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20(1 / 2)

天朝之梦 大罗罗 6586 字 2019-04-27

骆秉章却恼道“王爷,现在的问题是四川士子罢考,河南、山东、山西、北直隶各地的士子也都不稳,连湖北、安徽都被波及到了,如果不退一步,只怕地方政局都要乱起来”

鸿儒院大学士潘曾绶也附和道“不如且退一步,待到西北平定之后再许图改革吧。眼下西北形势相当不稳,听说太平天国的新任恭顺王奕詝已经率部离开兰州,有背叛太平天国重建满清的苗头。蒙古方面的形势也不大稳定,渤海公奕欣对咱们往渤海地面上殖民的做法也颇为不满眼看西北、蒙古、东北都会有变乱,如果国中的士子再闹事情,国家危矣”

身兼殖民地部尚书的郑洪显然也知道渤海国方面的抗议,摇头苦笑着。

刚刚当选立宪议会议长的刘鹏嗯咳一声道“四川士子无非就是罢考,其实秀才为官、官衙下乡的事情对谁有利还不是四川士子自己他们不考,咱们就从外地调些府县官过去,继续用吏员治民就是了。儒斋先生,你说呢”

现在保皇会已经纠集起了一批政客议员,在立宪议会和八省公局中的势力远大于正道会。而立宪议会的议员们并不是后世那种议会民主国家的议员,现在的大明还没有议会斗争的土壤,这些议员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表达皇帝意见的喉舌而已说起来朱济世为大明立宪议会所设计的“纳税等于代表权”的制度也是有挺大后门的。根据财政部的预计,大明帝国各省兰芳算在广东省账上当中,税收最高的就是广东省、南直隶省含应天府,包括海关关税和盐税在内,光复3年两省预计的税收分别高达4600万元其中兰芳大公国就有1200万和3000万元,占到南方八省总税收的50以上。

所以朱济世只要把持住这两个省的公局,就能控制住立宪议会的话语权,而这两省的公局又是以广州府、兰芳大公国、应天府、松江府等三府一国的公局为尊。因而大明立宪议会的控制权,其实就是由这三府一国所把持的,而这三府一国的经济命脉又被朱济世所控制

现在刘鹏这个“民意代表”说话,众人自然沉默以对,所有目光都投向御座之上的大明天子了。

朱济世沉着声缓缓地道“骆卿、潘卿,尔二人去四川一趟,听听士子们的意见。如果他们觉得变动太猛可以科举时间还可以再推迟一年。如果他们还不愿意考科举就不考吧科举不考,四川的公局选举也不必进行,用军政治理就是了另外,传朕旨意,凡是三族当中有欠税未交者不得担任文职官员,不得参加科举,不得参选公局和立宪议员”未完待续

74746008304671

第569章要整顿吏治了吗求保底票票

听到朱大皇帝的决定,谨身殿内自然人人愕然。原本只是讨论四川士子闹事,怎么话锋一转又涉及到官员、士绅欠税的问题上了这是要整顿吏治的前奏吗

朱济世目光沉沉地扫视众人“怎么诸卿家里面的田地应纳之赋都注缓了吗”

所谓注缓就是注明缓缴减收的意思,是自古有之的惯例,本意是为了照顾田产微薄的小民或是遭遇灾荒的农户,可以缓缴少缴田赋。基本上缓上几年就成了“积欠”,遇上皇家有什么喜事要做些“德政”的时候,就概免了。不过在雍正皇帝实行官绅一体纳粮的改革之后,这“注缓”减收几乎就成了士绅大户的特权。显官豪绅等大户,虽拥有千万亩田产,但却可以以“注缓”减收之名规避田赋,其缺额又被转嫁到只拥有微薄田地的自耕农身上。以至于地方吏员在征收田赋的问题上形成了“短价”与“长价”之陋规。大户减价交纳,谓之“短价”,小户则加倍称之价征收,以补大户之亏欠,谓之“长价”。然而不少势力雄厚的豪门大户尤不甘心,又以“注缓”名义赖掉了已经打了折的田赋。所谓官绅一体纳粮早就成了传说中的东西。

而大明复兴之后,许多制度都是承袭前清,所以不少清朝的陋规也原封不动出现在新明朝了这就是不杀个人头滚滚的害处了,旧制度被大部分保留了下来,大明只能通过改革旧制度的办法建立起新制度了。

不过要改革旧制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还存在虽然朱济世用“秀才为官”的办法,用有功名的儒生取代了原先的吏员。但是为了方便行政,采取了本地人当本地官的政策现在各省官员数量比之过去清朝的时候增加十几倍,实行异地为官已经不现实了。所以各地为官者毫无疑问,都大半出自世家大族。即便不是世家出身者,也没有什么人敢侵犯世家利益。所以“各县绅衿,有连阡累陌。从不知完粮为何事者”的局面,在新大明的土地上并没有什么改变

这种情况,朱济世当然知道。不过朱皇帝在大事未成之前也不能太过认真,因为那个时候大明朝的官铺子可没有现在的垄断地位,他的朝廷还需要汉族士绅的支持至少是容忍。

看到众人都沉默不语,朱济世叹道“卿等都是朕的肱骨之臣,朕哪会和你们计较一些田赋不过上行下效的道理卿等还不明白朕的朝廷有几十万官员。有几个不是士绅大户出来的他们要人人不缴税,这天下的税赋可就都要转到贫民小户身上,卿等就不惧官逼民反之祸”他又叹了口气,“要不这样吧,卿等家中却是不够开销就来和朕说,朕出银子帮他把税缴上就是了。如何啊”

朱皇帝的目光转向左宗棠。左大丞相躬身一揖道“臣的三族当中没有人欠赋不缴。”

左宗棠为人不大上路,见谁都要压一头,要是再行为不正,早让人弹劾下去了

朱济世点点头,又看着郑洪,延平王也说“臣家里没有什么人,而且臣现在也没有田产。陛下所赐之田都分给昔日的弟兄了。”

郑洪没有亲兄弟,父母早就不在人世,几个儿女都小,还没分家。朱皇帝赐给他的土地都被他分给了衣食无靠的洪门弟兄了。当然他本人不缺银子,他的和顺公司现在是大明最大的金矿开采商之一,在兰芳和福建有很大的买卖,每年从金矿上获取的利益都在一百万元以上,区区万亩良田的收益真不在他眼睛里。

朱济世笑了笑道“你的生意经不在朕之下。当然不会置田了告诉诸卿一个商业秘密,其实朕现在除了兰芳的橡胶园、棕榈园之外也没有田的。不过朕有许多地产,朕看好的不是乡下用来耕的田,而是大城市里面的地产。广州、香港、九龙、上海、应天、北京的地产都是很好的投资对象,10年之内涨5倍是没有问题的。你们如果不舍得缴田赋又不会做生意,就去投资大城市地产吧。”

一票乌纱蟒袍的大臣们听了这话都面面相觑,这里是朝廷还是汇丰银行总行啊怎么皇帝老子在教大臣们做生意不过10年涨5倍好像不错啊现在买田收租顶多就是百分之四五的年利。10连一倍都翻不了

朱济世又笑道“其他的话朕不说了,三个月后朕就要派员彻查东南八省官员三族有无欠税者了。要是诸卿的名字出现在欠税名单上,这个官就做到头了今天的小朝会就到这儿吧。”

众臣恭送皇帝离开之后,左宗棠又嗯咳了一声“皇上的话都听见了吗赶紧回去给家里面写信我大明的田赋可不高。连漕赋都免了,再赖着不缴还做什么官你们的乌纱帽不比几个田赋值钱儒斋、绂庭潘曾绶留一下,其他人都散了吧。”

空空荡荡的谨身殿大殿内,左宗棠道“四川科举可以缓缓,就说朝廷在重新考虑科举改革之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