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0(1 / 2)

道。

裴俊脸色一呆,是啊,百姓如今差不多都把小麦种了下去,好似他的担心是多余了吧不过从稻子收割在到开垦麦田,两个月不到的时间,他们是怎么做到了。并且裴俊认为就算这麦子明年能够丰收,但最早收获也是五月中,那个时候也要开始种植水稻了,百姓忙的过来吗

南阳既然是种植水稻为主,百姓却硬生生在水稻收获之后种上一季麦子,想法不错,但中间的时间太紧促了。比如现在,稻子收获后种植麦子,若是在耽搁晚一些,就算种下去也没有多大作用,看情况这一季是赶上了,倒是明年麦子收获在种植水稻,根本就没有时间错开,又该如何是好呢

岂不是说明年的百姓种不成水稻了

“既然百姓这么做,肯定有解决的方法,咱们且去问问”显然刘伯温也看出了裴俊的担忧,带着几人向几个劳作完,扛着锄头准备回家的百姓走去。

“几位请了。”刘伯温拦住百姓,向着百姓拱了拱手询问道:“几位老乡,南阳向来是种植稻子的,不知你们怎么种起麦子来了,难道就不怕耽误了收成,两件都得不到收获吗”

“哈哈”那农夫闻言哈哈大笑,显然不是第一次碰到外地人这么问了,放下锄头道:“你们看,这是陛下新研制的农具,如今整个冒烟的百姓都在用。再有曲辕犁,耕牛,有了这些东西,在冬季多种一季麦子不成问题。咱们这里是边境,官府帮助这边有些晚,其他大成种下去都好几天了,不过我们这里也种的差不多了”

农夫笑呵呵的解释,刘伯温看着农夫放下的锄头大感新奇,这锄头正是刘辩兑换而来的板锄。又听闻有新式的曲辕犁,还有大量耕牛,刘伯温疑惑道:“耕牛哪里来的耕牛”

“与河套冉闵交换而来,这几个月,时常有耕牛运送过来,听说为此异族骑兵南下,不过被杨将军与河套的冉闵给击败了,传到这里,说用的是什么火牛阵,大汉的骑兵都没有动手,异族骑兵就被火牛阵给杀光了。如今我们这里是十里一牛,这地哪有开不完的道理。我只恨田地太少了啊,如今多出一季麦子,来年只怕能天天饱食了。”农夫搓了搓手掌,对未来尽是期盼。

“火牛阵这阵法可不好用啊,冉闵能够用来击败蒙古铁骑,倒也是一员良将”刘伯温还不知道此事,听了便沉思起来。

一旁的裴俊早就按耐不住心中的疑惑,询问道:“老乡,你们麦种是赶上了,但来年种稻子可怎么办,麦收之前就要下稻,你们虽然多上一季稻子,却损失了明年的稻子,得不偿失啊。”

百姓连连摇头道:“哪里的话你们可知道贾思勰先生写的农学,陛下与贾思勰先生去年就研究出了育秧法,在南阳试验过了,只需在一块天里种下稻种,待成秧后移植过去就成,这样就不会耽误了虽然我们没见过,但在宛城那边有试验的田地,许多百姓都见识到了,育秧法种出的稻子,可比我们直接撒种好了不知道多少。”

“还有这种事那如此一来,南阳不仅能收获一季稻子,还能收获一季麦子,粮食多出一倍,当真是”裴俊心中的惊讶都不知如何来形容了。

今年年初,冀州可谓收获奇少,刘辩又发动商战,现在听说冀州的兵马是借粮吃,有的下河烤鱼,有的吃桑葚,别提多可怜了。而他在的刘繇麾下,也是过得紧巴巴的,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

但反观刘辩治下,国泰民安不说,粮食种植居然从一季提升到两季,这样的产量就是提高了一倍。那刘辩这边不仅仅百姓不会饿肚子,而且还有大量的粮食盈余,三年五载看不出什么,但时间一长,天子凭借这个优势耗都能耗死其他诸侯。

后方的大小乔,听了南阳稻子,麦子一年交替种植,都是十分吃惊,又听闻这是刘辩的杰作,对于他的崇拜之情一时间都无以言表。与这农夫谈了大半天,刘伯温了解了许多新奇的农作方式与新奇的农具。最后得知这些东西是出自贾思勰与刘辩之手后,刘伯温对二人都十分佩服。

能提高粮食产量,使一季变二季,这样就能活更多的百姓,这是功在千秋的好事

刘伯温随后告辞离开,第二天又去县衙置办行商证,再次了解了商部的一些机构运作。次日便又启程上路了,刘伯温的行程是,宛城,武当,长安,洛阳。

宛城是南阳的首府,怎么也要去看了看的,而武当,就更加出名了。自前年武当书院建立以来,便吸引了南阳,颍川,荆州一带的学子前去读书。

若说颍川有颍川书院,荆州有荆山书院,为何却都来武当书院汇聚呢

武当这个地方就不多说了,山清水秀,实乃洞天福地,比之颍川书院,荆山书院好了不知道多少。刘辩又花大价钱建造,其规模不下于洛阳书院,长安书院,并且其建造在名山之上,比之长安,洛阳书院更加吸引人。

如今武当书院建成不到一年,已经能够与长安书院,洛阳书院的规模相媲美,若是时候出了些俊杰,恐怕是要把其他两座给比下去了。

最主要的就是是师衡量一个书院的利弊,自然要以师资力量来判定了,颍川书院的创立者荀爽的离开,加入武当书院,在武当县落地生根,带走了颍川的底蕴。荀爽,荀谌,荀衍如今都是武当书院的老师,荀爽更是院长。

而以荀爽的威望,更是拉开了许多品行高洁的名士充任武当书院的老师。当然这都不是武当书院最吸引人的,却吸引人的,却是谢安

谢家是去年加入武当县,谢安经过刘辩的请求,也是在武当书院做起了老师,闲暇之时与高士游于山林,平时教导学子,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很快便名传四方。

传说孔子第一三千,达者七十二,而谢安所带的学子,比起其他老师教出来,无论是德行,还是能力都要好上许多。不知不觉间,名气便传了出去,甚至有人将谢安与孔子做比较,说他的教学能力,不下于孔子。

如此一来,各地的学子争相前往武当,只为听谢安一堂课,而听了谢安课的,收获颇丰,又留了许多人下来。武当书院凭借着谢安,吸引了大量的学子,一举超过了老牌的颍川书院,荆山书院。

而第二点,就是底蕴,师资力量与名气都打了出去,武当书院又建立在武当山这山明水秀的洞天福地,想不出名都难。而真正的底蕴却是书

在刘辩这边什么最好,就是书多,是寒门学子的福地,而武当书院,刘辩命人刊印大量的书册作为读物,就像后世图书馆一样,学子求学不止从老师身上汲取,还有自己学习,而武当书院的底蕴就是书,由此又吸引了大量的学子。

造纸术与印刷术刘辩可都掌握在手中,刘辩这边卖纸,卖书,但却不卖技术,因此其他诸侯的地盘上虽然有纸有书,但却不泛滥。至于书院将大量的纸书代替竹简成为底蕴就更不可能。

而因为谢安与书,武当书院的名气已经盖过了颍川书院,这让刘伯温很是好奇,区区两年不到,武当书院居然能超过百年的颍川书院,这谢安到底是什么人物

刘伯温迫切想见见谢安,也顺便看看武当书院又出了些什么人才。毕竟颍川书院可是出了荀彧,荀攸,郭嘉,戏志才这等人物,底蕴在那里,若是武当书院名气大,却不能出什么大人物,恐怕过不了多久也会落寞下去。

第551章建安七子要搞事情

在县衙办理好行商证,刘伯温便前往宛城,接下来的旅途便是武当,武当如今成了南阳的文化中心,刘伯温想要去见识见识哪里的人才如何。也想要会一会被比作孔子,教导出一大批优秀学子的谢安谢大老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