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73(1 / 2)

天朝之梦 大罗罗 6952 字 2019-04-27

朱济世拿起桌子上的奏报又看了看,最后摇摇头“在朝鲜平分土地之政,自然不能用之于大明,然而此政在朝鲜推行的如何,朕还是很好奇啊。”

翁同龢不由道“皇上,您难道想去巡视朝鲜”

朱济世淡淡道“天子出巡,惊天动地,还能看到什么朕还是想微服出访叔平,你觉得怎么样”

翁同龢思索再三,道“皇上圣明。”

朱济世不由莞尔“叔平,这圣明二字,朕自是当得起,但也不用总挂在嘴边,听多了也腻味。话又说回来,朕出去一趟也不容易,宫里宫外可一大堆事情呢。在钟潘祖荫,你去把左宗棠、罗泽南请来,朕要和他们商量一下。”

“臣领旨。”潘祖荫领了旨意就出了谨身殿。

朱济世端起茶来喝了一口,似乎又想起什么“对了,恩格斯先生也和朕说过要去朝鲜考察,这次不如就带上他吧。”

恩大神对于任何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改革,自然是非常感兴趣的。这些年,他一边在当大明皇室财团的总经理,一边还在研究他的社会学理论。说起来,他在皇室财团的工作,对于探索人类真理的研究,还是颇有帮助的。毕竟他现在进行的是一项无比浩大的经济学、社会学研究,有时候还是需要理论结合一下实践的。未完待续

10201010289348644

第1013章微服私访在常熟求月票

南直隶,苏州府,常熟县。

古老而繁华的常熟县城外,田垄密布,却并不都是稻田,各色菜田、鱼塘、绵花田和桑树林依次铺开,将平整的大地点缀得异彩缤纷。偶见数十户人家聚为一村,青砖灰瓦,炊烟缭绕,跟繁华的县城风景动静相衬,好一派画意诗情的景象。

就在其中一个小村子里,不少农人刚刚从田里回来,没有散去,而是聚集一处,正听一个头戴儒巾,身材肥胖的老者正坐在一张石凳上诵读着报纸上的文章。读得也不是大公报、清流报这样的大报,就是常熟当地几个名门大族共办的常熟县报。

“自光复10年起,常熟县户籍之年满6足岁,不满10足岁之男童,皆须前往所属乡镇之小学登记,并且接受智力测试,凡心智正常者,都有进入小学,接受四年教育之义务。凡拒不履行义务者,官府将处以罚银50元之惩罚”

“依据大明钦定义务教育法之规定,常熟县衙教育司公告之县立各小学收费办法如下,凡常熟县户籍之男童入学,每年须缴纳学费2块银元,分两次缴清,一次6月底前收取,一次春节之后收取。如家庭却有困难者,可向所在乡镇之小学提出减免申请,学校当酌情减收。”

当这个老头子念到学校收费标准的时候,四周的黑黑瘦瘦的农人顿时纷纷嚷嚷叫了起来,神色多有怨恨和不满。

“2块银元啊也太贵了,比族学私塾贵了一倍都多。一石上好的白米就这样没有了这什么义务教育的。和咱们寻常小农有什么关系咱们又不想做官。就是不认字也没有什么嘛”

“是啊,我家有3个小子都在6岁到10岁,这就是三石白米没有了。还要交租子,纳田赋,这不是要我卖儿卖女么”

“要减免恐怕也没有那么容易吧衙门里的话哪有那么好说没有人请托,谁给咱们寻常小民减免啊”

“翁大老爷,您老的儿子是朝廷大员,不如去和皇上说说。不要搞什么义务教育了”

那个姓翁的老者微微摇头,叹了口气“当今圣上本意是好的,让天下贫苦子弟都能读些书,知道些道理,将来也好有个上升的机会。只是行事还是过于操切了些,和过往一样,很少为小民所想。这朝中大臣也是的,怎么就不知道向皇帝进谏言呢再这样下去,这大明江山怕是又要不稳了”

另一个声音响起,满是无奈“邃庵先生。您老又在这里议论朝政了,之前请您去苏州公局当议员您又嫌麻烦。却又和自家的佃户成天瞎说八道。”

这位被人称为邃庵先生的翁姓老者顺着声音回头一看,就见一个红袍子官员带着几个穿西服或是长袍的人站在不远处的一处屋檐下面。他老眼昏花的看不清来人的脸面,不过这红袍子的声音老者是挺熟悉的,此人名叫瞿秉渊,出身常熟名门铁琴铜剑楼瞿家,光复3年江南乡试中了秀才后就在常熟本地为官,去年又中了举人,现在官拜常熟县令。他还有个老爹叫瞿墉,和潘世恩一起投靠朱皇帝,是当下的黑龙江省巡抚。

而这位“邃庵先生”不是旁人,正是朱皇帝跟前的红人翁同龢的父亲,名叫翁心存。在满清的时候他已经官拜户部侍郎,还有个儿子叫翁同书的在道光二十年中了进士,官拜詹事府少詹事。太平军逼近北京之时,翁心存、翁同书两父子就从北京人间蒸发,去天津当了两年寓公,之后也没有出仕大明,而是回了常熟老家闭门读书,很有一些不贰臣的意思。不过这并不妨碍他的儿子翁同龢在大明朝中内外钻营,步步高升。

正因为有翁同龢这个靠山,翁心存翁老爷子自不把瞿秉渊这个晚辈放在眼里,哼声道“镜之啊,当今之世不是讲言论自由的吗老夫又没有说什么大逆不道的话,有什么打紧的再说了,老夫所言也俱是实情。当今天子的武功虽已超过成吉思汗,堪称一代天骄,但是文治还是稍差一些,对于小民生计,更是漠不关心,比起清鞑的康乾二君是有所不如的。”

瞿秉渊登时没有话说,回头看了眼一个穿着儒生袍的高大男子,苦苦一笑,刚想说什么,那男子一摆手,就径直走到了翁心存身边,一施礼,开口就是南京官话“老先生,在下姓罗,是清流报的记者,能问几个问题吗”

翁心存滞了一下,点点头道“啊,罗先生有什么话就问吧。”

这位罗先生笑了笑,却朝翁心存身旁的佃户们点点头,问道“诸位都是翁老先生的佃户”

“是的,我等都是给翁大老爷耕田的。”其中一个上点年纪的老农恭敬地答道。

常熟这个地方历来文风鼎盛,谁都高看读书人几分,这位“罗先生”一身儒士打扮,自然也容易受人尊敬。

“老丈家中自己可有田又租种几亩租子多少交了租子后所得可够温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