团相比,战力仅为其百分之三十。”

关于武器装备,那就更困难了。因为在这之前的几个月内,中央统帅部为了进行本土决战,就已将关东军山炮以上的武器和剩余的枪支、弹药,全部运回日本国内。现在新动员起来的二十五万人,只好靠关东军老部队之间调整、挪用。同时,把伪满军尽量改为槁后勤,将他们手中的枪枝弹药收归关东军新扩部队。割肉补疮,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关东军司令官只得下令削竹枪装备新编部队。

新扩编部队的军官、战斗骨干都等于零。统帅部一个军官也抽调不出来,仍然全靠关东军就地取材。

据东京审判时关东军参谋长笠原幸雄的证词,到一九四四年底,由于精锐师团调往前线或防卫日本本土而由一些战斗力弱、装备差的后备师团接替,关东军已没有一个受过高度训练的师团,坦克和飞机很少,军火和燃料储存也很有限。

到了现在,日本在满洲只有二十四个师团和十一个旅团,在朝鲜有七个师团,在库页岛和千岛群岛有三个师团和一个旅团。关东军总兵力将近七十九万人。在加上满洲队和内蒙仆从军总共一百万人,坦克一千二百一十五辆,飞机一千八百架,大炮和迫击炮六千七百门,而且其中四分之三的部队,即三十三个师团或者是旅团是七月一日以后才组建或调来的,在满洲的关东军中有十五个师团或者旅旅团还是在七月底才拼凑起来的,而且连步枪等武器都尚末发下。总之,日本方面认为这时真正有战斗力的部队只有关东军的七到八个师团和朝鲜驻军的两个师团。

所以,日本大本营给关东军的作战计划是把防御重点放在南满和朝鲜边境沿线。这样的军队能否进行现代化的大兵团作战,不言而喻。

关东军在后期实际上是一群由满洲地区的日本侨民和公职人员临时凑合起来的乌合之众。严格他说,这是一支不能作战的“军队”,它的存在和被消灭,事实上与日本无条件投降毫无关系。

所以张心相信,以左权等人的本事,对付这些基本上还不如土匪的小鬼子来说,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同时张心还命令了胡宗南,让他把归第一战区的指挥的空军全部的派往石家庄,王耀武的防区,协助左权的战斗。

这么一来,斯大林现在是有苦说不出啊。

对日寇最后一战

因为,这个时候的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日,为了避免采取大量伤亡的登陆战以及在先苏联一步拿下日本本土,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三天天后又在长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弹。

同时在八月五日美国的二百架战机从大琉球岛及硫磺岛基地出发,对东京及其机场与九州进行轰炸。炸弹与子弹齐下,小鬼子又有十二城市受警告。

由于美国的核武打击,在中国内部终于不是只有张心一个人开始有人感觉到抗日战争终结之日即将到来。

于是在八月九日中共由毛主席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将原本分散的抗日根据地一一连通。

八月十日杜鲁门之决定日军投降必须包括关东军在内的一切武装部队。

八月十日至十一日延安总部发布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开展全面大反攻。朱德也向解放区武装部队连续发布七道命令。

八月十一日蒋介石电第十八集团军司令朱德、彭德怀,政府对处置敌军已统筹决定,该集团军部队应驻原地待命。国民党方面也在美军空运、海运帮助下,迅速占领各大城市,接受日本投降。国民党军队则接收经营许久的中小城市、乡村地区,而且八路军、新四军因为长期敌后抗战的缘故,控制了大量铁路干线,增加了远在西南方面对敌正方的国民军接收日占领区的难度。

然而,并不是小鬼子的每一位政要都甘心这样的结局。

想小鬼子的海军司令部总长丰田副武说道:“要投降,除维护国体外,还必须附带三个条件:一、日本自行处理战犯;二、自主地解除武装;三、盟军不得占领日本本土”

“与其无条件投降,不如实行本土决战”陆相阿南惟几打断丰田副武的话,一拍桌子,站起身朗声说:“我们在本土决战,虽然不能确定胜利,但还可一战,打得好还可以击退登陆敌军。所以,我坚决反对无条件投降”会议没有结果。

下午,首相铃木召开内阁会议。铃木简单说了两句,然后由外相东乡报告了原子弹爆炸后各方面的反映,提出日本应投降,会场又展开了争论。最后,铃木征询各大臣是否应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结果六人赞成,三人反对,五人没有表态。铃木无可奈何地说:“内阁既然不能决定,只好上奏天皇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