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74(1 / 2)

天朝之梦 大罗罗 6607 字 2019-04-27

长王韬的观点。

“左卿,你可看过王兰卿的文章”

应天温泉宫之中,前来陪朱济世下围棋的左宗棠没有看到棋盘棋子,却见到了一份济世大学的内部刊物百家,这是应天济世大学校长王韬所办,上面都是些深奥的哲学问题。兰卿就是应天济世大学校长王韬的字。而这个王韬早年也是济世大学毕业,还在朱济世的御书房呆过几年,后来和潘祖荫一块儿组建了济世青年党。不过此公似乎不大适合从政当官,没过多久就去济世大学教书了,这一教就是二十多年。

“看过一些。”左宗棠点点头,王韬除了教书也做一些研究,不是科学方面的,而是哲学方面的。“此人号称学贯中西,在学问方面和陛下有一比了。”

“他和朕不一样。”朱济世摇摇头,“朕精通的是科学,王兰卿搞得是哲学,虽然有相通之处,但终究不是一回事。”

“哲学”这个词儿就是朱济世引入到汉字的,为此他还专门编了一本字典,解释他所引入的新词儿。

“老臣本来以为,西人只有科学远超我华夏,道理是不行的。读了王兰卿,还有日本的福泽谕吉的文章后,才知道西人的道理同样博大精深,不亚于我中华。”

这样的话,早30年左宗棠是无论如何不会说的。而且朱济世也没有这个本事说服左宗棠这样的大儒讲道理不是朱济世拿手的事情,而且他本人的哲学功底很差,根本不能和王韬、福泽谕吉这样研究了一辈子东西方哲学的大家相比。

朱济世呵呵笑了起来,能让左宗棠这样的大儒承认西哲的博大精深,看来这30年的思想解放还是很有效果的。他点点头,“西人的理论,哲学是科学之母,他们的科学发达的基础就是哲学思想的进步。”

“西人的道理是百家争鸣,类似华夏的春秋战国,虽然博大却有些杂乱,有害的道理也不少。”左宗棠摇了摇头。“如果不加区别的引入,再把它们当成道理,只怕最后会乱了人心。”

西方哲学思想门类繁多,当然有左宗棠看不惯的。不过朱济世今天不想和他说这些,而是想说复兴百家的事情。这是王韬最近几年鼓吹的一套理论,认为儒学的道理是有局限性的,在先秦百家中只是其一而非全部。特别是墨、道、法三家的道理,并不在儒家之下,有许多还暗合西哲,现在应该复兴起来,得到和儒学相同的地位,成为中华哲学思想的一部分。

“左卿,你觉得诸子百家的道理如何”朱济世问,“有可能复兴吗”

“王兰卿无非就是将西哲的道理包装成先秦百家的道理。”左宗棠的呵呵一笑,一开口就毫不客气剥掉了王韬理论的伪装。

先秦百家,包括儒学本身的许多道理和西哲的一些思想都有共通的地方。不过一方是2000多年前的道理还失传了许多,一方是经过西方哲人在文艺复兴后不断发展起来的道理。两者相比谁更完善,更适合如今的时代是不言而喻的。王韬的复兴百家,其实就是用西哲比较完善的道理,补充进先秦百家的思想。说是将西哲包装成百家倒也不错。

“那么左卿认为这样包装一下不好吗”朱济世笑问,“堂堂大中华,难道就只有孔孟的一些道理是不是太少了一些西哲当中有不少道理是暗合百家的,这说明百家的理论也是有道理的。”

“陛下,”左宗棠思索着道,“道理是这么说的,可是天下的读书人会怎么看孔孟之道早就深入人心了”

“哈哈,”朱济世大笑着说,“这不就是读书人自己提出来的左卿,我大明已经复兴了31年,天下的读书人早就不是31年前的那一批了”未完待续。。

31614552012725423

第1527章普世价值

今年是大明宣武元年,加上之前光复朝的29年,和再往前使用永历年号的永历200年。大明王朝复兴已经整整有31年了当年不过36岁的左宗棠,今年已经67岁“高龄”了。这个年纪在21世纪不算太老,可是在1877年却是绝大多数人都活不到的高寿所谓70古稀,古来稀有,离67岁仅仅只有3年了。所以和左宗棠同时代的大儒小儒,如今大多不在人世了。整个大中华社会的中坚,不是在复明之后出生,就是在复明之后成长,他们的思维和所接受的教育同复明前成长起来的人们是完全不同的。

众所周知,儒学或者说是官儒,其实是朝廷用科举取士的办法灌输给民间知识分子的科举考什么,下面的读书人就学什么,否则就没有官做了。所以和一帮大儒讲大道理的效果,是远远不如直接拿科举内容和规则开刀来得好。

反正大部分读书人只求有个考试做官的机会罢了,虽然大明的科举改革用年龄设限,断绝了一批人的仕途,但是秀才为官却让读书人得官变得大大容易起来,对大部分读书人还是非常有利的对他们有利的事情,他们自然不会反对了。

而朱济世所推行的科举改革的另一个重点则是内容改革,不仅加入了大量的实学内容,而且还大幅降低了儒学类考试的难度这也和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有关,现在光是大明帝国一年就要取几万个文职官员,比起伪清时代一年平均100个左右的进士额度三年一试。取士300上下增加了几百倍。考试的难度当然要降低很多。

而且朱济世更是有意引导科举考试中的儒学题目简单化。到了光复二十几年。科举考试中的儒学题目大多是选择题、填空题和默写题,基本上都围绕着四书五经的几篇重要的原文出题,不求甚解了。八股文章也不做了,改成一篇制式公文,能把事情简单明了说清楚就行。而用来为难大多数考生的难题、偏题,都集中到了法律、经济、数学等实学类的题目哪怕是秀才科同样要考一下法律、经济和数学方面的内容上去了。

这样一来,儒学在大明科举考试中的作用就越来越小,而民间学习儒学的兴趣自然也越来越低。大部分新时代的读书人对儒学的了解。都处于只知大概的水平之上,他们对于儒学的维护,自然也不能和30多年前的儒生士大夫相比。

“都31年了,时间过得可真够快的”左宗棠沉默了片刻,又些感慨的叹了口气,“如今我大明的武功之盛,已经远迈汉唐,只是这文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