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95(1 / 2)

”并非所有入侵行动都能准备的万分周全,德军和苏联的长期合作,使得德队里会俄语的人并不少。同时因为欧洲地域其实并不广袤的原因,法语还有英语都是比较普及的语言。而且因为德国的一度崛起,所以会德语的人也很多。

这就让德国的侵略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德国人会讲外语的不少,他们可以保证每一支部队都配有合格的翻译人员,一些精心策划的攻击行动,甚至语言方面的准备已经普及到了排甚至是班这个级别。但是显然德国人会塞尔维亚语的不多,至少在这支德国装甲部队里不多。

这名德国的上尉最终还是放弃了询问,从后面赶来并且停在他身边的一辆装甲车上,一名车长摘掉耳机正等着上尉给他布置新的命令。他扭过头去看向那名车长,开口说道:“这些人显然不愿意配合我们的行动,没办法,我们只能自己找地方了。”

“上尉,我向东搜索7公里,然后继续向南。”那名装甲车上的车长点头回答道:“一直到看见河为止,然后我沿着河向西返回,如果发现了目标城镇,我会通知附近所有的部队。”

“好的我沿着公路继续向前也许能有什么发现”上尉无奈的赞同车长的计划。那车长行了一个随意的传统军礼,然后就拍了拍炮塔铁皮,按着喉部通话器下达了命令:“左转,向东搜索。”

装甲车喷出了黑乎乎的废气,弥漫在所有人面前。德国的汽油质量一直并不太高,毕竟德国还是缺少石油储备的国家,一切都要省着点用。就连被德国高层视为王牌的坦克部队,都因为缺乏油品而不得不将就着用汽油机,何况作为装甲部队配属的侦查部队了。

德国的桶车也发动起来,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两辆德军的车辆分道扬镳,一辆汽车沿着公路继续向南行驶,另外一辆装甲车则开下了公路,沿着另外一条土质道路向着远方离去。

“这些德国佬比我们自己的部队还客气。”一个妇女背着包裹,看着远去的德国人的车辆,开口嘟囔了一句。这一队难民不久前刚刚被一支南斯拉夫自己的军队打劫,他们交出了财物还有很多吃的东西,才赶走了那些溃败而来的南斯拉夫军队。

“闭嘴”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哼了一声:“这些人怎么说都是侵略者我们不能和他们有什么来往我们继续赶路,不要招惹是非就可以了知道么”

事实上这个队伍里是有懂德语的人的,这个老人就会说一些德国话,不过他们不愿意与德队合作,于是装着不懂德语,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没有搭讪。战争中,挺身而出拼死一战的人不多,而那些投敌叛国的人也是少数,很多老百姓其实只是过着和平日里差不多的生活,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些老百姓有些因为躲避战火而逃难,有些因为故土难离而沦为亡国之人。

他们不会选择支持入侵者,甚至力所能及的给这些入侵者制造麻烦工作不积极,整天浑浑噩噩的活着。但是真的让他们拿起武器来反抗,那也是绝对不敢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只要平静不被打破,他们就苟延残喘。这不是不爱国,而是一个普通人生的必然轨迹。

促使平民百姓真的走上反抗道路的,是残酷的压迫。阿卡多通过后世的经验深深的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极力避免压迫,如果必须这么做,他选择分化压迫其中的一少部分人。他给大部分人希望,所以大部分人选择安稳的活着。反抗必然存在,却被压缩在了可以容忍的小范围内。

于是在巴尔干,德国人又把这套理论拿了出来,将难对付的顽固分子交给意大利人去打理,自己装扮成一副老好先生的模样,让当地人觉得德国人是救世主,是带领他们脱离苦海的解放者。

这解放者慈眉善目,很绅士有礼,如果身后不背着枪,胸前不挂着手榴弹,腰里不配着刺刀那效果就更好了。

第605章605澳大利亚之战

这些天来,澳大利亚的战斗进行的并不顺利。日军虽然因为避免遭到反击,故意选择了一个比较偏僻的登录区,不过因为不断增多的兵力,还是在几天后开始逐步攻陷澳大利亚的几个重要区域。

南下的日本军队战果较小,基本上一无是处他们一路上进攻了几个不太重要的城镇,正是这支部队在漫无边际的沙漠里前进,他们攻击的地区都不是澳大利亚的重要地区,也几乎没有防守兵力。

北上的日军部队已经在半个月前占领了卡伦布鲁以及温德姆,随后与附近的一个澳大利亚步兵团展开了激战,几个小时之后凶悍的日本兵就不顾自己的损失,强行攻入了廷伯克里克,并且其先头部队在7月27日占领了他们渴望已久的澳大利亚西部港口基茨港。

这一次作战行动把澳大利亚的一个师兵力半包围在了达尔文港,一旦日军占领达尔文,那么日本澳大利亚登陆部队的后勤补给就会方便得多,也就算是彻底在澳大利亚站稳了脚跟。

其实纵观日本的侵华历史,就能看出日本这个民族的特性来,他们凶狠异常,却又带着一丝阴险狡猾。他们学习和了解强大的对手,努力掌握对手的一切细节,用来判断和评估对手,最终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中出奇制胜,打败并且超越这个对手。

对付沙俄的时候日本人就是如此,他们了解在远东地区部署的沙俄部队,因为有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支持,他们甚至知道沙俄没有能力把数量庞大并且更加精锐的欧洲兵力运送到远东来。所以他们一战而胜,打败了沙俄。

对付中国满清政府更是如此,他们的间谍无孔不入,甚至了解中国的物产还有军工企业的水平,疯狂的收集中国的各类情报,最终他们比中国人自己还要了解中国,于是在甲午海战中一战而胜,奠定了日本崛起的基础。

但是这一次,事情有了点变化。日本人连续的获胜让他们有点飘飘然,这就是缺乏底蕴快速崛起的必然结果,而因为时间紧凑,也容不得他们再用3年甚至5年的时间去观察自己的对手,所以日本这一次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