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86(1 / 2)

植掌大唐 手撕鲈鱼 7880 字 2019-04-18

也乐得如此,出售稻种能够赚上一笔不说,也能让这超级水稻占领整个岭南。

当岭南人习惯了这些水稻的超高产量以后,想要让他们再种回原来的那些,可就不仅仅是骂娘而已了。

偏偏冯盎还不知道林森在背后动了手脚,满以为这买稻种是一锤子买卖,以后自家的超级稻子种出来以后,还用去林森那里买吗

把命脉握在别人手里,显然不是他这样的土皇帝会有的想法。打定了主意弄到足够的稻种以后,就要撇开林森的。

殊不知林森早就防着他这一手呢,想要一脚把他踹倒犄角旮旯里,门都没有。

不过眼下相互算计着的两人,看着可是融洽的很,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的关系真的有多好呢,搞的那帮子冯盎的子侄,都跑来给林森不停的敬酒。

而林森更为看重,觉得能为自己创造更多财富的甘蔗,眼下还没有熟透,回头肯定要请当地人帮忙收割,压榨,最好再做出糖来。

粮食能够带来的更多的还是战略意义。这一次林森可没打算轻易的放弃这魔稻宗师的威名,就算冯盎给足了好处,林森肯定也不会轻易让出去的,搞不好最后还要冠以李世民的名头。

更何况眼下冯盎就像是忘记了发明者的荣誉这回事一样,打的什么主意不问可知。

林森对此同样早有准备,并不怕被冯盎轻易的摘了果子去,冯盎真的想要绕过他,说不定反而会发现自己跳进了大坑。

相较而言,还是甘蔗能带来的利益更为直接些。

相较于其他很多东西,其实糖才是一种更为容易让人们接受的硬通货。

长安城里最为受欢迎的果子都是甜味的,而且还得是类似于后世的三刀那类,甜到有些齁嗓子的。

这大概和唐人的整体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重口味,油腻才是主旋律,清淡的甜味,甚至在妹纸们中间都不是很有市场。

对糖类的消耗量就可想而知了,而此时的糖可算不得便宜。

这还只是长安城一地呢,想想整个大唐境内,再想想广州城里来往不断的那些个番商们,不难想见其中的市场有多大了。

另外,种植这两种作物,还能在未来有效的将南北两地联系起来,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依赖,对于增强大唐对南方的控制力,也会很有帮助,当然那得是林森的计划慢慢得以推进之后了。

起码眼下看起来,对冯盎那是一点坏处都没有的,要不然他哪会这么热情的对待林森呢,谁心里还没把算盘啊。

考虑到岭南这边道路难行,当然也是李世民有意放纵,他也是知道林森的计划的,所以履新的期限被放的还挺长。

赶在真个出发以前,林森亲自看着那些水稻全部完成了收割,然后被以一个双方都挺满意的价格卖给了冯盎。

自觉的就花这一次钱,就能一劳永逸的拿到这种新水稻的冯盎,压根就没跟林森斤斤计较的意思,大手一挥就按照林森的报价给了。

得了足够的银钱后,林森干脆的带着队伍就出发了。目标直指现在广府府衙所在的番禹,也就是后世的广州市。

冯盎给的都是金银,并不用像铜钱一样,大车小车的拖累大家的速度,所以其实赶起路来还是比较快捷的。

大唐建国的年头毕竟还不是很长,即便是建国之初就很有远见的开始铸造自个的铜币,可产量显然也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因此即便是长安城里,也经常能够见到以物易物的交易,此时的绢布其实也承担着一般等价物,也就是类似货币的功用。

这也是诸如东西市这类的地方,为什么会有钱铺这种地方存在的原因。

谁也不可能没事就拉着一车车的铜钱,或者揣着几十斤的钱串子出门逛街吧。

到了南方这边,尤其是岭南地区,铜钱的匮乏更是严重的多了,毕竟铸币的工坊放到遥远的南方,也不利于皇室加强自己的统治吗。

而谁也不可能专程去北方,弄来那些沉重的铜钱来用啊,北方自个都还不够用呢。

再说了就算是运来了铜钱,这个价值和北方肯定也有了很大差别了,单是运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损耗。

再加上广州这类的地方番商云集,人家拿着铜钱回海外去跟谁买东西去,还是金银这样的硬通货用着方便不是。

所以岭南地区靠金银来进行大额交易,已经是默认的潜规则,尽管不太符合大唐律法的规定,但所有人都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了也就用了。

带着金银也确实要方便许多,起码林森他们就深刻的感受到了这种便利。

相对于从高州到长安的路程来讲,高州到番禹之间的路程,就显得近便多了,所以林森他们感觉没用很长时间,那座在整个岭南来说,都算的上是规模宏大的广州城,就遥遥在望了。

正文第五百六十二章热情招待

此时的广州城作为广府的首府,确实可以说是整个岭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人口规模更是不小。

但是相较于人口规模足足过了百万的长安城来说,多少还是有些不太够看的,因此林森一开始就对这里没有太高的期待。

这里相较而言最大的优势,其实还在于它是中外商品的一大集散地,番商们经年在此和来自内地的商人们交换着货品。

把整船整船的来自外海的香料,牙角,奴隶等等的奢侈品,换成产自大唐的瓷器,丝绸等等在西方同样受到热烈追捧的好东西。

也正是由于这些番商们旺盛的需求,刺激着广州城和周边发展起了许多小型手工作坊,多数都在为这些外商们生产着各色商品。

甚至有许多都是按照他们的要求,定制的更加符合当地人审美的西式花纹,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那些外销瓷等,在这里几乎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整个番禹城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番商还有他们带来的水手,船员,或者是作为货品的奴隶,也就是说都是外国人。

也是因为这么多外国人的存在,才让广府这边的建筑,包括以后的众多岭南园林,都多少带上了一些来自异域的样式。

在这里见到拜占庭式,罗马式甚至是地中海式的建筑元素,一点都不用稀奇。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