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0(1 / 1)

天朝之梦 大罗罗 5078 字 2019-04-27

一字不差。”道光皇帝又回头看看自己的四子奕詝,问道“老四,你先来评一评,这朱济世的体用之说,有没有道理”本用之说,是朱济世最新在他所创办的香港中文报纸大公报的创刊号上,所提出的中国效法西洋进行变革的观点。依他所言,中国的人口、土地、资源都远强于西方。之所以会在鸦片战争中败北,主要就是科学技术不如人,工商不如人,行政效率不如人,军队的组织训练不如人。因而必须要改革,但是改革不等于全盘西化,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孔孟之道的思想,都是国家、民族之本,就犹如西方的基督教,是必须要坚持的“本”。如果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思想,那么四万万中国人,将会分崩离析,中国也将不复存在。因为华夏民族的认同,便是基于这传统文化和思想的。但是在这根本之外的东西,却不能墨守成规,丝毫不知变通,因为当今世界强国林立,弱国如不肯图强,灭亡瓜分不过是早晚之事。而要图强,当然就要学习他国之长了,只要本守住了,向他国学习之事,便不需有什么顾虑了。这张新鲜出炉的大公报,已经被白斯文搞到手,和自己的密折一起,用六百里加急递到北京的道光皇帝手中了。道光则让自己奕欣和奕詝都阅读了这篇大作,现在更要征询他们的意见,这其实也是在考察两人的心智是否合适当未来的大清之君。奕欣就是历史上的恭亲王,今年虚岁不过15,周岁才过13,不过极是聪明,记性很好,看了两遍就能通篇背诵了。不过当皇帝不是有个好记性就成的,还要有政治上的真知灼见。然而一个13周岁的小正太又能懂多少政治所以道光皇帝让奕欣背诵了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一文后,便首先征询比奕欣年长两岁的奕詝的意见。“儿臣,儿臣”奕詝却是心中叫苦,他是比奕欣大两岁,可是脑子比较笨,反应也慢,理解能力更差,平日皇帝老子问话,都是由师傅杜受田预先拟定好几个备选答案,让奕詝记着到时候回答的。可是今天的问题却出人意料,杜受田这会儿又没看过朱济世的这篇文章,当然不可能事先拟好答案了。“儿臣以为,祖宗之法,必有它的道理,不可轻易改变”憋了半天,总算憋出这么一句祖宗家法不可变来了。道光摇摇头,不大满意,又问奕欣,“老六,你说说看。”奕欣朗声道“儿臣以为,朱济世所言有理,咱们之前被英吉利打败了,败了必有败的原因,必须要找到原因,进行改革,方能使国朝长安。”道光点点头,奕欣所言听上去好像是这么回事,但并没有言及根本。“老六,你觉得中学为本,这个说法对不对”道光又问。“这个对啊”奕欣稍加思索,便回答道,“孔孟之道当然不能变了。”道光心里叹口气,有些失望,奕欣虽然聪明,但是比起圣祖康熙爷还是大大不如的,他的这份聪明还是小聪明。“老四,你说,中学为本对不对”听到这问题,奕詝都快哭出来了,今儿是怎么回事皇阿玛的问题怎么难成这样这是考儿子还是考进士啊“皇阿玛,儿臣,儿臣不知”道光皇帝斜了奕詝一眼,长叹了口气,两个儿子,一个有些小聪明,一个虽然愚笨,却也是诚实之人。“朱济世此人,用心险恶”道光皇帝原本平静的容色忽然就变得极为阴沉,沉声道“国朝之本,从来就不是中学,而是八旗只有守住了八旗这个本,国朝才会安泰。朱逆将中学说成国朝之本,其实是在讨好全天下的读书人,是妄图动摇我大清之基此人若是在圣祖、高宗之时,早就已经身死族灭了”这是要兴奕欣、奕詝心说,朱济世在香港岛眯着呢,就是皇帝老子要灭他的族,也得问问英吉利人答不答应啊若是朱济世听到道光皇帝对他这篇大作的评语,绝对会喊一声冤枉的。他真没想过用什么“中学为本”来替代“八旗为本”,不过用“中学为本”来争取国内知识分子对“西学为用”的支持的想法,倒的确是有的。“我们这份大公报所要灌输给读者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因而一方面要突出中学之本的好处,将孔孟之道同西方的基督教、y斯兰教、印度教进行比较,要让读者意识到孔孟之道的长处和优点,要让读者认识到,我们是拥护信仰孔孟之道的”香港岛,深水湾,香港济世大学,会议室内,朱济世正召集大公报的几个编辑,就是黄植生、任怡江、汤启文他们三人,向他们布置大公报的宣传口径。说起来真是让人有些头疼,现在朱济世的班底里面,打手到是有一些了,会做买卖的商人也有不少,各种各样有一技之长的洋鬼子更多,但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却少之又少,考中过功名的更是一个都没有。能写点文章的,就是这间会议室里的区区四人,所以争取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支持,就是朱济世的当务之急了。对于儒家,后世褒贬不一,褒得少,贬得多。似乎中国之衰弱,便罪在儒家。然而在接受了西方民族国家的那一套理论之后,朱济世却认为,对于中国的儒家,只能改造,不可抛弃。就如同基督教世界对基督教也只能改造,不能彻底否定。由于中国人并不重视宗教,所以儒家这种哲学思想,就是实际上的宗教。正因为有儒家思想在,四万万人才会凝聚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朱济世现在拿出另一种思想来替代儒家思想,那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肯定会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原有的信奉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全都会站到朱济世的对立面。更糟糕的是,如果朱济世在短期内没有办法统一中国,那么中国人就会在两种思想的指导之下生活,最终极有可能会形成如基督教公教、东正教和新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国家甚至也会因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而最后走向分裂。

第154章洋务衙门

第154章洋务衙门圆明园,含经堂。“皇上,臣以为,朱济世此人冒充南明之后,夺地兰芳,依附英夷,居香港,窥测闽粤,实在是国朝大患,应遣一熟悉闽粤政务,并通晓洋务之大员,往镇两广,扩编团练,精练八旗、绿营,仿造西洋利器,以实边防。”说话的是满头华发的老臣潘世恩,他眼下的官职是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衔,入直军机,也就是后世人们所说的军机大臣。他是乾隆58年的状元,历尽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称得上是元老重臣,今年已经78岁高龄。因为年老体弱,行动不变,道光皇帝还特许其紫禁城乘轿。道光皇帝点头,潘世恩的话句句都是挑不出毛病的,说是持重也好,说是老狐狸也罢,总归是清流领袖,眼下朱济世在香港举起“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大旗,想来就是为了争取这些读书人,大清朝虽然是以八旗为本的,但是面子上还是笼络住儒生的。“潘师傅,”潘世恩还是上书房总师傅,理论上是所有皇子的老师,道光皇帝也尊称他一声“潘师傅”的。道光道“两广总督耆英上奏,请开海防捐,筹饷以练广东八旗新军,你以为如何”听得道光说到编练八旗新军,潘世恩就微微皱眉,朱济世这个“南明之后”方到香港,朝廷就急匆匆在广州练八旗新军,不是摆明了不相信汉人吗此举在入朝为官的汉臣看来或许是天经地义,但是那些考来考去总是落地的秀才、举子会如何想“八旗新军是国朝根本,当练。只是劝捐筹饷”潘世恩是汉臣,清朝的汉臣在涉及满汉的问题上,总归是要表现得偏向满人一些。潘世恩为官数十载,当然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面含糊。但是劝捐筹饷可不是什么高招,谁还不知道下面那些污吏有多贪上面要筹70万两,他们保管能从老百姓口袋里挖200万两出来。“练八旗新军也是为了保两广黎民,区区70万两,以广东之富庶,该不是什么问题吧”道光显然已经决定要练八旗新军了,白斯文给他的密折上已经说了兰芳之变的大致情况,包括刘阿兴“扶清讨明”之事。对于朱济世,道光已经感受到了切实的威胁。“臣知道了。”潘世恩不再说什么话了。道光目光转向穆彰阿,穆彰阿上前一步,道“奴才以为,或可同英夷交涉,迫其驱逐朱逆出香港。”“可以一试。”道光点点头,不过他却不打算向英国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让步,如开禁鸦片之类的,这事儿,同样会动摇大清根基,万万使不得的。穆彰阿见道光没有进一步的指示,便知道交涉之事难成,又建议道“福州、杭州、江宁等地也需编练八旗新军,另外,可调一部八旗新军驻防台湾,以免朱逆据台湾以扰东南沿海。奴才奏请在闽浙、两江开设海防捐筹饷。”这八旗新军的数量一下子又增加了好几倍,如果福州、杭州、江宁、台湾的八旗新军每年都要花费七十万两的话,可就是二百八十万两了,而大清子民要拿出来的银子,恐怕还得翻上几倍啊“此议可行。”道光皇帝沉声又道,“耆英、白斯文又称,法兰西公使拉萼尼建议我大清自办军工,以免在枪炮、火药、铅弹等事体上受制于人。另外,该公使还建议成立一洋务衙门,选精通洋务之干练臣子具体操办,负责一切洋务事体。尔等以为如何”洋务之事,满清王朝的大员们都是一窍不通的,因为不通所以不屑,因为不屑所以不想同洋务之事发生什么关联。历史上洋务运动时,洋务派所开设的官办企业虽然薪俸优厚,油水更丰,但也很难找到正途出身的官僚去管理,所以多用捐班。而现在,道光皇帝的大臣们,也是如此心态,没有谁想当这个洋务大臣的,所以一时也没人吱声,免得被道光硬派个洋务大臣的差。“老臣以为,拉萼尼之请,实为我大清着想,理应采纳。”第一个站出来表态的是潘世恩,他都78岁了,自然不会被道光皇帝派去当洋务大臣,另外他还想举荐一人。“署理陕甘总督林则徐精通夷务,目前尚在京师,或可命其管理洋务衙门。”“穆彰阿,你说呢”道光皇帝不置可否,却问起领班军机穆彰阿的意见。“奴才也同意潘师傅的看法,应该设立洋务衙门,林则徐也足当洋务大臣一职。”他思索了下,又道,“另外,奴才举荐琦善担任洋务大臣。”清朝六部向来设两位主官,满汉各一,名义上二者在行使职权时不分级别,不过满尚书的官衔却比汉尚书高半品,满尚书为二品,汉尚书为从二品。如今要设立洋务衙门,这洋务大臣自然也该是满汉各一,林则徐当的是汉大臣,穆彰阿便举荐自己的党羽琦善当满大臣。道光摇头,道“琦善还是当他的成都将军吧,洋务衙门的满大臣,让耆英来当吧,洋务大臣的官衔就定为从一品、正二品。另外两个洋务大臣也别都呆在北京,让他们俩一个驻北京,一个驻广州吧。”道光顿了一下,又说,“林则徐驻广州,耆英就在北京的洋务衙门坐堂吧,两广总督让徐广缙当吧。”“皇上,这八旗新军该由那个衙门管理”提问的是兵部尚书,入直军机的何汝霖,清朝的兵部没有什么实权,也管不到八旗。不过道光皇帝今儿只说要练八旗新军,没说让哪个衙门负责此事,因而何汝霖才有此一问。实则是提醒道光要安排专人,督办八旗新军操练之事,否则这个八旗新军,多半是要流于纸面的。道光捋了下胡须,沉吟片刻,说道“八旗素来有驻防八旗和禁卫八旗之分,广州、福州、杭州、江宁四地所练之八旗新军,由广州将军、福州将军、杭州将军、江宁将军负责,台湾八旗另外设立一都统,由驻京八旗和各地驻防八旗抽调一千五百精壮前往。至于禁卫八旗,也是要换装洋枪并严加督练的,不过扩充员额倒不必要,着领侍卫内大臣督办即可。”何汝霖暗自叹息,八旗新军看来是没有前途的这大清朝兵事的一大弊端就是多头管理,以绿营为例,名义上管兵的兵部只能管武官的人事,而具体的兵事也不是由各省提督,各镇总兵负总责。总督、巡抚、驻防八旗的将军甚至是分巡兵备道,都要插手管理,而且督抚和将军,还有直辖的督标、抚标和军标。而多头管理的结果,自然是职权不明,有好处的时候人人分润,板起面孔负责的时候人人推诿。至于八旗兵,情况也差不多。虽然驻防八旗的将军、都统倒是职权明晰,然而这些八旗武官,大多不通兵事,多由亲贵出任,任期也不长。而下面的低级军官、兵丁,则和绿营一样是军民不分,平时都在居家过日子,根本不像是当兵,说是一帮有武装的老百姓也不为过。这样的军制哪里能打仗就算换了西洋火器,又能有多大用处

第155章洪教主求推荐求收藏

还有一个多小时就下强推了,大罗罗再次呼吁收藏、推荐快快来吧当然还要厚着脸皮求首订、求月票道光皇帝“八旗为本”的政策,香港方面已有所知,深水湾大宅之内,罗香梅正捧着一叠刚刚送到的邸报,在细细翻阅,不时还提笔在一张白纸上记录着什么。这邸报是由尚处于秘密状态的“大明山”驻广州的复兴分堂搞来的,其实也没有多大难度,不过是花几个小钱罢了。广州那里的行商大多是一只眼睛盯着洋人,一只眼睛盯着朝堂,在北京有专人帮他们抄录邸报,然后再星夜急递回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