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50(1 / 2)

的用盐问题,还能够刺激这些地区的发展。

为此,刘辩动用系统,召唤大明首辅张居正,前往交州担任交州刺史,主要负责海盐的开发,经略南方。

历史上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因为北方胡人入侵,朝廷南迁,百姓南渡,到南宋时期,南方的经济比重,便超越北方了。

其实只要利益到位了,商人愿意跑,有足够的利益驱使,南方一样可以获得发展。

至于扬州地区,同样有着千里的海岸线,刘辩自然不会放弃大海的开发。

永安三年,扬州平定后的第三年,刘辩便命檀道济,韩世忠进攻山越。

同时也将海盐的开发,提上日程。

而青州,幽州,云州各地,也是大规模的开采海盐。

海盐的开发,比之井盐要容易多了。

井盐步骤繁琐,工序繁多,往往需要数年的开采,有事还没有成效。

而海盐的开采,只需要制作盐田,引海水入田,太阳一晒便有收获。

海盐的大规模开发,同时也刺激了航运,甚至是航海业。

因为陆路的运输,成本巨大,而且道路需要维护,运输又需要人力,马力,路上还要消耗大量的粮食与草料。

而航运则简单多了,航运的速度,远远高于陆路,并且其消耗也少,河道的维护成本虽高,但不像陆路一样,需要常年的维护。

因此航运也渐渐兴盛起来。

并且许多商人,开始了从海上经商。

比如从江东建业到青州东莱,从陆地行走,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而从海上行船,最多只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聪明的商人,自然是选择从海上运输。

如此一来,大汉的航海业也渐渐发展起来。

不过由于航海业刚刚兴起,许多商人不敢走海上运输。一边羡慕的同时,也在抱怨,若是能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大河,该有多好。

刘辩坐镇洛阳,商部也将这些消息告诉了刘辩。

“大运河的开挖,终于可以提上日程了”见时机成熟,刘辩终于是决定要干一件大事。

开挖运河

大汉河流,向来是西东走向,由西向东而走。

没有喝酒是南北走向,却能有一条贯穿南北的运河,那么南方,将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第1275章先挖它一条

随着海盐的开发,商业的繁荣,陆路运输,渐渐不能满足商人们的需求了。

刘辩听得风声,觉得时机成熟,终于是决定开启大运河工程

对于运河,人们印象之中,都是关于隋炀帝杨广开挖大运河,劳民伤财以至于隋朝灭亡的故事。

其实大运河,并非是杨广时期独创,而是古来有之。

运河的开挖,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之期。

最早开挖运河的人,是吴王夫差,当时吴王夫差一心想要北上伐齐,可是江淮之间,并没有河流联通。若走陆地,太过麻烦,若是由江入海,又不稳妥。

于是乎,中华第一条运河邗沟,便出现了,他连接了长江与淮河,从此,两地之间通了水路。

其后,各朝各代,都有或大规模,或小规模的修建运河。

到了隋炀帝时期,运河已经不在少数,他主要做的就是,将各大运河给交通起来。当然,隋炀帝时期,也有开挖新的运河。

既然有了这个想法,自然是要付之行动了。

不过开挖大运河,乃是大工程,隋炀帝时期全国各地运河数量已经不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开挖,仍旧是弄得劳民伤财,各地民怨沸腾,最后甚至是爆发起义,导致国家灭亡。

而如今刘辩想要开挖的大运河,规模更甚于隋炀帝时期的大运河,若是一个不慎,急功近利,很有可能就步上隋炀帝的后尘了。

所以刘辩决定,先跟朝廷的官员们商议一下子:“传各部官员前来议事”

不过多时,三省六部九卿的官员陆续到场。

群臣在大殿之中按班位站好,刘辩这才来到殿中。

刘辩看着糜竺说道:“朕此次将你们叫过来,是有要事相商,糜竺,你来说说吧”

各地商人的请求,都是由商部传到刘辩口中的,所以刘辩事先便于糜竺商量过开挖大运河之事。

糜竺见刘辩这么说,自然是明白刘辩说的乃是运河之事,便站了出来,拱手说道:“由于幽州,青州,徐州,扬州,交州这靠海五州海盐的开发,大大的吸引了各地的商人。可是这五州是靠海之地,想要将货物运到内地,路途遥远。所以最近,便有商人上书商部,希望能够开挖运河,以方便他们运输。”

荀彧拱手问道:“陛下莫不是想要开挖运河”

“不错”刘辩点了点头。

庞籍拱手说道:“陛下,商人逐利,何须去理会他们的请求如今我大汉刚刚统一,百姓应该休养生息,专事农桑才事。开挖运河,不仅劳民伤财,运河还会大规模征用土地,这是动摇国本的事情啊。”

“庞大人此言差矣”庞籍话音刚落下,狄仁杰便拱手而出,说道:“虽然商人逐利,但他们却能带动各地的经济,使得各地更加富庶。

至于耽误农桑嘛,我大汉百姓如今大规模种植玉米,番薯,水稻,小麦等,而且棉花,如今也渐渐取代了桑蚕,各种产量都比以前多得多,纵使召集民夫开挖运河,也不会耽误农事,不会让百姓饿着肚子。

至于开挖运河征用农田动摇国本之事,就更是无稽之谈了,要知道运河一开,日后便可引运河之水灌溉农田,眼下征用田地百亩,但运河一但开挖成功,可以重新获得万亩良田。”

刘晔也站了出来,支持狄仁杰的看法:“狄大人说的不错,开挖运河,好处有三,其一,便是交通便利,其二正对应了陛下开发南方的方针大计,可以大大促进南北的往来,其三,便是引运河之水灌溉。所以微臣支持陛下开挖运河”

华歆也开口说道:“开挖运河,好处的确是多,但凡事有利有弊,如今我大汉统一不过三年,岂能现在就进行如此大的工程这太操之过急啦,若是五年之后,微臣第一个赞同,现在,微臣却是不同意,请陛下三思而行”

一时间,群臣们纷纷发表意见,有赞同开挖运河的,也有反对的。

最后只剩下三高官官与谢安没有发言。

“几位爱卿以为如何”刘辩看着荀彧,刘伯温,谢安等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