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1(1 / 2)

唐朝好舅子 晨风天堂 8387 字 2019-04-17

“这个”

刘政会一笑:“就是想听一听你找借口,真相什么不重要。”

“那好吧。先从泾河码头说起,那里有商铺但却是针对平民开放。休闲街区一两卖小玩意、小点心的算不上店铺,这一点大唐律有规定,如各坊之内的酒、茶、粮、杂小铺,并不算是市,市就是东西两市那样的地方。”

“讲的好。”刘政会轻轻的拍了拍手。

“再说梧桐坊,市在贵族区外,贵族区内那些地方叫新品展示区,以及珍品展示区和珍品拍卖区。贵族区内没有一文钱出现,各位夫人想要什么只须指明,而后还是她们的婢女前去购买,所以也算不上是市。”

“精彩。”刘政会望了新任礼部尚书姚思廉一眼,姚思廉说道:“确实如此。但也是踩在规矩的边线上。”

两位尚书开口之后,柳木悄悄的看了一眼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闭目养神,不听也不问,更不说话。

有点可怕。

柳木又看了李世民一眼,李世民微微的摇了摇头,很显然李世民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太过于平静确实很可怕。

李世民不相信李建成就这么认命了,所以越是平静就越是可怕。

这时,刘政会再次上前:“圣人,臣请长安令出来问话。”

“准。”

长安令裴世清依言出例,他站的位置比柳木靠后约两个身位,施礼后等着问话。

“裴正尹。正尹是官职,长安府尹、长安少尹等泾阳、三原两县都属长安,想必你手上有账册。”

“圣人,泾河码头今天第一季的税收,一文钱也没有交给臣。臣启圣人,梧桐坊的税应该上交长安府。还有永平、永安、升平、升道,以及刚刚被柳驸马卷入手中的东市,这些地方的税应该按季如数上报长安府。”

裴世清没回答刘政会的问题,而且直接就开口讨要六坊的税收。

这个税柳木想赖账也不行,这是长安城墙之内的,怎么都不可能绕过裴世清这个长安府尹。

李渊笑着走回御座:“裴卿是发现一筐金子。”

“圣人,不是一筐,泾阳码头是一个摇钱树,梧桐坊臣不用派人入内,仅凭梧桐坊开坊之前的五天,连同开坊后的两天,派人数着有多少马车,多少箱货物运进去,臣就大概估算了一下。梧桐坊一个月,怕是顶西市一年的交易额。”

裴世清说完后问柳木:“柳驸马,你为何不把西市也卷走”

“那是因为渭、霸、泾三条河交汇处的超级码头没修好,西市的存在不可代替。不过明年西市就可以完全推平,然后重建一个新坊。”

“圣人,臣请柳驸马出示永平、永安、升平、升道四坊新布局图。臣再请,六坊税收如数上交长安府。”

“朕问一句,这两天小木你收了多少钱”

“不敢瞒父皇您,这两天一共收了一百七十七万贯,其中一百零四万贯作为各工坊的货款以及各作工的工钱,这其中工坊长安城内大小有六百多个工坊,当然也包括儿臣泾阳、三原的工坊在内,然后还有一部分是奢侈品税代扣。”

众人听到这个数字,脑子里飞快的一算,立即就明白裴世清为什么要六坊了。

就这两天,裴世清就要收走大约七万贯的税归长安府。

这是一笔巨资。

柳木又说道:“儿臣放出去了大约一百万贯的钱,年息在九分至七分,以资助四坊建设。四坊预计在一个月内,可收到约有三百至五百万贯的钱,这些钱基本上都用在建设之用。四坊中东西各一坊,占坊四分之一的面积,儿臣打算依梧桐坊的形式,搞一个小的。”

第0455节李建成的上表

听到柳木又打算搞两个小市集的话,朝臣们似乎并不意外。

看大半朝臣的反应,柳木甚至感觉他们甚至已经有过商量。

果真,姚思廉上前一步:“圣人,臣以为需要立个规矩。不知柳驸马可有何建议”

柳木恨不得全面开放,连坊墙都推倒,然后再取消宵禁。但这些都是不可能的,纵然想作,也要一步一步的来,大唐这些守旧老臣们的想法也不能不顾及。

所以柳木说道:“父皇,儿臣以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发牌照。须户部、礼部、刑部派人查验过的地方才有资格领这个牌照。以梧桐坊论,完全建成之后的梧桐坊会一分为二,一半是市集,一半为货物展示与休闲区。”

李渊轻轻一挥手,示意柳木等一下,然后有小太监摆着小几坐在角落准备开始记录。

柳木重复了刚才的话之后,再次开口:“展示区与休闲区,依然是老规矩不见钱。要买什么让婢女或者吩咐休闲区的侍从去市集买。拍卖的珍品例外,结算放在钱庄。”

“东市也依此条例,儿臣想改商税。”柳木上表。

李渊只简单了翻看了一遍后吩咐递给户部,户部尚书为首,四五位户部的官员一起看那份表。

有人读了出来,柳木的表写的不合标准格式,但却简单易懂。

总结下来就那么几条。

大唐以往田丁是绑在一起的,但只作工不种田的人,那么他们的丁、赋、役等,全部可以折合成钱币。

其中有保底,长安最基本的生活费以人头算,户部也过调查大约是四百文左右。

柳木这里定下的标准是,月收低于一贯钱免税,超过一贯后采用递增式税率。这个税就等于丁、赋、役的全税。

“一贯太多,六百文。”崔君肃作为户部左丞立即就免税作了表态。

紧接着就是第二条重大改变。

大唐现在的商税是三十税一至二十税一。听着不多,只有百分之三点三至五。但却是过一次手就收一次税,比如木料商人转手收一份,木器工坊到店商再收一份。而店商还会有量商与小商,又会多一笔。

再加上运输之中的关卡费,店铺的走水、卫生等等,一把梳子差不多要收到三成的税。

所以,商人们更喜欢自己从头到尾,从原料到最终销售一家店来作,这样的话税能压到百分之七左右。

“增额十税一,这是怕为了鼓励小工坊。但柳驸马,你就不怕逃税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