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3(1 / 2)

天朝之梦 大罗罗 6906 字 2019-04-27

至于内贸,则是盐、布、米三业最为发达。其中两江的纺织业是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两江所产的布匹行销南北十余省,唯一可以与之抗衡的就是佛山纺织业。不过自朱明控制广东后,全力推动佛山纺织业的升级,由十三行所投资建设的机器织布厂自光复元年以来,就纷纷开工建设。眼下虽然还未大量建成投产,但是冲击两江布业也是早晚之事。因而推动两江纺织业的升级和整合,同样是当务之急。

而盐业主要集中在江北地区,著名的两淮盐商的大本营就在江北名城扬州。在道光年间,满清每年的盐税都在1200万两以上,其中一半出自两淮盐业。而且公开所得的盐税,不过是满清从盐业所得收益的部分。每遇国家有重大军事行动,或大灾大赈,或河防工需,盐商都要捐输巨款。另外,皇帝还直接“投资”盐业,分润巨额利润。

盐商对满清朝廷的付出,自然换取了极大的恩遇,获得世袭垄断权,划分地盘,长获厚利。因而两淮盐商和满清朝廷的关系也是如胶似漆,如扬州盐商之首的曹家就号称“五世一品”,曹文埴、曹振镛更有父子宰相之称,其中曹振镛更是潘世恩、林则徐的座师,曹家的权势之显赫,绝非十三行行首伍家可比。

不过两淮盐商势力虽大,但却也无力控制整个盐业,由于暴利的存在,私盐买卖从来就没有断绝的时候儿。两淮地区的“盐帮”势力同样不容小觑,而为了对付盐帮,两淮盐商又豢养了大批盐丁,同盐帮势力争斗不止,两者在苏北地方上俨然就是两个庞然大物。

可是现在,两江已然变天。虽然新来的朱明政权暂时没有取消两淮盐商的垄断权,但是谁都知道,这不过是权宜之计。

而在盐商、盐帮之外,两江地盘上还有第三个庞然大物漕帮漕帮是后世青帮的前身。虽然也是江湖帮会,但是政治立场却和洪门相反,是拥清的。因为漕帮的买卖就是运输漕粮,说他们靠着北京的朝廷吃饭也不为过。在雍正初年就取得合法地位,到了乾隆年间势力更加庞大,甚至有了“乾隆入帮”的传闻,帮内还有据说是乾隆皇帝赐下的“护法盘龙棍”。

在朱明控制两江以后,漕运完全断绝,漕帮弟子衣食无着,自然对朱大国王颇多不满,而漕帮本身也成了个巨大的不安定因素。

611925408139761

第434章盐商漕帮求保底月票

拜求各位大大手中的保底月票,大罗罗携小萝莉顿时再拜。

“季高兄,你提议王上整治盐业,是要保住歙县曹家吗”

在一辆快速驶离上海行在的四轮马车之内,有两个人正在低声交谈。问话之人,赫然就是朱济世的军师,御书房总管罗泽南。而答话之人就是大明左丞相左宗棠。

“林穆翁、潘芝老都关照过的,可以保还是保一下吧。”

左宗棠的话,同刚才在朱济世面前所提的建议似乎是截然相反。不过在罗泽南看来却是一回事情整就是保,保就是整以两淮盐商和满清王朝的关系,还有他们垄断的盐业,都会给他们招来横祸。而身为两淮盐商之首的曹氏家族,更是首当其冲。看看现在朱济世是怎么整治两江钱庄业就知道,曹家是一定跑不掉的

不过整到什么程度,由谁来整,却是大有学问的。

“王上仁厚,体恤商家,又有林穆翁的面子,歙县曹家该不至于有大祸吧”罗泽南摇着纸扇子思索着道。

“呵呵不好说,不好说。有没有大祸就要看曹家知不知进退了”左宗棠不以为然。

罗泽南有些惊讶,摇头道“不至于吧,王上向来厚待商家,在广东时还准许十三行黑了北清权贵的暗股。现在不至于为难曹家”

“为难是肯定的”

左宗棠扭头看着罗泽南,忽然苦笑了一下“罗山兄见过你每日所吃的盐是什么样子吗”

“每日所吃之盐”罗泽南一怔,“见过啊,我又不是长于深宫,怎么会不知道盐是什么样子”

左宗棠闻言却是呵呵笑了“罗山啊,你现在是大明的侯爵,这盐长什么样是许久不见了吧要不然你就不会说这话了。”

“季高兄的意思是”

“光复元年的时候,王上的兰芳行就在琼州府投资100万银元修建了规模浩大的三丫盐场,用西法修建盐场、提炼精盐。所得之盐纯度极高,不含杂质,且色白如玉,精细如粉。而且这兰芳盐的生产成本要远远低于淮盐、川盐。这样的盐,罗山兄见过吗”

罗泽南摇摇头“难道现在上海市面上的盐都是”

“上海市面上没有多少兰芳盐的,不过行在所食之盐都是这种兰芳盐。眼下在广东、福建、湖北、湖南和江西的市面上,兰芳盐已经大量出现,每斤不过十几二十个小铜元,比之淮盐、川盐便宜了许多。而且样貌、口味,又大大优于淮盐、川盐和寻常的私盐。”

听到这里,罗泽南哪里还会不明白。

食盐向有官私之分,主要和盐税有关。而所谓的盐税,其实是一种变相的人头税,因为盐是必须品,生产源头又相对容易控制,所以就成了历朝历代的重要财源。在1847年天下大乱之前,道光朝的盐税都在每年1200万两左右,而官盐的销售并没有精确度统计,估计在5亿斤上下。也就是说,平军每斤官盐含税也就是三四个铜钱,根本算不得是重税,留给私盐贩卖的空间非常有限。可是实际上的情况却远非如此,清代盐税征收非常复杂,加派杂派极多,以道光年间两淮到汉口的官盐为例,一引盐200斤400斤的正课就是一两一钱七分白银,加上各种杂课之后已达十二两白银,此外还要交纳盐政衙门的浮费用来养活数量庞大的盐政人员。另外,盐商还要承担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捐输报效和行贿费用。而这些苛捐杂税和捐输报效行贿的开支,最后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市面上的一斤官盐售价往往高达60文到70文制钱,而私盐价格未及一半。

而质优价廉的兰芳盐的出现,一定意味着朱明的盐政将会出现重大改革,甚至有可能让兰芳盐成为唯一的官盐,不,应该是唯一的食盐

一阵沉默后,罗泽南又开口道“王上知道盐政的牵涉面有多广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