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96(1 / 2)

奸雄天下 大罗罗 5464 字 2019-04-22

子,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光着脚丫子艰难地淌水上岸。

而他的那些士兵情况也差不多,为了防止落水淹死,他们都没有穿甲,而是将钢甲打包背着,同时还要携带武器、盾牌、干粮、水袋、行李等等一堆东西。为了防止战靴被水浸坏,这些人还都打着赤脚,有些人还卷着裤腿,露出两条大毛腿,乱纷纷的淌水上陆。

“宋人要是有一队骑兵可就惨了”

对于登陆现场的混乱,张九早就有数在高丽半岛不知演习了多少次,就没有井然有序过

登陆这事儿,看来就只能出其不意。

“呜呜”

预警的军号突然响了起来。张九这时刚刚踩在滩涂泥地上,还没有来得及喘气,整个人就紧张起来了。

“整队快整队”

他连忙把行李、盔甲都扔在泥地上,拼命挥动手中的红旗这也是多次演习后得出的经验,登陆部队散布往往较广,传令兵又经常来不及到位,只能让军官用醒目的旗子传令。

简单的旗语,第十二旅的官兵都认识。看到张九在挥旗子,没有上岸的都拼命划船,已经上岸的都纷纷组队也不一定按照原本的建制,登陆场地往往混乱,找不到上下级很正常。所以就规定以军阶最高的战场指挥官为核心旗子的颜色不一样,旅帅是红旗,团长是黑旗,营长是绿旗,连长是蓝旗,排长没有旗,因为一艘舢板规定就是搭载一排人,迅速组队。

当然,因为一艘舢板就是一排人,所谓的临时组队就是数十个排迅速组成十几个临时的连,再组成六个临时的营,再组成两个临时的团。

登陆的第十二旅当然是精锐,哪怕在滩涂上遇敌事后证明就是群看热闹的老百姓,都是叫炮轰给招来的,也没有怎么慌乱,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就组成了一个缩水版的旅级方阵少一个团。

“披甲”张九看到军阵已成,稍稍松口气,紧接着就下达了披甲的命令。他麾下的两千多人,人人都有钢甲,只要披上钢甲,就是一支无敌的钢军,敌人纵有十倍也不足为虑了

第645章学霸地主

此时江南的人口密集程度,真的不是北地可比的。北地在蒙古治下,有万户路,千户州之说。也就是民户满万就能编一个路,户口满千就是一个州当然,这些路和州的地盘绝不在江南的府和州之下,只是人口稀疏到了极处。

而在江南的两浙路,一县之地,大多也户口过万,一州之地,往往户口超过十万至于府,如临安、庆元、绍兴、平江,都是户口数十万人口真是繁盛到了极点。

此时台州临海县,则是个户口数万,比大明帝国的两个首都燕京和明都还要繁荣的大县。在张九他们登陆的地方,也就是临海江口的北岸,正好就是个盐场,名叫杜渎盐场,是熙宁五年所建,为台州六大盐场之一。而在这个盐场之畔就是一个名叫杜桥的大镇,得渔盐海口台州也是此时的海贸大港之利,杜桥镇也极其繁华,户数不下三千,人口多达两万,号称“浙东三桥”之一。

而杜桥这边儿也是有诗礼传家的豪门,自然是杜姓,和已故的宰相杜范同族,黄岩杜氏其实是台州义门杜的分支,而杜桥杜则是台州义门杜的总堂黄岩县和临海县其实就隔一条临海江因为出了杜范这样的宰相,才渐渐兴旺,现在有了盖过杜桥本家的苗头。

当然,黄岩杜的崛起,对杜桥杜是没有什么坏处的,相反还让台州义门杜一族的田地增加了好几倍。所谓义门,就是号称世世代代不分家,并且聚族而居。

不过“不分”的是祖产,就是老祖宗置下的产业,成为一族公产,用来教育子弟,救济贫苦族人。而每一个族人本身,都是可以置下属于私人的产业。而这些产业在他死后,又会变成他这一房就是他的子孙,有时候也是子侄的公产。因此义门的组织就是宗房家三级。

凡是功成名就又有足够繁殖能力呃,钱再多,官再大,生不出儿女也没辙啊的族人,都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房。将他们个人置下的产业变成一房的公产,用于教育一房子孙,而不是分给子孙挥霍。这就是所谓的“诗礼传家”。

台州义门杜现在有一十八房,子弟三千余人。其中有官身者多达四十六人正因为这些官员的存在,台州义门杜总堂和下面十八房名下的所有田产,都算是官户之产,台州义门杜的所有子弟,也都是官户子弟。

虽然宋朝没有官户免田赋的制度,但是官户的田产可以免于“和买”,就是用不值钱的会子强买粮食以充军用,在南宋这是比田赋更大的负担。同时,官户子弟仆童也能免于徭役,也不用交免役钱。另外,台州义门十八房四十六官,也足够让台州当地的胥吏退避三尺,所缴纳的田赋只是意思意思而已。

台州义门杜的产业可以免于“和买”,子弟仆童可以免于徭役,连基本的田赋都可以少交。那负担自然就会转移到普通平民身上,因此台州的土地也和别的江南州府一样,不断向“义门”和普通官户集中。

到了南宋末年,台州和江南的其他地方一样,几乎已经没有自耕农存在了。而且台州的农民失去的也不仅仅是土地,还有他们的人身自由。

虽然在理论上,佃户出身的农家子弟,还是可以通过科举上进,达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但实际上,这些已经沦为农奴的贫家子弟,根本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就是勉强读了点书,又如何能同类似杜氏族学这种又义门家族花费重金打造的私学培养出的子弟相比而且,进京赶考的花费可是相当昂贵的,别说是佃户,就是如屈华杰那样出身普通地主,祖上还有人当过官的富家子,进京考了几次不中,也沦落成了磨镜片的小商贩了

因此到了南宋,科场之上,其实已经没有寒门子弟的机会了因为义门在宋朝的大量产生,就是为了垄断科举上升的通道

最好的儒家教育加上最多的子弟参与,还有最严格的族规监督,还有一种人人读书上进的气氛,足以让最公平的科举制度变成了一场义门权贵的游戏。或者说,科举已经变成了宗族和宗族的竞争,没有强宗大族为后盾的平民百姓,根本无法参与其中。

这也是明清两朝将秀才和举人纳入“功名”体系,成为特权阶级的原因。否则,义门势力将会在明清两代继续做大,最后完全垄断基层。

而在这个时空,因为团练军大兴,如台州义门杜这样的义门,不仅垄断了科举,还拥有了武力。而且还通过“学校议政”垄断了州府县军的话语权,成了地方上面真正的统治者

但是,他们并不是传说中的恶霸,而是学霸。

如今将着一营团练军留守在台州杜桥的杜寅,是台州义门杜的一族之长杜威的大公子。可不是那种后世网络小说里面专给屌丝打脸的公子哥义门的族规和教育,都是非常严格的。那种欺男霸女,横行乡里的恶霸公子,可维持不住义门门第的

便是贾似道那样临安有名的纨绔,少时在家乡读书时也是温文有礼,规规矩矩,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乖宝宝,要不然人家怎么能考上进士后来的纨绔,都是去了临安后让他的姐夫理宗皇帝和姐姐贾贵妃惯出来的。

而今年三十五岁的杜寅,没有当皇帝的姐夫,也没有当贵妃的姐姐。虽然是族长之子,但是从小到大,没有任何生活上的优待,只有没完没了的苦读,只有严格到了刻板的一大堆家规族规,当然还有一个东华门外唱名的梦想

当炮声响起的时候,杜寅正在杜桥的杜家祖宅的四知堂中读书。手不释卷是他三十余年来养成的习惯,这也是绝大部分义门子弟的生活习惯。

出身义门的这些家伙吃饭可以没有肉,上床可以没有女人大部分义门子弟都相信先中进士后娶老婆,所以三十大几没有结婚的大有人在杜寅也是其中之一,他是一年前才从天台贾家娶来了娇妻但是身边不能没有书

虽然已经有了官身,但是杜寅仍然想去考个进士,进士是他的人生目标,三十余年苦读,就是为了高中嘛。在大宋行都迁往洪都后,执政的江万里决定在明年恢复科举,也不搞什么以武取士了。所以今年就是各地解试的日子。杜寅有个官身,要参加的就是所谓“锁厅试”,就在下个月举行,所以杜寅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

这些日子也不住自己家里,免得让如花似玉的娇妻分了心思。就搬到祖宅的四知堂里,除了处理团练军的事情,就是读书写字,好不用功啊。

“十秀才,十秀才,出大事了”

一个杜家的老仆猛地推开了书房大门,失魂落魄一样的跑了进来。喊着杜寅在族中的名号杜寅在他这一辈中行十,因此被人唤作十秀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