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47(1 / 2)

天朝之梦 大罗罗 6584 字 2019-04-27

济世这个皇帝可是倒贴老本的“雷锋皇帝”。

可是,全世界都知道,大明帝国那位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的“雷锋皇帝”,却是毫无争议的世界首富。这几年的个人财富更是高速膨胀,几乎到了他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钱的地步了。

玛丽亚堡东面马场,朱济世又在骑大洋马玩了,陪同之人却是另外两匹“大洋马”,玛丽亚克莱门蒂娜和杜兰夫人。罗香梅回宫之后,就开始一步步“夺取”后宫大权,不仅把朱皇帝的女人们都管了起来,还在不久之前把宫廷总管换成了自己的妹妹罗香菊。

皇后用意为何,朱皇帝自然清楚。宫斗嘛,总归是皇后娘娘生活的一部分,既然自己喜欢封建主义的婚姻制度,那么就要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一堆女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共同服侍一个男人的和谐场面,朱济世是根本不奢望的。

不过朱皇帝很快就为杜兰夫人和玛丽亚克莱门蒂娜找到了新的岗位帮着朱济世管理自己日益庞大的私人财产和左宗棠、刘炯整天为了银子犯愁一样,朱济世同样没少为钱财操心,不过不是因为钱不够,而是因为钱太多了。

钱多了,管起来也是很麻烦的

“杰森,你大概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在为钱太多而烦恼的皇帝,我想我能帮你解决一些麻烦的。”玛丽亚眨着迷人的双眸,含情脉脉的看着朱济世。

“呃,是想买珠宝首饰和艺术品吗好吧,看中什么就尽管买吧。”朱皇帝一副败家皇帝的大方样子。

“你真好。”玛丽亚嘻嘻一笑,虽然她自己的钱也多得花不完,但是女人总是喜欢花男人的钱,这是没有办法的。

“不过给你的建议不是投资珠宝和艺术品,而是成立一个由职业经理人管理的皇室财团。原先的杰森控股其实就是一个类似的财团,可是你到了东方以后又成立了兰芳行、汇丰行、橡胶行、东北行、电讯行、铁路行,再加上我的塞古尔行和罗曼的远东行,在大明皇室的财产中一共出现了8个完全独立的大型商行。另外,你现在还拥有了大片地产、艺术品和文物,还准备投入巨资建设铁路和电报,还有4所大学和19所书院,还在日本拥有一座城市。我粗略估计了一下,所有的这些财产总价值肯定已经超过了2亿英镑,但是现在的管理却有些松散。”未完待续。。

7151956538348463

第616章财团的责任狂求月票

其实朱济世是有意弱化杰森控股公司作用的,因为这家控股公司的总部设在英国,业务重点也在欧洲和新大陆。在朱济世东来亚洲之后,杰森控股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就落在了丘吉尔家族、德纳芙女伯爵、安德鲁琼斯和布隆施泰因父子手中。虽然到目前为止,公司的运营情况良好,营收和利润不断增加,在1850年度净利润已经突破了400万英镑。但是鞭长莫及的问题始终存在,而且杰森控股的根基在欧洲,其运营无时无刻不受到中英和中法关系的影响。

因而朱济世在抵达东亚之后,便依托杰森行的资金和人才支援,另起炉灶设立了7个新的洋行,又通过和玛丽亚克莱门蒂娜的联姻,将塞古尔行的一部分股份也纳入了大明皇室财产之中。如果算上杰森行和由杰森行控股的南洋行,大明皇室现在一共拥有10大洋行,而不是原先的4大行了。在这10大洋行之中,最赚钱的也不是杰森行,而是东亚地区实际上的中央银行汇丰银行。

按照汇丰行大班斯科佩尔威廉的名言银行就是贩卖信用的,而拥有发钞权的汇丰银行则拥有几乎无限的零成本信用,所以它理因成为全世界最大和最赚钱的银行

在刚刚过去的1850年,即使不计算发钞收益这个收益很难计算,汇丰银行就攫取了超过3500万银元的巨额利润。而且这家超级银行还是朱济世在东亚商业活动的力量源泉,通过其自身和受其控制的立信银行,总共为朱济世控制的另外几家洋行提供了数千万银元的融资额度,还为朱济世的帝国提供了超过1亿3千万银元的贷款。

此外,汇丰银行和立信银行还在过去几年为在东亚地区开展业务的其他华人商行和西方洋行,提供了超过4亿银元的贷款融资,还垄断了东亚各国间以及东亚和欧美之间资金汇兑结算业务。

正是由于以汇丰银行将国内和南洋的一大批银行、钱庄、当铺等金融机构串联成了一个体系,才让庞大的民间财富从沉淀状态中逐渐苏醒,可以集中社会资本聚于工业化。实在是将现代金融的魔力发挥到了极致。至于后遗症嘛。比如什么金融垄断啊,什么不良贷款啊,将来肯定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一棵摇钱树就是刚刚从兰芳行中分离出来的南洋橡胶股份公司,无论是生胶还是棕榈油。都是这个时代重要的工业原料。特别是橡胶,可是和煤炭、钢铁、石油并列的世界四大工业原料。而南洋橡胶股份公司所拥有的橡胶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进入割胶期的橡胶园,产品根本就供不应求,利润空间极大。在1850年度,南洋橡胶股份公司的净利润便突破了1000万银元,成为仅次于汇丰行的东亚第二大赚钱公司。

而以重工业为经营重点的兰芳行却是个亏损户,在剥离了南洋橡胶股份公司之后,1850年度兰芳行出现了120万元的亏损主要是仿造的德莱塞击针枪出现大量不合格产品和兰芳行钢铁主业出现巨亏造成的。特别是后者,由于贝色麦转炉和杰森脱磷法朱济世提出的出现,使得兰芳行在1847年后所投资的所有钢铁厂的设备在一夜间全部过时。所有的坩埚炼钢炉全部面临拆除。大部分的炼铁高炉也面临升级改造,更有一部分使用高硫铁矿石为原料的钢铁厂矿面临直接关闭的命运给铁矿石除硫的难度要大于脱磷,眼下的技术还很难做好。

结果,光是1850年度就需要减记资产130多万,预计1851年度还需要继续减记100多万元的资产。这个重工业的风险还真不是一般的大啊不过贝色麦已经打了包票,兰芳行的钢铁业务在完成这一次技术改造之后,很快就会成为财源滚滚的摇钱树,因为使用转炉法炼钢的成本比传统的坩埚法低了90以上,钢将从一种昂贵的金属一下跌落到比生铁贵不了多少的地步。

除了兰芳行在亏损之外,新成立的大明铁路公司、大明电报电讯公司、东北开发公司,同样是没有盈利的赔钱货。这三家公司现在都处于投入期。电报公司的投入还少一点,铁路和东北开发的投资都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

说到铁路则又不得不提到贝色麦发明的转炉炼钢法了。因为眼下的钢材价格太贵,哪怕是英国也铺不起钢轨。现在世界上的铁路都是使用“板式铁轨”的,就是用很薄的铁片钉在木制的路轨上制成。但这种路轨的承重很低,所以虽然建造的成本很低,但长远来说很不划算。在低成本的钢铁出现后必然会被替代。

所以朱济世直到贝色麦转炉法出现之后。才下决心大建铁路除了应沪、广九这两条超级繁忙的铁路线之外,朱济世准备让其他的铁路线一开始就使用钢轨而非板式铁轨。

至于朱济世透过杰森行控股的南洋行倒也是盈利的,不过其业务重点已经从原先的“苦力贸易”转向了造船业。由于这几年大明实行全面开放的政策,海禁已经成了过去式,海贸成为仅次于银行、钱庄的第二大投资热点。连带着往来南洋的大明的船票价格一跌再跌,“苦力贸易”的利润大不如前。倒是造船业的利润不断增长,成了个南洋行真正的利润源泉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